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之争“里的“拿来主义”
近日一则“指虹鳟为三文鱼:水产团体发布所谓生食标准,龙羊峡参与制定“的新闻引发热议。问题主要集中于虹鳟鱼属于三文鱼吗?生吃淡水虹鳟鱼是否有害身体健康?
目前我们常吃的三文鱼主要为,挪威三文鱼(大西洋鲑鱼),加拿大三文鱼(太平洋大马哈鱼属)和淡水三文鱼(虹鳟)。三者在生物学上都属于鲑科,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不少品种从外观上很难区分。
的确从生物科学上来说我们统称其为“三文鱼”无可厚非,但在市场流通领域来看就显得不妥了。
在消费者看来,“三文鱼”是一种进口的高档海洋鱼类,而淡水养殖的虹鳟鱼如果也可以称为“三文鱼”,无疑将给部分无良商家以“虹鳟”冒充“三文鱼”从而高价卖出,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机会。
龙羊峡在此次事件中全程背锅。
首先龙羊峡饲养的虹鳟鱼质量是可靠的。龙羊峡饲养水平高品控好,价格也仅略高于小规格,故而一上市就得到了强烈好评,早先出品的都是标准商品名“三文鱼”同时备注虹鳟,跟养殖小规格冒充三文鱼骗高价的商家有天壤之别。
国内市场因为挪威大西洋鲑入驻较早,市场认知度高,介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大规格三倍体虹鳟绝大部分都被分销商当做大西洋鲑销售谋取了暴利。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不同的地方虹鳟和鲑鱼的价格不同,比如北欧的一些城市,有些地方虹鳟卖价高于大西洋鲑。
所以说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上无资质的三文鱼养殖基地让本来就质量可靠的龙羊峡“虹鳟鱼”背了锅,但龙羊峡自身将“虹鳟鱼”与三文鱼多多加以联系,取名不严谨也为后续事件发酵酿成后患。
写到这里不经想到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其精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全为我用。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主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他占有,挑选。“
我们来用”拿来主义”分析这次三文鱼之争就可以发现。三文鱼是“送来”的东西,我们没有主动“拿来”。
三文鱼在中国并没有原生产地,我们对三文鱼的印象多是进口生鲜。如果你面前摆上一盘来自北欧的新鲜三文鱼片,想必你可能会愿意花大价钱来尝尝这世间鲜美。
中国通过各种技术革新终于在龙羊峡成功养殖“三文鱼”的远房表亲——“虹鳟鱼”。管理标准、监控严格、水体洁净、饲料优良的工业化养殖等特点都说明其不但从营养上还是品质上都与进口三文鱼没有多大差别。但问题就出现在,当生产者开始进军我国生鱼片市场时,开始对”虹鳟鱼“的取名扭扭捏捏。若不称其为”三文鱼“,怕早已被进口三文鱼先入为主的国内消费者不买账。
于是仓促的以”三文鱼“的名义进入市场,待消费者发现“三文鱼”与“虹鳟鱼”存在不同时(前者为海洋鱼类,后者为淡水鱼类),消费者倍感欺骗。中国水产与流通加工协会随后跟进澄清,称“规范化养殖的三文鱼较野生三文鱼更安全可控”、“三文鱼既可以在淡水中养殖,也可在海水中养殖”、“虹鳟是三文鱼的一种”更是将事件推上风口浪尖。
从中不难看出,生产商因为缺少对自己品牌的宣传,而是一味地带上“三文鱼”的帽子,摧毁了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受制于人。
网友不禁大呼“我们应该吃手续齐全的正规进口三文鱼!”
最后还是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来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至于生吃淡水虹鳟鱼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各路专家众说纷纭:
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可以生吃。
“管理标准、监控严格、水体洁净、饲料优良的工业化养殖三文鱼品质更容易保证,食用也更安全。事实证明在世界范围内未曾出现虹鳟携带肝吸虫的报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炳谦:可以生吃,必须有冷冻过程。
“无论是海水的还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前提是必须有个过程,养殖过程中没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或者没有病原体,还有在吃之前有个冷冻的过程。现在国内养殖的虹鳟还是其他鲑类鱼都是人工配合的。人工配合中都经过高压灭菌的处理过程,所以在饮食环节里一般不会出现所谓的寄生虫。”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研究专家乐家华:淡水鱼不适合生吃。
“通常而言,淡水鱼是不适宜生吃的,因为寄生虫含量一般情况下会比较高。如果某些人的肠胃好,吃了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有些人肠胃不好,很容易吃出问题来。”
看到这里笔者认为,绷起“安全”这根弦。从健康角度讲,这应该比“完全不设防,只顾吃得痛快,以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要来得好一些。毕竟,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重视。
所以说,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吃三文鱼呢?到底吃国内的还是进口的呢?
还是去吃顿酸菜鱼压压惊吧!
欢迎大家参与投票,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