1962年对印反击有多艰难?毛主席预想最坏情况,问张国华2个问题

500

印度网民最近特别喜欢讲一句话“it’s 2020 not 1962”,意思是虽然1962年的中印边境之战印度输了,但今天的印度国力已经获得极大增长,世界不能轻视,谁无视印度的强大实力,谁会付出代价的。

按照唯物哲学观点,这句话从理论上说当然没什么错。不过问题在于印度固然不是1962年的印度,世界也不是1962年的世界,中国更加不是1962年的中国。事实上,真相恐怕令印度网民会非常尴尬:20世纪60年代初时候,印度并不弱,中国也不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而印度则占据着不少优势,以至于战争前期印度是被国际军事专家普遍所看好的。

1962年,对中国来说绝非一个友好的年代。经济上,中国刚刚遭受了灾害和特殊运动的失败,还恰逢苏联逼债,农业和工业都遭受严重损失。从GDP来看,1962年中国GDP为472亿美元,比1961年下降了61亿美元之多,论人均GDP甚至只有印度80%左右。GDP一般被认为战争实力的后盾,从这一点来看,这一年无疑非常困难。

500

很多人不知道,1962年也是新中国面临周边军事压力极大的一年。军事上,蒋氏“反攻”几乎已经到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根据时任“总统府侍卫长”胡炘的回忆,1962年春,台岛甚至连发动登陆战的确切日期都已经确定下来,暂定为该年某月份(据信是6月)29日,蒋氏还特别指示,一旦发动登陆战后,应速占福州半岛以巩固立足点,而我军也根据情报,紧急在福建集结了40万部队和300架战机,才吓阻了蒋氏的妄动。此外,美军已经正式介入越南战争,大批海空军集结于南中国海,对新中国的南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另外,1959年西藏平叛后,仍然有一些特务在美印的支持下进行捣乱。同时面对东南西北四方的军事威胁,压力可想而知。

在国际上,这一年新中国的环境也空前险恶。美国及其盟国继续对中国实施孤立封锁政策。臭名昭著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在60年代初对中国的技术和战略物资的封锁达到了顶峰,号称“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往中国”。中苏交恶也发生在这些年,苏联断绝了对华援助并大批撤离专家,导致很多工业和军事项目被迫中断。此外,由于印度是所谓“不结盟”的领袖,不但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相拉拢,还得到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相对而言,这场战争中国得到的国际支持只有巴基斯坦等寥寥几个国家。

500

【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不久,赴美与肯尼迪会晤的尼赫鲁】

具体到战场上,中国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小。不要说作战部队,仅后勤来论,困难都是难以想象的。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均在山高路险的高海拔地区,部队机动和后勤补给压力极大。比如在西藏,我军当时唯一能够依靠的两条公路川藏线和青藏线(最近的铁路线都在数千公里以外),夏天受到泥石流威胁,冬天受到大雪影响,承载能力极其有限。而高寒山地地区作战消耗也是十分巨大,需要运输人员、弹药、给养、油料、武器、被装、帐篷。据当年军史资料记载,仅保障一个师的作战需要,就需要动用上千台车辆进行保障。

500

作为战略家,毛主席定下对印作战决心以后,实际上也料敌从宽,充分预估过最坏的情况。自卫反击战前夕,毛主席就曾经问前来汇报工作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场战争,我们能不能打赢?”第二个问题是:“要是打输了怎么办?”张国华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表示印军水平只相当于蒋军中等部队水平,打赢问题不大。但第二问题主席自问自答了:“如果我们没打赢,也没办法,怨不得别人,只怪我们自己没本事。这次战争最坏的结果就是西藏被敌人全部占了。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据回忆,张国华司令员听闻后,一度沉默不语。

500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所幸,历史证明了,人民解放军是不会辜负伟人和人民信任的,而印度的自大狂妄也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历时一个月,在东段,我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8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取得全胜。

今天的印度不是当年印度,今天的中国更不是当年中国。如果再狂妄挑战,必然会受到五倍十倍的教训!

500

19634月,被俘的部分第7旅指挥官参观布达拉宫,中立者系旅长达尔维准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