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越战越勇,可喜却又令人担忧

随着中美矛盾逐步显化,两国从民间到官方的交锋日益频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对于国内的一些官媒做派表示遗憾万分。作为国家一线媒体,在这场冲突的早期并没有起到排头兵、前哨站的作用。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对内宣传都显得相对无力。虽然很多网友为外交部发言人对外国记者奇葩提问的精彩驳斥而激动万分,可这种局面其实算不得上乘。外交部作为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对外窗口,虽然无论是水平还是立场都极为可靠。但总是被外国记者在发布会上质询,更像是一种防御,而最好的防御并非是守住家门,而是御敌于千里之外。把我们的宣传力量影响到外国去,让外国的官员们去试图驳斥我们的言论,这才是上上之选,万幸这届群众主体仍然是坚定的爱国人士,对于党和国家都抱有相当程度的热诚,若换成前几年公知当道的舆论环境,恐怕又会是另一番局面。

而最近一段时间,形势有了一些转变。官媒开始尝试较为新颖的创作形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口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乏动力去做这些事情。宣传口的大老爷们如果不被逼一逼,就不知道他们有多大的潜力。而令我担忧的是,虽然我们的宣传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在逐步暴露出一些小问题。比如,长期活跃于内宣的人员,其实并不太适应外宣的环境。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胡锡进在嘲讽美国暴乱的时候,以怀疑的语气试图带动外面的群众思考香港暴徒和美国示威之间的联系。这个本心其实不坏,原则上我们也希望外国人,特别是欧美民众能够更为清醒地看待涉港问题,主观意愿上希望能够嘲讽一波,打压下西方媒体的气焰。但是,这步棋胡锡进走得很差,反而被一些媒体所利用。

500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水土不服加之不了解美国当地情况。首先,看胡锡进主编的措辞手法,就过于高端了。外宣主要的对象群体,并不是外面的那些社会精英。真正的欧美精英并不容易被我们的宣传策略所打动,反而是最普遍的欧美群众更容易被引导。所以外宣,不能动用过于隐晦的措辞手法,因为欧美民众,特别是美国民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并不怎么高。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水平去理解这些东西。一旦他们不能理解深层含义,胡锡进这一番话就成了他真的在怀疑香港暴乱分子在参与美国暴乱。就像你骂了对方一句,对方没理解,反而觉得你在骂自己,双方都觉得对方智障。这种行为出现在日常没有什么,但出现在对外宣传上,有失水准。退一万步讲,就是说即便我们骂对方,也要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去骂,让对方生气还拿我们没辙,这才叫痛快。这一点,不得不夸赞华春莹女士等人,措辞水平之高,我辈望尘莫及。

​而且胡锡进这里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暴乱和香港暴乱其实并不能相提并论。很多国内的人,误以为美国群众会像我们痛恨香港暴乱分子一样,痛恨美国暴乱分子。其实不然,很多美国人不反对美国黑人示威。这一点不要套用国内的理解,黑人示威在美国属于政治正确,即便有个别“出格”的行为也可以被谅解或被剥离出整体。某种意义上,美国黑人抗议种族歧视是政治符号,他们可以浪一点,但中国人不行,这就是美式双标。胡锡进把香港问题和美国暴乱联系在一起,不妥。美国民众对于美国暴乱的定义是“国逼民反”,美国暴乱的主体是“义士”,然后夹杂着极少数“坏人”,胡锡进这样的类比,莫说没有痛击到美国媒体,这简直就是给对方送分啊。

以前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争议,外国人搞我们、污蔑我们,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击回去。我认为可以,不仅要反击,而且要加大力度。但是反击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反击不成而落下话柄,就有点得不偿失。客观上,西方社交媒体上的战斗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官媒不妨放下身段向民间爱国人士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都是为了同一个伟大目标,也没有什么技巧需要敝帚自珍。当然,各种“出征”就不要学了,那事儿想必无须官媒动手。还是希望官媒能够快速成长,让我们的声音影响更多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