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将军对1962年中印战争东线战况的回忆录
https://www.meipian.cn/ogp6l0q?from=timeline
为什么会选中丁指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的主攻部队,需要提及的重要历史原因是丁指刚刚完成了西藏平叛任务(历时近三年1959一1961),熟悉西藏的地形地貌,具有高原作战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西藏平叛概况。奉命组建丁指 1959年3月11日23时,中共中央电令第五十四军组织一个小型指挥所(简称丁指),由军长丁盛率领入藏执行平叛作战任务,统一指挥步兵第134师、第11师作战。中共中央同时电令,由成都军区副司令黄新廷组成指挥所(简称黄指),指挥步兵第130师、第42师前指和昌都警备区部队,平息昌都地区的武装叛乱。总参谋部于3月15日就部队入藏发出预先号令,令步兵第134师于3月26日集结于格尔木,4月15日前入藏;步兵第11师集结于敦煌,随步兵第134师后跟进。同时,令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于3月16日赴京了解西藏地区情况。丁指机关于3月15日组成,共305人。同日,第五十四军作战值班室组成,并立即担负起组织指挥任务。3月19日,丁指机关由重庆乘火车赴兰州。20日,军委令步兵第134师沿青藏公路向拉萨开进,限3月30日到达拉萨地区;步兵第11师限4月2日到达拉萨地区。步兵第134师,待丁指到达格尔木即归丁指指挥;同时,丁指归西藏军区指挥。3月27日,丁指成员由兰州乘飞机抵拉萨。28日,步兵第134师先头部队到达拉萨,30日,该师如期赶到拉萨、当雄地区。(战斗情况略)以54军为主力的平叛部队,历时三年先后完成了山南地区平叛作战,纳木湖地区平叛作战,麦地卡地区平叛作战,一号地区(包括洛隆、硕督、边灞、沙丁等四个县)平叛作战,二号地区(指以聂荣宗为中心的巴青、黑河、安多、位于青藏交界处)平叛作战,宁静、三岩地区平叛作战。于1960年12月30日奉中央军委电令:部队已胜利完成西藏平叛作战任务,于1961年内全部返川归建。至此,陆军第五十四军进藏参加平叛作战的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全部归建。
1959年8月,西藏平叛作战时在拉薩罗布林卡。左起韦统泰(54军付军长),詹化雨(西藏军区付政委),丁盛,余致泉(11师师长)。
1962年11月,与丁指其它成员抵达西藏瓦弄北之航堆后山,在战役前观看地形并布置战斗。左二超丁盛,蓝亦农,韦统泰。
以下为自卫反击战详情,节选自1963年12月6日丁盛将军在高等军事学院所作的《关于中印边境部分地区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报告》,由任远宁,萧红根据录音整理。我们部队是在印度军队向我逼得很紧的时候开进的。因为印方已经占了我们很多地方,在麦克马洪线占了九万多平方公里,同时在西面向我们提出了三万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福建省那么大;在东线,从克节朗到察隅,又占领我们好多地方,新设了四十三个据点,我们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向察隅逼进。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很猖狂。我们抓到的俘虏,问他:“你们打算怎么样?“他们狂妄地说:“准备开进到察隅,攻占你们然乌。”他这样疯狂,非常地傲慢。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会在去年这种情况下反击他,他认为我们不敢呀!就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看,一方面国际上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我们作对;另一方面我们国内情况比较困难,正值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很疯狂,向我们逼进。我们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奉了总参的命令出发了。
关于仗怎么打的问题呢,首先是解决一个主攻方向的选择,看看对不对呀?这是一条线。敌人是这样防御的:据了解从东面迂回过不去,总参有规定,察隅河以东15公里的山呢,是不能去的,因为过那边就是缅甸了,不能去。西面呢,我们派了个部队去侦察,也过不去,是雪山。那怎么办呢?大的迂回不行,主突方向选在什么地方好?战场分割、派一个部队去后方进行分割。那时这么个决心不好下呀!我还没有到前面敌我双方对峙的地方。我不是说我骑马走了三天嘛,还有几十公里嘛。同时,他们告诉我们:正面当时没有迂回路,过不去。
这时在克节朗地区俘虏了一个少校营长,这个营长在瓦弄设防,说当时印军的战术指挥部在察隅以西,在敌能那个地方。这个问题就是麻烦了呀,因为指挥部在那里嘛,敌人主力又在那里嘛。当时我们讨论,根据我们部队在前面对峙的情况,根据地形情况,敌人的具体部署完全是靠判断的。这个主突方向的确定:“要选在敌人的要害、薄弱的地方,要害的地方,不注意的地方,对我发展有利的地方,对我炮兵能发扬火力的地方。” 好多条件呀,这些条件怎么办呢?选在哪里好呢?过去毛主席的书还是经常看的,决定主突方向,大家讨论了半天。结果,最后判断,敌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敌人的旅部指挥所在飞机场,他的第一线部队估计两个营,还加上一些阿隆姆的地方部队,旅部控制一个多营、两个营,只能这样判断。
这个估计大家一致认同了,那么根据敌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前沿在曲子扎公05、06高地一线和瓦弄扎公河这个边边上,敌人是一个营,察隅以东敌人正面是一个连和一些地方部队,敌人展开不到两个营,他的第二梯队两个营或两个多营。
根据这样的判断和地形,我主突方向大家一致意见,选在05、06、07、38、37高地,从那个山梁下去,一下去就到了瓦弄,以后到了格里,这样就把敌人的道路切断了。那么我们主力呢?一起由瓦弄以南向北打,关门打狗,这个意见大家一致了,这是解决一个主突方向的问题。
再一个是解决兵力使用,这个也有争论。当时七点钟,就来个电报说峙的部队是153团,有一种意见就想让130师全部由西面,就是05、06这面全部打下去,集中绝对优势了。估计敌人三个营在这边,我们集中三个团打他,可以歼灭他。当时我们的团只有388团是个大团,那两个团都是小团,六个步兵连这样的小团,还是可以消灭他的。这是一种意见,那么把分区部队调到河东。另外一种意见就不同意,因为分区部队在这里熟,对峙这么久了,敌情地形他们都熟,调他们还要时间。就这么两个意见。当然当时两个都有利弊呀!假如,130师全部在这边,当然在指挥上讲方便,这样拳头更硬一点,不利的地方就是部队调动一下很不容易的。经过研究,利弊对比嘛,同时分区的同志不同意,他们说,这个任务我包下来,不要以为我们这个独立团不行呀!我们包打下来。当时我们很为难呀!因为我们从四川去,情况不大了解,部队是两个建制。当时考虑,好吧,把130师分开,一简编团到河东,实际上一个步兵团,就是四个步兵连、两个机炮连到河东去。他这个团另一个营就是两个连,一个机炮连,作为我这儿总预备队。这次打仗很可怜,我们是一线展开,我们没有部队呀,有的同志提议,给总参发个报,再叫我们部队来一个团。我说:我们对总参的意图不了解情况,你随便给总参谋部发报,怎么行呢?这个不行。
结果我说,没有预备队不要紧,我要我们所有的部队,如修路的呀,还有复员了的有几百人,工兵营(我们去了两个工兵营),高炮营。我说:我们所有的部队,都要准备作战,准备和他硬拼,因为我在重庆走的时候,总参的首长给我讲:就是要和他死打硬拼,那怕部队伤亡大一点都不要紧,非消灭敌人不可。我说行呀,硬拼还可以,就和他硬拼吧。这样就要求所有的部队都准备打仗,这解决了一个部队使用的利弊问题。
主攻部队解决了,就是两个团:388团、390团,两个团并肩往下打。390团在07、38、39高地那面打下去,388团一个营在后面跟进,两个营在瓦弄、扎公打下去,一直向南打。那边的主力向北打,为什么不讲388团向07那里打下去呢?因为我们这个瓦弄战役是逐步形成的。总参第一个电报是叫130师在那个方向作战的,390团到瓦弄,388团和师部呢,向西面走,另外一条路,390团先开到那里去了。当时调不过来,这样就确定不要调,因为很紧急呀,来回调时间不够。388团太仓促,这样解决这个问题。
从炮兵来讲,这次最大的炮是120迫击炮,最小的炮是40火箭筒,还有60炮、57和75无后坐力炮,因为那路没法走。我们抬两门120炮就用了两个步兵连,一个步兵连抬一门炮,那个路不好走。炮兵群是按学术上讲伪,其实没有资格叫炮兵群。炮兵群就支援曲子扎公了。当时的兵力兵器使用就是这样,这个大家意见是一致的。整个来讲当时的决心是定下来了。战术思想也是一致的,以后我再讲这个问题。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攻击时间的问题。因为你要向上报告决心嘛。什么时候打呢?总参谋部规定11月7日。我们还在开会,要报告决心。当时考虑的是:一个,我们的部队还没有上去,后卫团还在公路终点,正在迅速向前开进。第二个问题是没有粮食、炮弹,民工还没有上来。我们就计算,民工到了公路终点,背上炮弹、粮食到作战地区,走也要走4天,有的5天。部队还要整顿一下,当时我们考虑14日准备完毕,总参规定7日,我们加了一个礼拜,大家说好,就14日吧,向总参报告。当时这个问题还可以,紧是紧还可以的,这是解决伪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呢,就是要解决乱摊子的后勤。山地作战,我们军是没有后勤,现在这个后勤就那么一个部长,几个处长,不能担任这个任务,也没有去,就去了一个战勤处副处长。当时有分区的、独立团的、130师的,要统一起来,组织统一的后勤指挥机关。我们军的副政委、西藏军区的副政委、昌都分区的副司令员,他们三个组织起来。把130师的后勤调上来组成统一机关,统一供应、统一运输,因为那个地方,分区呀独立团呀,他都有骡马运输,不统一就不行。没有这样一个临时的机构呀,没有这样的负责干部指挥,当时后勤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向下下命令,不管你是什么人,干部也好,汽车司机也好,不准在帐篷里休息,没有这样负责的指挥官是指挥不动的。就下命令,没有很多道理。因为前面部队没有饭吃,要打仗没有炮弹,你休息是不行的。那个时候,一方面要做些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做组织工作,这个问题当时解决了,这是后勤。
再一个是通信联络。因为我没有通信工具呀,我们司令部一共去了几个人,去了几个作战处长,作战、侦察、通信去了几个参谋,电台没有跟上。怎么办呢?把分区的、130师的都归我用。他们有意见,有意见也不行,我没有这个不能干呀。把这三个部门组织起来,当时有个好处,就是有个大电台可直接向北京发报,500瓦的大电台。
还有一个修路,我去的时候,总部首长也说:你们要拼命修路,修不了大路修小路也行。不管骡马路、人行路,就往前修。成立了修路指挥所,我说:你们修路不管白天黑夜,就往前抢修。当时在那里就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主要方向问题、兵力兵器使用问题、供应问题,工程保障问题和通信联络问题这么五个问题。
协同动作没有,因为炮兵没有到,没法协同。这样开了一夜,第二天开了一个上午,这样决心就下啦,向上报告,总参批准了这个决心。我们这个是简单的,不是大规模的,没有炮兵,没有航空兵,没有装甲兵,没有坦克,有什么就用什么,没有就不说了。我们就是这么个决心。
部队已经一线展开,我们在瓦弄地区呢,总预备队五个连。刚才讲的389团两个连、分区的一个独立营(三个连)。大概是11月11日吧,我记不清楚了,就往前走。往前走了3天,14日到了航堆,到了我们指挥所。因为指挥所已经开设好了,电话什么东西都搞好了,一去就能工作。我14日到达时,敌人向我们攻击的很厉害。我就判断啦,敌人为什么攻击这么厉害,是不是敌人想打通这条山梁呢?当时,一个怕敌人打通这条山梁,就是打通05、06、07高地这条山梁。怕把我们部队打下来了,那时就很麻烦了,就不得了。再夺回来这个阵地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第二,即使他打不下来,敌人向我们攻击,就可能使我们由进攻转为防御、由主动转为被动,敌人由防御转为进攻。我当时很害怕这个问题。因为当时上级通报说,敌人已经占领了什么峰,现在看来是07高地。还说敌人在那个山上一天要空投500加仑水、1000多斤干粮。我们判断,这个山上有一个营以上的兵力。上级通报敌人还可能空降一个营下来。当时我就有点害怕了,哎呀!这个家伙,敌人要破坏我们的进攻。
我们在南京学习时讲:我们可以破坏敌人的进攻,敌人也可以破坏我们的进攻。这个从理论上讲是有的,在实战时也是有的。在这种情况下,15日在航堆开会,把师的、分区的叫来开会,把这个情况讲一下。同时讲:敌人出来了更好,他没有工事,我们更好打他。大家讨论了半天还有团长参加。当时所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部队能不能上得去。当时390团正在开进,到了05高地半山上。388团团长已经到了我们指挥所,部队在12点可以到航堆,准备午饭。大家就讨论来不来得及。
讨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是15日晚上打,上去就打;第二种意见是16日晚上打。当时我考虑,15日来不及,晚上不行。我们就怕敌人16日向我们进攻,我说,我们16日下午3时向敌人攻击,这样他破坏我,我破坏他。就这样想的呀。大家说对呀,就怕敌人16日向我们攻击。14日敌人攻击一天没有成功,我们4连到他07高地很近了呀,还有千把公尺。
15日一天没有向我们攻击,16日向我们攻击的可能性很大呀。我16日向他攻击,这样我还是主动呀,大家同意了。结果16日拂晓的实际情况是,390团是在16日4时40分向敌人攻击的;388团是在开进的时候耽误了时间,一个是北京来了个拍电影的,部队开进呢,他要拍电影,拍电影就要耽误时间。第二师干部走了,团长、营长都走了,到前面去了,连长、班长也都走了。干部不在,晚上路又不好走,行动组织得不好。在前面不知谁写了一个牌子说:注意这是炮火封锁区,那个可实在害人啦。又不知道是谁下了个命令,说疏散距离,一个人多少公尺。这样一拉,距离就长了呀。388团就没有在拂晓前到达05高地,到上午10点钟才到了,开进就花了十六个小时。就那么一点距离,按直线距离讲就3000公尺,搞了十六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对这个问题,当时我估计不足。我问390团团长,你们能不能上去?他说没有问题!结果有了问题。所以这次给我的教训很深呀,作战就不要随便问下边,那个时候他还能说有问题呀?作战他是不会说这些的。我们指挥员是要慎重考虑的,可不敢轻易问人家,问这是有害的。攻击的时间就是这样。从事后来看呢,当时不要提前,还是按18日攻击做好啦。提前是不对的。从实战来说不要提前,17日拂晓进攻,就不会那么仓促了,部队累得要命。天亮了呀,师、团都着急,喊:快上来呀!拉得拉呀!推得推呀!上去的战士晕头转向,气都喘不过来,放下背包就向敌人攻击。这个情况我们没有预计到。
从事后分析我说不应该提前,我们可以做这个准备。部队上去了,可以做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敌人不进攻,我们往前摸。原来我们规定390团16日拂晓前上去后,16日、17日往前摸,直往前走。敌人没有发现呢,你就直往前走,不准打枪,打炮,实行渗透。到了跟前啦,敌人发现你了,你再打他。要是按这么做法,那么这次瓦弄可以全歼敌人,部队也不会这样累,也不会这样仓促;如果敌人向我们攻击,我们部队上去了必怕什么呢?攻你就攻嘛。加入当时有这么两步就好了,当时没有这样想呀!以后回忆一下,哎呀!这个人好笨呀。所以当时只想到敌人会破坏我们的进攻。假如说我有两个方案,敌人破坏进攻我就攻,由防御转入进攻嘛,没关系,那就好喽!当时这个弯没转过来。当时我们发电报报北京。那天总长讲:“你的电报来晚了呀,我怎么办呢,说停止你的进攻,恐怕来不及;不停止,感到你这个太仓促,算了吧!你们在前面嘛,你们了解情况,就按你们的办吧。”当时总长处置这个情况是很客观的。
我们的攻击为什么没有按原来规定的攻下去呢?原来我们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我刚才讲的,由07、38、39高地下去。这个方案不行,被敌人堵住了。第二个方案是从中央插下去,打的结果是按第二个方案打的。
其一, 130师参谋长和390团团长到达06高地后,站在山上,哪里是瓦弄、哪一条山梁是38、39高地判断不出来,这真是很害人的呀。判断地形你不要看小了,这个问题很大。他判断错了,就把部队使用错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把390团、388团的部队,统统由06高地那边下去了,一直下到沟里去了。按我们原来的部署就两回事了呀。这样就形成了什么呢?就形成了正面往下推,不能切断敌人的退路,不能达成包围后攻击,完全不行了,这是一个错误行动。
第二,07高地,我原来预定用两个营去打它,用多少时间呢?我当时预定这个地方就个把小时打下来,因为拂晓之前就去摸它还是很有把握的嘛。摸上去,一阵手榴弹、刺刀就把它打垮了,占领阵地。我说也可以歼灭它,也可以打垮它。直插下去,路上什么东西都不能要,俘虏也好、东西也好,什么都不要管,直下去。结果呢,3营打了一天都浚有打下来,16日整整一个白天07高地没有解决,黄昏的时候敌人逃下去了,逃跑了。当然最后还是被我们歼灭了,恶魔营长也被俘虏,是库马盎的这个部队。如果能按时打下来,我们这个部队开下去就快。没有打下来,就使得部队不能往下运动。所以就没有按我们预想的方案打,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07高地没有打下来呢?是不是敌人强呢?我们弱呢?不是的。我们打07高地起码有3条错误:第一条,我们选攻击点的时候不应该选在正面,应当是从07高地左翼钻过去,从我们6连2排那面打上去就成了,这是攻击点的选择;第二呢,兵力使用有错,不仅是6连它正面是两个排,它整个的3营部队都是从正面上的,这是第二条错误。第一梯队攻不上去,第二梯队又去攻击。第二梯队攻不上去,第三梯队又去攻。你说这像什么呢?好像飞蛾扑火一样,一扑就烧了吧?翼也烧掉了吧?我们这一攻呢,就是犯了这个错误。第6连没有攻上去,他打得很英勇呀!6连没有攻上去,9连又去。9连它是怎么去的呢?9连去并不是当时指挥07高地的390团团长(现在我们军里当处长),营长调上去的,而是9连一个排,就那么往前走,糊里糊涂上去的,上去呢就打上了。那两个排也是这样,指挥员带一个排往上走的时候呢,因为在夜间上去,前进过程中碰到一部分伞兵,向我们这个排打枪,指导员停下来不走了,就在那里打。他说你敌人反击,我们要顶住它,不能让他上来。指导员在那里不动了,这样第二梯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方向不对,使用上不对,这叫做糊涂战。
第三呢?还有4个连在指挥官手里,他不用了,因为当时没有用上去,9连没有打上去,他这个时候害怕了。他说这4个连我不用了,再不能攻击了,再攻不下来,敌人打下来,这个阵地丢了,我非要杀头不可。结果他把4连当成防御,唯一的想法就是敌人不打下来,我占住这一点就行了。在当时指挥是有错误的。 说起来笑话,各位同志你们都是有学术水平的,也很有经验的。就是没有经验的人,也知道夜间战斗就是要保持肃静,尽量接近敌人,到跟前甩手榴弹、拼刺刀,这是一般的常识。我们这次出洋相,打07高地先来个炮火准备,你看糟糕不糟糕,机关枪、迫击炮胡打一顿。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就批评了这个问题,我说你们要摸上去,不准打枪打炮,你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敌人。我们下面指挥官不同意,要打枪打炮搞炮火准备,我说你搞炮说准备不行。第一条,你们没有多少炮弹;第二条,你不知道敌人在哪里;第三条,距离多远?炮兵的射程多少?你怎么知道?
他们和我争论,我说不行,要给你下命令。最后他们怎么讲呢,他说作为学术问题和你研究行不行呢?我说不行。结果还是搞炮火准备了,这个我是很明确。这个打仗可是硬功夫呀!吓唬可是不行的,谁也不怕谁,吓唬个什么?都有枪炮,这个不是演戏,不是马马虎虎的,你打枪打炮有什么用处,你这是吓唬战术。我们指挥官就是这样糊涂呀,就这么打了呀。团政委也讲了呀:军长讲不允许打枪打炮呀。他讲了这么一句,但是他没有禁止。所以,要政治干部学习军事常识是很要紧的。
从事后看来,当时我们如果把07高地不打,从翼侧绕过去,从6连2排那边过去,这是上策。这是我们的错误。那样钻过去,把敌人这个营撇开,管你一个营也好,两个营也好,都不要管。从翼侧绕过去直插瓦弄。那样上午10点以前也可能到达瓦弄,也可能把那个旅长抓住。搞好了呢,也可能当时考尔和他那个师长下了飞机,我们下去了,可能抓住他,来个奇迹。中央发报说:要把他抓住。当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可惜没有抓住呀!你想是一回事,行动又是一回事呀!
作为决心部署,一个大的决心下了,小的决心要围绕整个战役部署。每个连队、个营都要这样实施,这样才能完成整个战役企图。前面一个连进不去,后面的部队干等着呢。这是07高地有这么几个问题。那么按计划可不可以呢?还是可以的。第二方案是不错的。按第二方案打好了,可以提早到达瓦弄。就算他们判断错了,390团1营是16日3点钟由06高地向下运动的,拂晓就离32高地不远了。我们有个副团长,他带着电台,结果呢和师没有联系上,和军也没有联系上,他从8点钟到12点钟,在那个沟里停了4至5个小时没有动。这一等要命,这是关键的错误,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副团长和营的干部为什么不动呢?什么原因呢?我们问他,他说:下沟里去了。原来是个山梁,现在怎么到了沟里了呢?这边打、那边也打,两边都听到哗哗的打,他在沟里害怕了。这个我给罗总长报告了,我说我们这个干部害怕了。总长说:“这个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我说这个不行,要受处分。总长说:“处分就不要了,这件事他是不对的,害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地形不熟,敌情也不了解,这个问题还得这样看。”罗总长对我们是原谅的态度。他们在那里停到12点钟,这个地方直插瓦弄需要多少时间呢?需3至4小时。就是说假如他拂晓到达这个地方后,不要停,直插瓦弄,16日12点钟可以到达瓦弄。他要是12点钟到达瓦弄,敌人的旅长也是跑不了的,整个瓦弄的敌勤杂人员都是跑不了的。地炮兵分队、空降分队、工兵分队都跑掉了,同时敌锡克营长带着一个连跑了。跑了这么多人,如果他能在12点钟赶到,这些敌人就都跑不了。到了12点钟,团长到了、师参谋长到了,这时才知道这个营在沟里面。12点钟前这个营到哪里去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急得不得了。说哎呀!一个营没有下落,这个营到哪里去了,找不到呀。他们到了这才打电话回来,说找到了,他在沟里边。这个时候388团1营从05高地跑到这里一个多小时,它说插错了要返回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们要返回来,我就枪毙你们。我说你们直打下去,结果下去了。战场上返回去是不行的,你就下呀,直向瓦弄方向打就行了,别的什么也不顾。如果再返回来,那草鞋都捡不到一双了,敌人都跑光了。
到了32高地,390团5连当时归这个营指挥,5连发现我们前进的右面有人打枪,按道理讲,穿插的部队在前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这个部队能运动过去,就应当不管两面的情况,什么都不顾,直插指定的位置。当时我们的指挥官糊涂,说:32高地发现敌人,把这个5连拉下去了,又一个错误。按道理讲,你把5连用上去了,应该调整别的一个连呀!把1、2连继续向前走才对呀!停下来结果是什么时候才走呢?2点半钟,32高地的5连才撤下一部分,跑步前进。到16日下午5点钟左右才到达瓦弄,你看这个时间相差多少,相差五个小时。那么敌人旅长是什么时候跑的呢?是在看到我们388团1营占了瓦弄扎公之后。他一看大势已去,下命令全线撤退,当时当然他退不下去了呀,我们黏住他了,敌旅长是16日13点跑的。我们12点到,他就跑不了。那个很简单,那个直升飞机好打得很,直升飞机最怕机关枪,你一架上去,就把它打下来,跑不了。这个营没有下去,我们认为营、团、师都有错误,没有迅速下去。所以,打穿插部队应是很强的部队,指挥员要胆大心细,那种迷迷糊糊的指挥员是不行的,我们那个副团长是个迷糊,平时说话眼睛都睁不开,我这个人说话有时带点形象,我说这个人不行,厉害一点才行嘛。一个指挥官像个姑娘那样怎么行呢?回去一汇报,军区批评我,说你这个人使用干部有点问题呀,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嘛。本来这个穿插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是搞过的,我亲自穿插过的。当时我有个什么错误呢?穿插前我到过这个部队,但在穿插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没有详细给他讲,而是按一般的情况给他讲的。
穿插要注意什么呢?不要怕有敌人,不要怕切断归路,不要发洋财,死要记住。规定什么时候到那里,路上有什么金银财宝都不能要的,没有交代。当时我也糊涂,什么原因呢?打仗好久不打,忘了。这个经验我确实有,可就是没有交代呀,就是忘了呀。回来以后,我还不知道,后来我想一想,检讨一下才想起啊,我自己没有交代呀。你完全怪他们也不行,我们也有责任呀,因为我到了这些部队嘛。所有穿插部队班长以上的干部,我都讲了话,偏偏没有交代这个穿插,所以不能全怪他们。我这个组织战斗的也有错误,如果交代清楚注意事项,不要多,就这么几句话,也可以提醒他。当然我也想打好,没有打好,讲经验教训部分,当时整个组织战斗,在时间上太仓促,违背了主席思想,应当准备好了再打。其实这次总参谋部也没有催,实际上是我们急躁的,是心急的指挥员。嘿,我这次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如果不提前攻击,那么各级指挥员他在山上多呆1天,平心静气可能好一些。部队打得怎样呢?部队是不是打得不勇敢呢?不是的,部队打得非常勇敢。大家看了沙盘,有些例子我可以在这里讲一讲。部队是英勇顽强的,按着我们部队的传统来讲呢?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这次我们很多轻伤没有报告。问他为什么不报告呢?他们说:“当时报告也没有用呀,报告你们嘛,你们首长又担心,所以我们反正能作战,我们就往前打就是了。”后来有的战士从前面抬下来,伤都化脓了,就不行了呀,轻伤不报告这不是个别的。重伤不哭、不叫喊,做到了不仅是不哭,而且还坚守阵地,这不容易。32高地那个陈代富,他是很英勇的。这个同志现在国防部下了命令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他们班有1挺机枪嘛,班里有的负伤、有的牺牲了,这时只剩下班长和他两个。当时他要求上呀,班长同意了,他在运动过程中用了一个手榴弹,敌人也甩来一个手榴弹,陈代富负伤三处,屁股一处,腿上一处,手上一处,他继续前进,拿个爆破筒和敌人打。当时我们不了解敌人,敌人也不解我们,不摸底,双方不摸底。
印度人做工事不行,他们不会做工事,他们的工事做这样宽,射孔也做这么大,那是没有道理的呀,他们在里面可以睡觉,也可以打枪。顶上呢?他们又不捆好,因为那里树有的是,马马虎虎。有的工事就这么树条子放上就行了,他们对我们的攻坚战不摸底。我们使的武器他们不熟悉,我们使用的爆破筒,敌人根本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我们战士拿着爆破筒很勇敢、很灵活,前面去不行,绕到后面去、跳上去。因为他们的射孔是向下和半山腰的,后面没有。陈代富跳到地堡上,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插下去,他当时受了伤,印度军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看到个东西这么粗往下插,印度兵就往上顶,他在上面压,压下去一拉,轰隆一声响,他就滚了下来,结果工事炸掉了,这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周承华,看到他们班里攻到这个地方攻不上去,怎么办呢?因为地形山梁很陡、很窄,只有几公尺,上不去了,这个战士就对指导员讲:“指导员,你用机关枪掩护我,我从旁边上去,你们从右边上去,我打手榴弹、打枪,使敌人注意我,你们冲上去。”指导员说这样不行,等40火箭筒上来打了以后再上去,如果指导员同意他的意见,这个战士就会牺牲的。他想以自己的牺牲来取得战斗的胜利。另外一个战士很灵活。刚才我讲的那个07高地战斗,一个营长带四、五十人下去,下去到了格里牙比河沟口。我们一个副连长带着一个排搜索,碰到了一股敌人。因为草很深,视线不大好,敌人发现了我们,我们有一个战士发现了敌人架机关枪。他一看说:“副连长隐蔽”就一枪把那个架机关枪射手打死了。如果那个战士晚那么几秒钟,副连长就牺牲了,战士也得牺牲。这战士往前一跳,又发现敌人,他啪的又一枪。
这次行动我们的装备很好,全部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我们部队已经没有那种拉枪栓的步枪,拉枪栓的就不行了,因为都在跟前,几公尺、十几公尺,只要快打就行了嘛。我们的部队通通是改了装的,三个师都改了装。连队是自动枪、半自动枪、班用轻机枪,所以打得敌人是非常害怕的。一打敌人就害怕,就叫唤说:“不得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太强,顶不住。”他发电报回去。我们战士非常灵活,那几个人全部被消灭,营长被我们抓住了。敌人也笨,他机械执行命令,我们俘虏敌人了嘛,他们才笨呢。这是一个地堡,这也是个地堡,我们打这个地堡,按道理讲他们要支援才对呀。他不支援,他也不走,也不打。我问他为什么不打呢?他说上面没有交待,也没有人叫我打,我说你们不打也得跑呀,他说也不行,因为上面没有叫我们跑。所以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非常要紧的,敌人和我们对比起来,根本不行。我们的战士灵活,这个战士立了功,他抓住了营长嘛,当然不仅他一个人啦,可是他的作用很大。
另外一个战士攻打07高地时,真是感动。攻击开始呢,他负了重伤,因为在山地急救是困难的。在山地作战从长远来看,东南亚地区作战,深山密林、寒带热带,山上抢救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这次有些人是可以不牺牲的,没有办法,抬不下来,救急包没有,一个人一个,卫生队上不去,所以有些战士就牺牲了。这个战士的肠子被手榴弹弹片打出来了,打出来了他就往里塞,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就一手拿手榴弹,向敌人冲去,最后英勇牺牲了,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勇敢。 有一个排长,80高地一个排长,这个排长组织指挥比较好,他组织攻击,攻击过程中他负了伤,战士说排长你负伤了,我们给你包扎一下。他说:你们不要管我,继续往前冲,第二次又负伤了,还是往前冲,到最后还有一个地堡到顶了,他负了重伤,牺牲了。这个排长在战斗过程中,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快要牺牲前,他讲了几句话:“这仗打得好呀,同志们很勇敢呀,很光荣呀,我也很光荣呀!”说完就牺牲了。对战士们鼓舞很大。
388团一连长勇敢,带着一个班往前冲。战士们说:看到我们连长勇敢,我们浑身是胆,我们也不怕了。新兵勇敢得很,可是呢,他组织火力攻击不行。有一个战士腿打断了,是个机枪射手,别人都走了嘛,指导员看他。他问指导员,我那个班到哪里了?他不问别的,专问这个。然后他压弹夹,说:“指导员给你。”这个战士牺牲了。在山上负重伤的大都牺牲了,假如条件好一些呢,我们可以少牺牲一些人。这次战士很英勇,人自为战。
另外,我们认为“三三制”是非常正确的。森林地区的确有时候有些困难,你听到打枪,但看不见人。刚才我们讲那个6连2排,他离团离得不远,可就是看不到他在哪里。所以,我们这次打瓦弄扎公的388团1连,主要是在于他们“三三制”小组搞得好。在32高地、06高地、80高地,这些部队的班以下战斗动作都是比较好的。这些战士很勇敢。所以一些西方报纸评论我们部队,当然中印边境作战的反映不光是瓦弄啦,主要是达旺的方向,也有瓦弄的一点。我现在念一些反映: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它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五天时间就穿过了一般认为挑夫需要几天才能走过的荒凉山脊。”西德《世界报》说:“中国人在过去数星期所做到的空前的军事成就,他们派军队翻越了以前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山。”香港《南华早报》:“林彪元帅证明世界上最大的堡垒只不过是小小的障碍,一下子就可以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像小刀切黄油一样”(指中国打印度)。西德《世界报》:“简直像风卷残云那样击败印军。”香港《明报》在评论我部队主动停火后撤和移交武器时说:“史无前例,潇洒至极,漂亮至极。”法国报纸也评论说:“中国军队和印度军队打,只是教训它而已,教训它一下。印度军队更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这是西方报纸的评论。外国舆论就是这样的。我在沈阳讲、在广州也讲,说:我们五十四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讲,我们是三等部队,我们战斗力比人家差。如果叫你们沈阳部队或者广州部队、或者其他军区的野战军去打更容易。我们三等部队就打得他落花流水,要是你们一等部队去更不在话下。所以无敌的战士们打的是很英勇的,部队的实例就讲完了。(鼓掌)这次战斗整个打了10个小时左右。经过10个小时战斗后,敌人就溃了。那时天黑了,打了一天的仗,我们抓到的俘虏很少,敌人哪里去了呢?因为山高林密、石多草深,他们藏起来了。有的是有组织的三、五十个人,有的是散兵。据达旺方向对敌人的调查,他们有一条规定说:打不赢的时候,可以散、可以藏,然后跑回去,这是条令上允许的。敌人散了,我们就搜山。这个地形,我们上去很困难,3000公尺要上四、五个小时,我们上去困难是一方面,敌人想下来也是困难。所以我们打下去后:呢,它也跑不了。敌人散了,我们就动员所有部队搜山。这次搜山有很多问题,当时我们下命令,战士只许穿棉衣、单裤、胶鞋,其他的都不能带,因为负荷太重,山很高。到了山上还是非常之冷的,在山上作战衣服都刮破了,很冷这是第一个困难。第二个呢,上山带的粮食掉了,有的是米袋刮破了,漏了。粮食很少,副食品当然就更说不上了。这样饥寒交加,部队极端的疲劳,有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就不吃。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没有怨言。越是艰苦、越是困难,越是团结。
瓦弄反击战,昼夜翻大山。上山爬着走,浑身冒大汗。 下山滑着行,两腿打颤颤。 夜来围松火,个个笑声欢。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挖来鱼腥草,当菜又当饭。 白雪拌糌粑,胜过大会餐。 官兵团结紧,困难只等闲。 当上解放军,是个党团员。 消灭侵略者,责任重如山。 再苦也不苦,再难也不难。
这是实际情况,因为山很高。上山,前面的脚跟正好碰到后面的脑袋,下山脚发软,山是非常陡。战士们很艰苦,但没有怨言,都是为了消灭敌人。多抓一个俘虏,就多一份胜利;多拣1条枪,就多一份胜利。当时我们提出搜山是进攻的继续。为什么?因为有敌人还想抵抗、还想打。在搜山过程中,我们388团3连打了个莽撞仗。他们连长、指导员带着部队进行搜索,发现了敌人,敌人有四、五十人。连长带着一个排到上面去了,是山坡,指导员在底下。这个指导员没有战斗经验,按道理敌人依山向我们打枪,这时应当选好地形,居高临下往下打。他不这样,他正好向左,左边就是察隅河滩,他带一个排到了那里,无法隐蔽,敌人就躲在石头后面、草丛里面打枪。结果在这个地方我们伤亡20多人,指导员也牺牲了。什么问题呢?莽撞仗!这个指导员没有军事常识,所以政治干部学军事,哪一级也很重要。后来有的战士反映:“打仗呀,这个指导员不行,不会指挥。”这个指导员是很勇敢的,是很好的指导员,结果牺牲了。所以说,当时搜山是进攻的继续,还是在打的。达旺方向也是这样。张国华司令员说:从我们这里看呢,将来和外国军队作战,森林地带、语言不通,所以搜山是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阶段。组织战役指挥员一定要交代部队,将敌打散后要迅速搜捕,甚至要预先准备好些部队,专门用于搜山,这样才能全歼敌人。这和国内作战不一样,在国内你可以喊话呀,那个地方没办法,只能搜,到处去找,找到一个目标算一个。我们不能喊话,他不懂我们的话,我们也不懂他们的话。所以抓俘虏还是很难的,找到一个抓一个,你想他一片一片的自动投诚是没有可能的。我们把他围住了,那他没有办法,二、三个是有的,三、五十个是有的。几百个,我们这个方向是没有的。整个的战斗过程就是这样。敌人基本被我们消灭,没有全部消灭。所以说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论什么困难、什么艰苦的情况下,有我们党的领导,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是有很高政治性、很强的政策性,我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争取到了军政双胜。把来犯的敌人赶回传统习惯线印方一侧,较完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军委交给的艰巨任务。
我现在谈这么两个具体问题:一个是俘虏政策;一个是群众纪律问题。俘虏开始对我们很恐惧,认为我们把他们抓来以后呢,我们会枪毙他们,他们很恐惧。当时他们在山上躲起来,寻死的、跳崖的都有,原因都是害怕。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不要恐惧,不要害怕,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枪毙他。我们搜山,敌人也饿了一、两天,抓到他以后,他就指身上,问我们是否枪毙他们?我们也用手比划,说不会枪毙。有的把表给我们,战士不要他的。接着他就拍肚子,什么意思呢?说肚子饿了,要吃的。我们搜山的部队,吃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就是糌粑面。倒了一些给他们吃,然后把他们带下山去,集中起来就好办了些呀。给他们讲我们党的政策,到后来更好办些了,吃的解决了。他们的东西我们一点也不要。这个印度军队是很穷的,我们和许多军队打过仗,没有看到过这么穷的军队,和他那个军队作战呀,发不到什么洋财。我们除不要他的东西以外,还要给他们发全套的东西:棉衣、毛巾、肥皂都要给他发。他来时穿一件绒衣、一件大衣、一套单衣,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要把他们往北送呀,所以首先带了棉衣去。抓下来以后呢,给他吃饱了,讲讲政策,就给他们发衣服,这样他们情绪就安定下来了。再往后走就更好,翻译多了些,给他们上政治课。我们还按着他们的习惯,因为印度他又2种习惯,一种是吃大米饭,另外一种是吃油饼。这些我们都可以满足,还可以给他们搞些娱乐活动:打排球、篮球、放电影,这些工作一做,他们反映很好。可以给大家简单举个例子,有个印军少校他给我们讲:“我们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我们部队会这样快被你们消灭;第二个想不到你们的政策会这样好。”因为他们印度军队战斗力不算强,他走过很多地方,他在别的地方当过人家的俘虏,他也看过俘虏,人家对他们俘虏是怎么样,我们对他们又怎么样,一对比他想不到。还有些人说:“战前我恨你们中国人,现在不恨了,而且我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人的俘虏。”有些人讲:“我们当你们中国人的俘虏真是幸福。”有一次我们和他们很多人说:“你们将来回去干什么呢?他说:”我们回去恐怕还要当兵。“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当兵呢?”他说:“我们不当兵干什么呢?种地没有地,做工没有工作,只好当兵,当兵是我们的业。”“那你们当兵,尼赫鲁还要你们打我们怎么办呢?”“他还要我们打你们中国人的话,我们就要插白旗。”看来插白旗投降是世界通用的。他说:“我们插白旗投降,因为你们对我们太好了,还发给我们这么多东西。”同时,他还说:“你们的大油饼烙得好吃,我还要回来吃你们的大油饼。”有的人还讲:“我回去以后呀,我要在神的面前为你们祷告,祝你们长寿。我还要对许多人讲,中国人民是非常热爱和平的,中国军队对我们好。”还有一个印军班长,在他非常危险的时候,我们把他救活了。后来他讲:“你们不但救了我一个人,而且救了我一家人,我家还有老婆和两个孩子。我回去以后要教育我的两个孩子永远同中国友好。”他们很感动。另外还有写诗的说:“泉水可干,高山可移,你们可以忘记我们,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恩情。”俘虏反映是很好的。也有人发誓:“我是一个印度人,恒河的水是最纯洁的,我可以捧着恒河的水向中国人民发誓,我们在中国的生活是最愉快的、最美好的。就是尼赫鲁,我也要对他这讲。他很激动地举起手来这样讲。虽然我们当时语言不通,但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感化他、教育他,效果很大。我们放回去的俘虏有三千多人呀!校官就有好几十个,直到现在,讲我们坏话的人一个也没有看到。《参考消息》也没有看到呀。尼赫鲁很为难呀,几千个俘虏,放他不能放,用他也不能用,不还在那里关着呢!他在洗脑筋,那个是不容易洗的呀。我们这是精神原子弹打过去了呀,你好洗吗。这是俘虏反映。所以和外国军队作战,俘虏政策要很好交代。
附录:中印边境争端历史背景。中印之战是一场中国不情愿打、又不得不打的战争。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1951年为缓解印度的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4访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然而就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
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
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尔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
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战争后期,我军先头部队曾推进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战线上,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新德里城内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层领导人苦无对策,印度政府被迫临时将总理府从新德里迁往孟买。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而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返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
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与此同时,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但有争议的大部分地区牢牢地掌握在中国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