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唐时期统治层处理内部矛盾的若干案例
宋、唐时期统治层处理内部矛盾的若干案例
土豆胡扯之760
未按唐、宋顺序作标题,主要是个案分析从宋朝入手方便些,且唐朝的案例我只选一例,放在后边说吧。
真历史,多数是从互相矛盾的记载中清理出来的。我不具备直接收集唐、宋时代史料的条件和能力,只是从我认为靠谱的几本史书中,围绕一个问题、分别不同文字进行选择。主要参考书还是周谷城、翦伯赞、冯友兰、吕思勉等专家的书和辞书社出的《历史辞典》。
围绕宋、唐统治层如何处理内部矛盾,选了宋朝的三个案例和唐朝的一个案例。
宋朝的三个案例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和元祐党争。唐朝的案例是玄武门事件。
除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外,统治阶层内部也有许多矛盾,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政权易手和改朝换代。但政权的阶级内容未变,生产关系未变。
宋朝就是这样建立的~
唐后期,据周谷城归纳,出现了中枢腐化、安史造反、藩镇横行、农民暴动。黄巢暴动以后,唐的统治全毁,境内纷乱四起。907年,朱温把唐朝完全推翻,五代十国相继上演。仍据周谷城考证,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并不完全是农民暴动的首领,有的是政府方面的藩帅。仍引用周谷城的原话:“五代十国的首领,表面上好像是由暴动首领或藩帅自创出来的。其实是最高统治者自己并无实力,实力在封建割据的将校手里。将校欲图自己升迁,尝以威逼和利诱两种方式拥出他们自己认为适当的人物做皇帝。这风气,到宋太祖还流行,五代时更盛"。混乱到了极点,人民盼望统一,后周的周世宗开始创造和平秩序。赵匡胤曾任后周节度使等军职,握有兵权。960年,在石守信等策划下,借口北汉与辽会师南下,率军从今开封出发,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在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做皇帝,改后周国号为宋。这是后周统治集团内,由于幼主恭帝年幼,节度使兵权强大所致。这次改朝虽然叫兵变,但是是和平进行的,后周未作任何抵抗便禅让。
赵匡胤当皇帝后,961年,担心握有兵权的将领,便召集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兵权。969年,又以同样手段,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统治,防止分裂。这次处理统治层在争夺军权上的矛盾,仍然是和平方式。
1086一1093年,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统治层内部出现矛盾。神宗去世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任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排斥新党。旧党中又有洛党、蜀党、朔党不同利益集团,彼此争权。直到哲宗亲政、重行新法才终止。我是因为关注苏轼的命运,才逐步了解元祐党争。
对皇权下不同利益集团的党争如何评价,比较难。我不认可一些书上的说法,我认为皇权下不同利益集团的党争,有利有弊,应该正视、限制和规范,利用好这种争斗,可能利于稳定和发展。元祐党争,仅仅是在举与废上争,真正砍头的,暂时未查到。但是立了奸党碑,且明确不准与奸党后代通婚。换个角度看,党争中双方互指对方为奸党,这也为政党政治提出了质量和法治要求。
唐朝的玄武门事件,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的政变,典型的皇家家事。唐初,依据嫡长制被立为太子的建成,担心世民的声望和实力危及他未来的帝位,决定除掉世民。626年7月2日,世民先发制人,安排伏兵于玄武门,杀了建成等,高祖遂立世民为太子,二月后传位世民,高祖自称太上皇。这个案例,流了血,教训很大,提出了许多应规范的问题。
封建社会中,统治层内部矛盾的形成与走向及治理,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