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方言里,我看到了中国移民史

朋友们,上一次的新疆话是不是还没看过瘾啊,其实我也没有写过瘾。身为历史爱好者的我今天就带你们走进新疆方言的神奇历史。

01

古丝绸之路上的声音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出使西域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将中原先进文化带进了西域, 也将中原语言带到了西域。

500

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后,汉朝就已经开始每年派汉人在边疆驻军屯田了,所以那些不了解新疆的朋友请不要再提问:“新疆有汉族人?”

那时候,楼兰与交河城熙熙攘攘,北方的称呼还是匈奴,“可汗”这个词也还没有出现。不过新疆这片土地的故事,已经在史书里出现了。

500

等到了广开思路的唐朝,统治者积极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当时各国使臣、学者、僧人、乐工、商贾等也都纷纷涌入唐都长安, 形成了民族大融合、语言大融合的场面。

不过唯一遗憾的就是,因战乱迭起,朝代变换,人员来源混杂,又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新疆汉语方言很难形成,新疆方言直到清代,才逐渐稳定下来。

 

02

“移民潮”在清朝

第一次移民潮出现在康乾盛世前中期,期间发生了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阿古柏侵占新疆和大小和卓叛乱。这次清政府岂能坐视不理,再继续放纵他们,新疆可能就不属于清朝了。

500

于是乾隆亲征新疆、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府、派52000余人屯田守卫这一系列操作后,新疆的各族人民终于安定了下来。

这次来的大多是嘉峪关内陕甘宁一带的人,兰银官话逐渐在新疆蔓延开来,“口里”这个词也成为了区分新疆人和内地人的词汇。

500

▲平叛的达克塔纳将军

不过来新疆的人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他们心想:来新疆相当于发配,说出去是很不光彩的事,为什么要落到我头上。于是清政府就派一些囚犯来新疆改造,前后共计3200余人。

乾隆年间发配到新疆的遣犯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来自直隶、山东、河南、福建之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等数十个府州县。

500

第二次移民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熟悉,就是左宗棠收复伊犁。

在这个大背景下,南疆出现回族聚居、新疆建省、第一批迁徙者的后裔被召回新疆等等,新疆的人口再次出现大规模流动。

500

▲乾隆年间的新疆

民国时期盛世才主政新疆时,由于他出身东北,大批任用同乡故旧,导致东北方言流行,一度成为迪化官话。

我们现在还习惯说的“嘎哈”“麻溜”“膈应”等词汇,还有把“弄”说成“neng”的习惯均来自东北话。

500

▲民国年间的新疆和如今的版图相似度很高

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和兵团快速发展,五湖四海的学生、工人、工程师……支援边疆建设,普通话逐渐流行,陕西方言在乌鲁木齐没落了,一种更接近普通话的乌鲁木齐方言开始形成。

普通话是明朝官话——吴语和满人入关前说的满语融合成的语言,最初这种语言本来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后来是汉人们把它推向全国,才形成了如今的普通话。

从1983年开始,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的汉语方言调查。基本上查清了全疆83个县市的音系状况(当时共87个县市),分出三片方言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兰银官话、北京官话和中原官话。

500

▲中国汉语方言图


03

杂七杂八新疆话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三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的交汇处。

从语种角度看,新疆三大语系中阿尔泰语系所属语言最多,有维语、蒙古语、锡伯语等八种。汉藏语系有汉语,印欧语系有塔吉克语和俄语。

定居新疆的汉人长期与当地民族杂居,生产生活用语的互相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各民族长期交流往来,离不开语言接触。

500

▲新疆方言版图

具体过程大概是首先应经过“相杂”,然后在碰撞、交叉、磨合、抉择中逐渐积累沉淀,剔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最后进入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里有段视频哟:https://mp.weixin.qq.com/s/FbL5Ub8r05WTQn_qFl2erg)

-END-

主      编:魏晓磊

副  主 编:阿布德吾力、艾克拜尔

版      块:迹忆新疆

版      主:阿丽米热

作      者:黄佳阳

校      对:康桥

排      版:刘依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