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哭】莫待“灵魂”
在“政键圈”前段时间流行了一个被称为“入关论”的看法,核心是中国如何崛起,代入对比的是清朝入关取代明朝,借用的核心思想标签是满清在明末的边缘化,明朝的中心优越感来类比现如今我国在核心科技的生产边缘性和西方社会的优越感。同样也有人提出类似的东出论(秦朝扫六合)或伐纣论(周灭商)这样的看法。
也可能是我历史读得少,我反而觉得现如今的大局更像是争武林盟主,有练内功听信道理走火入魔暴毙的,有打了七伤拳外功勉强自保但是还想再练练内功的。
当了武林盟主的号令天下,谁不服打谁,所有人都要为他的利益服务,还要听他对于武林大事的看法。年轻后进更是会以他为榜样,听他的武学道理和处事原则。
外功是军事,内功是经济,但是今天谈的不是这个。
想争这个武林盟主,武学道理是一定要有一套能说服其他人的理论。
武林盟主的美国,拿出来的理论就是普世价值观。成果也有,那个走火入魔的就是听了他的普世价值观暴毙的。
固然都知道这理论荒谬可笑,但不影响为了再次崛起于世界之林,中国确实需要这种能说服自己甚至说服其他人的优秀理论。
中国的思想界、理论界、媒体界,要落后于走出去的工程师们、实干家们,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会成为普世价值观的附庸,甚至会讲出“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这样的话。姑且不论这个所谓的人民和灵魂到底指的是中国人民还是方方为代表的那群“文化人”。单论其问题所在,在现在看起来,并非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是一个必然。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向是说与做本就是一体的,精神会体现在行为之上,而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精神。但是这种知行合一往往主要体现在基层的工作中,或者说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这个范围很大的群体之中。
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我们的“知”总会处在领导地位,但是操作上却是不断地在与“行”进行割离,这个端倪早在1930年时候就有毛姓思想家提出,但是他所倡导的通过调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逐渐被人刻意淡忘的。我们的“灵魂”们坐在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加入到工作中去,却能对要去解决问题的人夸夸其谈,一开会几个小时,解决办法自己去想,直到解决问题的人离去,问题爆发,才忙不迭的撇清责任,或者有远见的”智者“,在问题爆发之前就撇清了责任。
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理论的落后,因为不知行合一,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实事求是。
这也就必然导致了他们对于具体事务,具体问题解决上理解的抽象化。而普世价值观恰好是抽象的东西,两边一拍即合,顺利实现同步,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我们抬头一看,不知为何文化界媒体界大多是鼓吹西方的喉舌,理论界也是止步不前,表面上可能还讲点面子,实际上心里怎么想的已经昭然若揭。
可是如果我们想当这个武林盟主,无论如何都需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武学理论,让其他国家占据主流的群体们觉得这个可以学,这个是对的,进而实现所谓的文化入侵,或者称之为皈依者狂热,就像美国对我们对苏联做的那样。
可能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多方推动下,《后浪》诞生了。
他表面上可能是b站的一次文化破圈营销,但是看看后面的制作表,看看它所登上的央视舞台,《后浪》承载的并不只是b站资本的愿景,更是意识到需要自身先进理论去带领世界的中国对于自己的一次说服,正如美国用普世价值观领导世界之前,先用美国梦来说服自己的人民。
可喜的是这次说服失败了。
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实干者们纷纷发声,坚定拒绝了试图倡导的消费主义的标签绑架,向上击碎老一辈实干者们对于自己成就的傲慢,向下提醒未参加工作的学生后辈不要在前人树荫下继续沉睡。比起视频中描绘陶醉于小资自由的消费主义后浪,箪食瓢饮在陋巷仍能不改其乐不失其志的才是真正的踏浪者。
所以为什么有年轻人能拒绝后浪这样的概念灌输呢?
如果能拒绝低层的概念,当然是因为拥有着更高层的理论认识。
正如文中提过的,中国本就有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实干者们本就拥有而贯彻着自己的理论,实事求是,我们本就在践行着这样的理论。
当要处理事情的时候,淳朴的中国人民总会使出一些被那些西方贵族或者精神贵族们唾弃的,充满功利性的方式。毕竟在我们眼中,不管黑猫白猫,抓得老鼠就是好猫。当然欢迎更好的没有后患的办法,但是在那些办法被总结出来之前,我们会无所不用其极。用事实来检验一切似乎被称为真理的东西,珍藏起效的办法,唾弃虚伪的高论。
若求真则不得美,那要这美丽有何用?
所以中国大可不必等待那些灵魂,莫浪费辛苦得来的资源去培育无根的苗株。
在不断地前行道路之中,总结被汗水浸透的足迹,清点荆棘留下的伤痕,我们的武学理论自然在此,本就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