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我们只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两位国军将领的反思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把上海打成了一片焦土,打到最后中日双方都懵了。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军队竟然这么顽强,死扛都能扛这么久;中国政府没想到几十万的军队,说没就没了,那可都是蒋委员长积攒多年的家底儿啊。

500

关于淞沪会战的惨败,国民党内部有不少反省。论抗战的决心,蒋委员长悉数把嫡系部队派上,毫无保留之意;论全民族抗战的决心,桂军、川军、湘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各路地方军阀,放下对蒋介石的成见,奔赴前线;论军事指挥,张治中、 冯玉祥、陈诚这些高级将领都身经百战,哪个都不是吃素的。

但国民党为什么还是败了?国民党的高层都有很多反思。

500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我奉委员长电召飞抵南京,委我任副参谋总长职。

当时情形日日紧急,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挑衅不已。我最高当局知日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必不会停止侵华之行动,乃于南京召集全国将领开会,表示决心抗战。各将领归去后,秣马厉兵,动员调遣,待命抗敌。

500

八月九日,敌武装官兵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内滋生事端,与我方保安队发生冲突,借此集中多数兵舰,并以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我严词拒绝。

八月十三日,敌遂集中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即告发生。我为应付事变,令张治中部三个师向上海增援,初期我以优越之兵力一度进展至汇山码头。

八月二十二日晚,敌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及第八师团之第四旅团、师团之旅团,于川沙、狮子林、宝山等地同时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之线南犯,我方续以陈诚部增援,二十四日起开始反攻。上海地狭而近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我军反攻因未能奏效。后以敌人之增援部队陆续增加,以主力进攻罗店。

500

十九日罗店陷,我军退守闸北、江湾、庙行、双草墩一线。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将军(司令长官原为冯玉祥,冯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由兼任)指挥张发奎、朱绍良、薛岳、罗卓英、刘湘(本人未至前线)、廖磊(淞沪战事发生后月余始到达上海)等之集团军,与敌对峙于北站、刘行、浏河之线。当时我军力若每一集团军以三军计算,共十八个军,若每军以三师计,共五十四个师。敌人之兵力至九月底共聚集二十万人,并与强大之海空军力量配合,故以优越之势,突破我庙行、江湾之防线,我军乃向蕴藻浜南岸、陈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转移。

我军转至新防地继续与敌相持,战事激烈。我军因缺乏现代化武器,全赖血肉之躯与之相抗,所以伤亡甚重。后因敌人火力猛烈,我军被迫向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撤退。因制空权操之敌手,敌机日夜侵扰,遂与左翼兵团续退至青浦、白鹤港。

当时因联络困难,下达命令较迟,各部准备不周,撤退秩序甚为混乱,是以青浦、白鹤港之线不守,乃向吴福线之既设阵地撤退。当时以受敌机日夜跟踪之威胁,各部队撤退秩序更为紊乱,以至吴福线又告不守,而续退向锡澄线。

十一月九日敌迫近锡澄,中央见部队伤亡重大,于敌人强大空军之威胁下又无法作战,乃下令撤退淞沪战场,部队主力向浙皖赣边境撤退,一部沿京沪大道向南京撤退,参加守城。

上海抗战至此告一结束,历时二月又二十六日。上海抗战原计划本是节节抵抗,故有既设阵地和吴福线、锡澄线,后因敌人掌握制空权,行军不易,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实施,复以命令下达仓促,部队准备不周,故原计划尚未实现便开始撤退。

500

(一)对日军之检讨

1.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以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予我军创伤甚重。

2.日军官兵在战场上均能发挥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有武士道与大和魂之精神,彼虽为我之敌人,亦应取其所长而效法之。

3.敌人之纪律太差,对民众、掳掠无所不为。我军虽装备不如敌人,因日军之行为所激起同仇敌忾之心理,却为抗日战事中激发精神之利器。

(二)对国军之检讨

1.国军官兵深具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于淞沪战场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而我方之装备训练亦远不如敌人,然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2.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借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及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500

3.我军因无空军掩护,炮兵又少,攻坚非常困难。抗战期间,我军攻陷敌人坚固阵地之战役,固不乏其例,如昆仑关与密支那两场战役,但终属少数,考其原因乃在于武装不如敌人。

4.日军炮火猛烈,又有空军掩护,我军进攻效果很小。

5.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之威力。

500

淞沪会战的得失如何?在抗战进行当中,有人认为得失相当,也有人认为得不偿失。但自今日视之,抗战已成为历史陈迹,对于得失的看法,较为客观,则我们定然要说:淞沪会战是所得多于所失的。

500

先说淞沪会战的所失

一、淞沪会战,我军使用兵力约达七十余万,敌军使用兵力亦达三十万左右。敌军外线作战,而使用兵力尚不及我军之半数,终能获致胜利者,唯一原因就是他们的装备优良。精神虽说胜过物质,可是血肉筑成的长城,事实上是抵御不了无情的炮弹的。所以我军虽多,终不免于败北。财物的损失不计,光是兵员的损失,我军超过敌军的数目,至少在一倍以上。“人海战术”是残酷的,淞沪会战,我军虽未尝有意使用此种战术,但其结果却与使用此种战术者没有多大区别,这是我们应有反省的勇气的。

500

日本海军陆战队装甲车

二、淞沪会战之初,我军士气的旺盛可谓达于极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敌手,所以到了苏州河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几至无法维持。南京在崩溃的士气之下,也便轻易地失陷了。

三、大兵团在一个狭小的地区作阵地战,后方的支持关系最为重大,诸如给养弹药的补充,战地伤兵、难民的医护、收容与管理,都是后方极重要的作业。而淞沪会战中,前线官兵竟有几个月不发饷,几天得不到饮食的怪事,而伤病军民辗转道途,无法治疗,尤属触目皆是。大军转移的时候,沿途遗弃的粮秣、弹药、武器、汽油等,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充分暴露我们后方没有支持前方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显示中国仍然是一个组织管理十分落后的国家。

四、我们抗战的决策是持久战、消耗战,胜败的关键原不在一时一地之得失。此种道理,早经宣告中外,人所共知。然淞沪一役,寸地必争,牺牲惨重,适与我们所标榜的抗战决策背道而驰。这现象显示我们似有决策,似无决策,足以引起人心的猜疑。

来源:历史研习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