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G40受撞击停运5小时,乘客欲砸窗透气
8月12日23时04分,杭州东开往北京南的G40次高铁运行中,被大风刮起的彩钢板撞击发生故障,本列及后续列车都晚点了。
多名乘坐本列高铁的乘客说,“列车像是受到不明物体撞击,感觉到一阵晃动,随后紧急制动停车”。
然后,列车就断电了。
对于高铁来说,停电不仅意味着列车不能继续运行,还连带着包括车厢内照明、空调系统的运行会受到影响。
根据网友@叨叨先生my 的叙述,在列车停运将近1小时后,列车车门打开供乘客透气。
长时间的等待之后,有乘客坐不住了,试图开始砸窗,被一旁的乘务员制止。
13日凌晨3时59分,G40终于继续运行。4点54分左右到达北京南站。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列复兴号由内燃机车牵引进站
2名晕倒的乘客被送到医院救治。
据北京青年报13日报道,北京铁路部门披露了彩钢板撞击京沪高铁线的图片画面。
画面显示,大面积的彩钢板飞落在京沪高铁铁路线上,接触网设备损坏严重,从彩钢板落的数量上来看,数量有数十块,影响面积大。
看起来还是蛮严重的...
据了解,G40次列车在京沪高铁线上遭到撞击后,车头玻璃出现裂痕,无法行驶,今晨,初步清理现场后,清除轨道和电网上方的彩钢板后,东风内燃机车赶到现场,将整趟列车牵引回北京南站。
停电——没空调——车厢升温——乘客焦躁欲砸窗
从这个链条来看,乘客砸窗的自保行为似乎无可非议,在缺氧的环境中,的确容易发生意外。
但砸窗并不是上策。
首先,砸窗之后,玻璃碎片可能会对自身车体、过往列车、还有乘客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砸窗之后,列车失去原有的气密性,在高速行驶、以及两车交会时,会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大家应该都知道,高铁的站台要比普通火车的站台高,高铁车门相应也要高一些,万一有人从车窗里翻出去,想在封闭的轨道上站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说了,高铁上不都有蓄电池吗,给空调续上电,也不至于大家都这么煎熬。
知乎网友@鹿昭 的回答可以借鉴一下:
另外许多人提到备用电源的问题,动车组有蓄电池,但是蓄电池只作为紧急情况下,用作以下安全和辅助电气系统的紧急备用电源:应急照明,信号,通信,车门控制,驱动和制动控制。不包括空调!想必用蓄电池那点电量来带动耗电量巨大的空调是不现实的。
搜了一下,这些年被闷在高铁里的人还不占少数。
2010年5月8日,广州南至武汉的G1022次列车行至广州北至清远区间,因车载计算机通讯故障临时停车。因为看到后发的车先走了,找列车长理论未果后,有情绪激动的乘客拿起逃生锤砸窗户玻璃。
直至近4小时后,该车200多名旅客方被备用列车接走。
2011年8月12日,一辆由武汉开往上海的D3005次动车组列车刚驶出南京火车站就突然发生故障。车厢空调失效,封闭的车厢异常闷热,车内一些乘客出现中暑症状。车厢里有的乘客准备砸车窗玻璃,有一名男乘务员见状立即赶来阻止,结果几名旅客和乘务员发生了冲突。
在列车内煎熬了两个半小时左右,故障列车才被拖回南京火车站,其间有多名乘客出现了中暑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2012年8月9日,福州开往上海的D3122次列车,在桐乡附近因故障停了两个小时后,一位男乘客用安全锤砸了4号车厢11、12号座位的窗户玻璃。之后,乘警来请大家指认,可没一个人站出来。铁路杭州站派出所王科长说,损坏铁路财物和破坏公共财产一个道理,要做出赔偿。
2013年5月29日,D3206次列车在台州隧道“趴窝”五个小时,在找不到车厢乘务人员的情况下,有一名王姓乘客在大家的一致建议下用安全锤砸窗透气。砸窗大半个小时后,有一名工作人员走进车厢询问砸窗的原因。乘客情绪都很激动,说砸窗是为了保证生命安全。当时对方也没有说什么话,只是留下了王先生的联系方式就离开了2号车厢。
类似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了。
线上运营的高铁,如果说保证100%的无故障率,那显然是自欺欺人,但是如何把故障率降到尽可能低,如何在发生故障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尽可能完善的应急方案,应该是每个铁路局、包括铁总思考的问题。
第一代动车组上线已经十年,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紧急情况的应对好像还不是很成熟。
最后贴一段安全锤使用须知:
考虑到降低噪音,现在的动车车窗都是密闭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普通窗和逃生窗。紧急情况下,一定要用尖锐物体击打逃生窗户四个角(或红点)逃生。如果是带胶层的双层玻璃(普通的),在砸碎第一层玻璃后,再向下拉一下,将夹膜拉破才行,再打第二层玻璃。
为什么砸窗一定要打击四个角,不打中间?因为如果打中间的话,中间形变较大,力均匀地往四周分散,中间部位承受的力变小,就不容易破;如果打击四周,因为窗框是固定的,形变较小,应力不均匀,窗户反而容易破裂。
希望这个知识大家都不要用到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