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62年印度的对华战略如此冒险地走在战争边缘?有四个原因

更多战史及装备评说,请关注公众号asiavikin,关注后请输入fgrc,赠送90本精选的军事书籍pdf。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1962年印度采取了极为冒险的对华战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政治、军事角度对当时印度国内的诸多影响因素做深层次分析。

1

尼赫鲁的大印度战略

政治因素中的第一条与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是分不开的。

500

1947年,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领导印度终于取得了独立地位。与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同,印度的独立并不是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的,而是以“非暴力不合作”一类的妥协的方式,通过英国殖民当局把权力移交给国大党的和平改良道路实现的。

500

甘地与尼赫鲁

在印度长期执政的国大党,是从英国殖民统治中孕育出来的印度政党,各方面与英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政治思想上受英国的影响很深,独立掌权后,不仅沿用了英国的国家政治体制,而且在立国思想和战略安全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几乎与当年的大英帝国殖民主义者一脉相承。因而,印度的国家战略有着对昔日大英帝国的明显的继承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扩张性。这一点从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计划中可见一斑。

500

大印度联邦

这个计划设想是这样的:英属印度下的整个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还有东南亚的缅甸,以及中亚乃至东亚地区都纳入大印度联邦的范围,也就是个“大南亚共荣圈”。对此,尼赫鲁给出的理由是:亚洲地区的很多民族都是弱小民族,而弱小民族组成的国家注定要灭亡,只能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苟延残喘,但根本无法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计划彻底暴露了印度的野心,所以他的这套计划在巴基斯坦、缅甸都无人理睬,很快寿终正寝。但尼赫鲁转而在世界范围推动起不结盟运动,为印度赢得了更多的注意力。

不过,尼赫鲁制定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同样包含着印度要称雄世界的因素,也就是说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外,建立一个以印度为核心的“第三势力”,由尼赫鲁“充当世界领袖”。印度独立前,尼赫鲁曾经说过,“独立后的印度,就其雄厚的资源潜力而论,定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命运决定我们要成就大业,改变世界面貌”。印度独立后,他宣称,“当今世界上只有美、苏、中三国雄视全球,虽然还有许多文明发达的国家存在,但当你放眼未来”,“则世界上第4个大国非印度莫属”。尼赫鲁所有言论中以这句最为著名:“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可以说是对印度1947年以来国家战略的最好阐述。

2

讨好舆论

在这一点上,尼赫鲁及其政府是咎由自取。由于印度奉行所谓的民主政治,台下的政客们睁着斗鸡眼随时准备抓台上人物的话柄马脚,台上的政治人物们需要不断地注意保持与舆论的一致性,否则他们的政治根基就有可能被颠覆。从这一点来讲,舆论之于政客们就象一团飘忽不定的烈火,固然可以取暖但也随时可能烧焦自己。所以,印度政界形形色色的人物们都要小心伺候舆论,因为这既可能是帮助他们飞上权力宝座的天使,也可以是把他们拖下地狱的魔鬼。

500

中印边界困难的补给

战前,包括尼赫鲁在内的印度政府高官们经常向公众表示在中印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印度军队是占据优势的。然而1961年11月(封山季节后)印度陆军参谋长塔帕尔上将和参谋局长考尔中将都曾视察过冲突地带附近的达旺。因此,他们应当很清楚在麦克马洪线上作战所面临的后勤上的困难非常大。而且考尔与尼赫鲁的私人关系很好,在军中也据此一路高升。但一直到了战争爆发的1962年10月,尼赫鲁还在告诉记者们说,东北边境特区的有利条件在印度方面。总之,不是尼赫鲁骗公众,就是他的军事顾问们在骗他。但甭管是谁在骗,到1962年9月印度军队占据优势在印度已被公认为是事实。因而印度公众期望新德里当局迅速采取坚决行动把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赶回去的心情就更加急迫。

500

印度民间的军事训练

于是,当1962年9月10日前后,印度新闻界得知一个营左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从塔格拉山脊(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上下来进入克杰朗河谷时,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批评印度政府的人认为,即使只有一名中国士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而没有把他立刻驱逐出去,那么当局就违背了它向全国承担的责任;如果中国军队大举越过这条线,那么当局所采取的行动当然就应该激烈得多。自由党很快提出要尼赫鲁辞职,因为他“完全不能保护印度的边界”,人民社会党则要求当局对中国发出最后通牒。新德里议会里的反对党当然是一片狂呼,而国大党人对所谓中国再次无端的、蛮横的侵略则同样地表示愤慨,对尼赫鲁政府所采取的对策也同样地越来越感到不耐烦。

就这么着,尼赫鲁及其追随者是自己不断地一次次抬高了印度舆论的胃口,等到局势真的紧张到了需要做出巨大调整时,他们就受到了舆论的反噬,结果又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畏畏缩缩裹足不前。于是乎,就出现了印度国防委员会在9月22日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赶走的荒唐事。而当时在克杰朗河谷前线的印军第七旅指挥官达尔维准将等一线指挥官对此项训令的反应是嗤之以鼻。因此,这又引出了下一个原因:

3

印军高估自身实力

其实这一条是根本。没有对自身实力足够的信心,前面的各种战略、言论尽可以天花乱坠,但是不会有人把它当真了。印度领导层的问题就在于从政界到军界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从这一点来讲,印度军界的罪责并不比政界大佬们轻。

500

北非战役中的印军官兵

客观地说,印度陆军底子并不算差。起家的6个步兵师中,第4、5师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算得上战功卓著。第4师作为英军主力部队参加了北非的一系列著名战役,包括“战斧”战役、“十字军”战役、“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中对德军防线的突破就是第4师完成的。后来又在意大利登陆,攻击德军“古斯塔夫”防线,在以盟军死伤惨重而著称的卡西诺之战中,第4师也是担纲主力。第5师在东南亚战场参加过著名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重创日军。有这么两支部队在手,印度陆军觉得自己在南亚乃至东南亚都风头无两也是正常的。

但是从印度建国到1962年之前的两次仅有的战争经验——第一次印巴战争、果阿战争看,印度陆军并没有经受过特别严酷的战争考验。

500

第一次印巴战争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陆军主要是在克什米尔对付以巴基斯坦为后盾的穆斯林民团武装,印度出动了两个师及装甲部队在斯利那加和查谟攻击巴民团武装。缺乏正规军事训练的巴民团武装在印军特别是装甲部队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待半年后巴基斯坦军队介入时为时已晚,印军已经占据了克什米尔大部分地区。但巴基斯坦军队介入后印军的攻势顿挫,双方很快转入对峙局面。除了乍奇山口等个别地段的战斗比较激烈以外,大部分战线印巴军队一直僵持到停战生效。基本上,印巴双方的军队都来源于独立前的英属印度军团,巴基斯坦军队的战斗经验也并不比比印军更丰富,这次战争中的双方在指挥风格和装备特点上两者都高度相似。这样的战争对于印度军队而言起不到多少借鉴和学习的作用,对各级指挥官的能力提升也非常有限。

500

在果阿投降的葡萄牙殖民军

果阿战争就更不值一提,数量占优势的印度陆军第17师配合一个空降旅仅用48小时就解决了不到3000人的葡萄牙殖民军。从难度上看就是一场一边倒的军事表演,从规模上看也就比战斗的级别高一些,说成战役都勉强了点。这样的战争还不如说是一场警察行动。可想而知对于印军高层能有多少进益。但这已经是1962年以前的10年时间里印度军队进行的最后一场师以上规模作战行动了。

4

领导层军事经验匮乏

尼赫鲁的一生是在西方式的所谓民主政治中度过的。从他的出身到他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乃至他回到印度之后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来看,他都是富于那套民主政治经验而对军事斗争经验不足,应该说尼赫鲁在国际战略方面有着比较开阔的视野,但他及国大党同僚在军事斗争方面由于政治生涯中并未经历过长期战争的磨练因而其决策颇具冒险性而又缺乏对不利事态的控制能力。这在尼赫鲁的挑选用人以及对华战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500

尼赫鲁接见印度军官

1962年担纲印度陆军对华作战的考尔中将是尼赫鲁的远亲,尼赫鲁家族的姓氏就是考尔。但考尔中将并不是一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考尔出身于一个中产的克什米尔婆罗门家庭,为人很善于钻营。年轻时曾向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献过殷勤,注意这一点。然后,他却又得到推荐,获得了英国香霍斯特军事学院为印度保留的一个名额,足见他是怎样会来事,迅速改头换面为大英帝国的忠实捍卫者。毕业后,他回到印度,在拉加普特那联队服役,之后又进入陆军勤务部门,既享受更优厚的俸禄,又远离了战斗前线。在印度参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6年期间,他从未参加过作战行动。对于一名香霍斯特学院毕业的正规步兵军官而言,这种经历实在是非同寻常的。

500

自信的考尔

印度独立后,考尔向上爬得很快,他在战争结束前后就拜会了尼赫鲁,不知他是怎样向后者介绍他自己的民族主义信仰的。但之后很快他就在陆军印度化委员会里担任秘书了,陆军的印度化是当时一项重要的工作:至1945年1月,印度陆军中的英籍军官和印籍军官的比例大致为4.2比1。关键是他能够随时得到尼赫鲁的接见,这给予了他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优势。十年里,考尔官运亨通,迅速从一名低级联络官成为印度陆军第四师的师长。而他也很自然地成为尼赫鲁以及国防部长梅农的高级军事顾问。如此一来,一个对军事一知半解的领导人搭配一名毫无作战经验的高参,1962年以前的印度对华军事战略就象一匹瞎马在黑夜里狂奔。

500

中印边界东段

再说说对华战略。尼赫鲁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写道:“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他还认为,印度必将成为联邦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并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势力范围。1947年3月,还在独立前夜的印度临时政府便怂恿西藏独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1959年,西藏叛乱失败后,尼赫鲁完全拒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当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冲突。为避免冲突,中方从边境后撤20公里。1961年12月,印度陆军总部发出指示,命令东部军区将哨所向前推进,以便有效占领整个边境。尼赫鲁则在印度人民院宣布:“最后,如果你们愿意这样说的话,就采用战争的手段……我们要不断加强我们的阵地。”可以看出,尼赫鲁把中方的忍耐视为软弱可欺,本着得寸进尺的心态不断挑衅中方底线。而推动他如此挑衅的来源之一就是印度建国以来从未遭遇过军事上的大败。

500

尽在不言中

到1962年上半年,印度沿麦克马洪线已建立了大约24个新哨所。麦克马洪线本就是条非法的界线,历代中国政府都从未承认,而在扯冬(印方称为多拉),印军干脆越过麦线建立哨所。对此印度陆军自己的地图上都标明哨所位置在中国境内。当年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提出抗议,照会回顾了印度军队1959年侵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并且长期滞留在那里。中方谴责印度方面现在更侵入了扯冬。对此印度政府的反应是:9月22日印度国防委员会命令如下:“通盘决定与前几次会议所讨论的相同。即陆军应作好准备,并尽速将中国部队赶走。”很快,这一命令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500

结局

总之,由于1962年印度政界、军界存在的上述四个深层次问题。加上高估了对手面临的困难,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直接无视了潜在的巨大危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越走越远,直至将整个国家带入了对华战争的深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