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医疗:走向黑暗的两面派政策

教育和医疗近年来反复被提及,无论是疫苗事件后被广泛转发的陈丹青所说的社会三大底线之二,还是十几天前官媒大量转发的某报所谓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说法之二,都将这两项重大民生领域推向持续的热点。而如今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是否又呈现出合适的面貌或趋势呢?

一、 资源集中化: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的未来在哪里?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样也是教育和医疗领域向着逐渐集中化、趋于垄断的四十年,市场以其潜移默化的资源调配方式和赤裸裸的金钱诱惑,不断虹吸着建国三十年分散在各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以教育为例,众所周知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地区招生投放量远高于其他省市,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吐槽,甚至冠以“北京人大学”的称谓等。但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能够进入清华和北大的生源地为北京的学生的平均素质,实际上是高于全国各地进入清华和北大的学生的平均素质的——即便这个群体的选拔比例已经远高于其他省市。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化绝不是体现在高等资源的垄断上,而是基础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超级中学大量涌现,县镇最优秀的中学难出清北学子;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更为普遍,以至于云南会泽某考生在工地上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都成为奇谈;而当北京某中学已经为高中生量身定制科研项目,某小学的学生已经广泛接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社会前沿知识时,很多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仍然墨守陈规,既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去改变现状。这是时代之殇。

医疗更是如此。以最能评价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等甲级医院来看,上海拥有28家三甲医院,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在全国遥遥领先的江苏省全省所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持平。而北京市的35家三甲医院规模,几乎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份之和相抵。

实际上,市场化方针在未来几十年来仍然难以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因而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化的趋势仍然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小地区如何能够保障教育和医疗水平呢?这其实对对于我们而言更加现实的问题。

在大城市而言生活更加便利,而作为中产阶级象征的教师和医生群体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在短期内这种资源的调配方法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改变的话,希望小地区能够通过引入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来解决相应问题本身就不具备可操作性或者是可推广性。

二、 两面派政策:不作为的放纵与变相的资源流失

教育与医疗的问题已经如此严峻,而在资源集中化的现状之下,政策却似乎并没有起到足够正面的作用,尤其是两面派的政策,完完全全是对于资本的放纵、对于民生的不作为,更是放任对于资源的流失。

简而言之,两面派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大力支持市场化的工作,另一方面却对于公有相关部门要求严苛、过度追求公平,或者是在公共事业上长期不作为。诚然,要求严苛、追求公平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市场化的现状面前,这种对公共资源的苛刻要求只会使得公共资源在压力之下向资本市场流失。这种两面派的政策和做法看起来是在维护现状和维持初心之间寻求平衡,但却变相地造成了在执行和实践过程中公共资源的大量流失。

以教育领域的不作为举例。互联网教育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一道良策,以互联网的形式能够更直接地将优质地教育资源传导到各个地方。习总书记曾说:“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资源真正地疏导了资源匮乏的地区了吗?反而是互联网教育平台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相应的,很多家长的教育投入也水涨船高,大量教育资源反而成为了资本的工具。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公平的教育手段吗?将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和空间完全放任给资本市场,反过头来让资本对于民众进行进一步的压榨,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被聚拢起来又传输给那些本来可能就不匮乏教育资源的人,造成的是更加悬殊的教育资源差距。长期以来的所谓视频公开课,最后其实并没有成体系地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真正利用起来,反而是导致这些地区需要面对更加昂贵而难以获得的教育资源,这是放任市场和资本对于教育资源的二次掠夺。

即便是传统的教育和医疗领域,这种两面派的政策难道就不存在了吗?谬矣,反而是更甚。我们的公共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就广为称颂,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高度重视正是这种优势的体现。但现在,“教育减负”的口号广为宣传,但实际上学生真的减了负吗?课外辅导班屡禁不止,无非主体就是从原来的在职教师转变为广泛的教育机构,在公立学校提供的缩水的、弱化的基础教育之外,把教育的空间留给了资本和市场,甚至大力支持一些教育机构的发展,真是荒谬!公共教育水平的大幅下滑最后带来的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减负,而是把教育的空间留给市场和资本,还堂而皇之地冠以“为孩子考虑”的口号。

而过度追求所谓的“公平”则导致了因材施教的力度的削弱,在过去十余年的国际数学竞赛上呼风唤雨的中国学生已经连续四届未能获得冠军,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削弱因材施教的力度的指导下,优秀教师还需要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轮换,面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这看起来是为了追求“公平”,但实际上却导致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的水土不服,反而是现在对于资源的一种明目张胆的浪费。试问,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减负“究竟是在为国计民生考虑,还是在损害公众利益、为私人牟利?

实际上,我们决不是反对教育资源的“公平”,但是现在这种市场化的背景下,追求低质的“公平”只会留出空间让资本钻空子,也就是说,这种“公平”不是追求尽量多的人都能拥有更优质的资源,而是砍掉了一些人的优质资源让尽量多的人的资源都向“低”看齐,甚至是砍掉了所有人的资源来造成一种贫瘠的“平等”。

在这种反复的折腾之下,优秀教师的收入也不具有竞争力,优秀教师也能难以全面发挥其能力和责任心,于是在这种对于公共资源的压迫之下,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在逐渐流失向资本市场,或是全职进入教育机构,或是直接进入私立学校。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的发展,就会导致我们引以为豪的优秀公共资源不断流失,最终受损的还是赖以公共资源生存的普通民众,最终就把最优质的资源提供给最有能力在教育市场消费的人。这么来看,把教育当作拉动消费的引擎的人,究竟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

而医疗同样是这样。对于医生所开的医药价格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虽然从目的上是为了防止医生中饱私囊,但一刀砍的政策已经越来越被证明是一种僵化的、懒政的措施,严重限制了医生发挥其医疗能力,有些医生甚至不得不开出药方让病人去民办医院再买药,如此折腾,究竟谁在获利?公共医院的医生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长、社会压力大,结果却要以无私奉献来搪塞,这现实吗?每每遇到医闹病人,受损的都是医生的利益,继而就是全体病人的利益。有些在医闹面前一味退让、一味绥靖、一味让医护人员承担责任的管理部门,你们是在维护公共利益还是在侵害公共利益呢? 

试问,如果我们的卫生部门、医院连我们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群体都不信任,那么究竟还要信任谁?究竟还要向谁看齐?

而与此同步的是,一些部门却对于私人医疗领域或者是医疗市场化广泛鼓励,对于莆田系医院、各式整容美容和男性医院放任不管,甚至把一些公共医院私有化、任由一些私人科室顶着公共医院之名大肆攫取利益,如果继续这种趋势,那么今日之长生疫苗事件,就会被证明只是医疗灾难的一次注脚,只是未来更多的医疗问题的一次前兆。用公民的生命当作筹码的人,将会被历史所抛弃、被人民所唾弃!如果说公立医生辛辛苦苦为病人节省开支、却要受着极高的工作压力,而一些私立医院的骗子们只需要动动嘴皮就能忽悠住病人而牟取巨额利益,难道最后就都要靠所谓的责任、光荣、职业道德来搪塞优秀的白衣天使吗?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除此以外,一些私立医院和民办医疗项目同样如火如荼,这些高成本的医疗项目前,望而却步的是普通患者和普通家庭。而被一些官媒反复吹捧的中国医疗成本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难道这背后就需要医生的血泪来换吗?这正是优质的公共资源集中起来所带来的人民的巨大福祉,现在要压迫这些优秀的医生走出体制、或者是让更多的人畏惧医生的职业,难道有些人最后就希望看见国人的医疗成本层层攀升以至于彻底看不起病吗?难道有些人就希望看到公共医疗资源不断流失直至稀薄吗?难道这就是定价最高却仍然能够抢占市场的长生疫苗的生存法则吗?难道这就是有些人口口声声要来拉动内需的工具吗?

这种两面派的政策要不得!一方面鼓励市场化、鼓励资本市场抢占这些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大领域,堂而皇之地宣传所谓的消费观、内需观,让本来公共领域可以做的事情拱手让给资本家,另一方面却用“公平”、“民生”的幌子来欺骗人民,以此来压榨公共教育和医疗领域的资源,靠一些官僚的、务虚的、僵化的、懒惰的、不作为的、妥协的、欺软怕硬的、龌龊的、愧对于人民的手段来侵扰优质公共资源,最终只会导致这些资源的不断流失。

三、 教育和医疗的现实出路

诚然,在市场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够过于理想地就奢望完全“平等”的教育和医疗,也难以去逆转资源集中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尽量不侵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措施。

首先是对于公共资源的充分尊重。既要让公共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公共价值、又要在谈回报时摆出虚伪的样子,这是“不给马儿草又想马儿跑”的混蛋逻辑——既然我们是市场化的社会,就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劳动都应该有其适当的回报,而不是用责任等虚伪的内容来感动自己。

对于公共领域的医生和护士而言,应该减轻对其束缚,包括弹性应对医生开出高价药方等——既然现在我们在外资引入上强调负面清单,也应当对于医生采用弹性的负面清单、而不是严苛的正面清单来条条框框地限制医生——要相信大部分医生和护士的责任心和治病救人的初心,不应当直接审核审核医生每一条用药,而是应该反过来保障医生开出病方的充分权力下设置一定的监管或举报渠道清除不合理内容。同时在薪酬和工作压力上也不应该要求医生和护士的一味付出,应当保证医生能够具有合适的薪酬和合理的工作时间。在治病的环境中,应当严格要求病人及其家属不得针对任何具体科室和医院、不得干扰医生的正常生活和就医环境,医疗纠纷应当由卫生局统筹负责、畅通渠道、保持联系、界定责任、尽快处理。

相应的,对于教育领域同样是这样。一方面要尊重教师的薪酬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应当继续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让合适的教师匹配合适的学生。同时也要做好线上的公共教育工作,让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广泛地走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对于资本力量浸入重大社会民生领域的监管。对于民办医院同样要对好的医院给足发展空间,对于一些骗子医院、或者虚假宣传的医院取消相关资质,有些不具有行医资格的人应该禁止进入相关行业、甚至开展刑事调查。而对于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一方面确实能够补充公共教育体系的应当积极鼓励,但对于一些劣质的公司等不应让其用高价低质进一步侵蚀教育资源。

民生问题重于天!如果说社会主义最后要将人民最根本的民生领域拱手让与资本,我们还怎么有脸面说自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呢?教育和医疗就是民生的两大支柱,事关人民的切肤利益,如果继续纵容两面派的不伦不类的做法进一步荼毒我们的民生领域,那么只会导致我们的公共资源进一步流失,最终受损的将是我们全体人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