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扩!吃了这些东西,千万躲着太阳!近期医院已接诊上百例

来源:FM93交通之声

2020-05-26 08:28

夏天来了,防晒成了爱美女士的必修课。然而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皮肤科,5月以来,因为日光性皮炎就诊的患者已有100多例。

医生提醒,吃了某些药和食物之后,要特别注意躲太阳 !

500

用药后暴晒2个小时

女子全身出红斑

“就晒了个太阳,怎么就全身起疹子了,我怎么这么柔弱?”市民韩女士今年30岁,前不久她因为全身皮疹来到市第一医院就诊。

就诊前一天,她在正午时分在户外晒了两个小时,没有做防晒。当天回到家,她就感觉腿上发痒,一看两条腿上出现一团团的红斑。第二天,红斑越来越多,全身都有,她感觉全身都痒得不行。

“医生,我也不是第一次这么晒了,以前最多就晒黑一些,现在怎么会这样。”医生仔细询问韩女士的生活起居,发现她因为肺炎,正在注射莫西沙星 这种药物。

在专业的药师门诊,药师了解了韩女士使用的药物后,怀疑是莫西沙星引起的光敏反应导致的日光性皮炎 ,建议医生先为她停用莫西沙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果然用药第一天她的症状就减轻了,4天后,所有红斑全部消退。

用药后暴晒产生的皮炎

最快几分钟后就能发生

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朱素燕介绍,日光性皮炎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俗称晒斑或紫外线过敏。如果日晒面积广泛,少数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不适等全身症状。一般春末夏初时节,儿童、妇女、滑雪者及水面作业者、长期从事户外劳动的人群容易发作 。

500

“日光性皮炎的发生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个体肤色、体质、种族等有关。此外,部分光敏性药物和食物也可以诱发日光性皮炎 。”朱素燕说,药物致光过敏反应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

500

光毒性反应主要发生于全身用药,可发生于任何人,一般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发病在面部、胸上V型区、四肢等曝光部位皮肤,像韩女士就属于这种反应。

光变应性反应可由局部及全身用药所诱发,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小剂量光敏感药物和微弱阳光照射就可能发生反应。

多种药物、食物会产生光敏反应

吃了要小心防晒

究竟哪些药物食物可引起光敏反应 ?

朱素燕介绍,常见的药物有抗菌药物中的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伏立康唑(长期服用)、磺胺类药物;利尿剂中的氢氯噻嗪以及含氢氯噻嗪的复方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维A酸、异维A酸以及某些抗肿瘤药物。部分中药也有光敏反应,如荆芥、防风、独活、白芷、补骨脂、芸香等。

除了药物之外,食物也可引起光敏反应,如柠檬、青柠、芒果、苋菜、油菜、马齿苋、芹菜、茄子、无花果树的树汁、补骨脂的种子等 ,这些植物都含有呋喃香豆素,呋喃香豆素本身没有活性,但暴露于UVA辐射后可诱发光敏反应。

新闻多一点

如何预防药物性光敏反应?朱素燕建议:

有光敏反应史的患者要慎用光敏性药物或食物;

避免正午日晒(10:00至16:00),此时紫外线最强;

1天服用1次的药物如不是必须早上服用,则可以选择在晚上服用,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光过敏反应;

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日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

当不可避免接触光时,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长袖衬衫和长裤,宽檐帽),可以选择针对紫外线有广谱作用的防晒霜。

如何选择和使用防晒霜?

1. 使用广谱防晒霜(同时防护UVA和UVB) ,购买时同时兼顾SPF和PA。SPF是Sun Protection Factor的缩写,SPF值后面的系数是指紫外线照对皮肤的照射不致伤害的一个时间范围。PA是Protection Grade of UVA的缩写,以“+”表示产品防御长波段UVA能力。PA+:有效;PA++:相当有效;PA+++:非常有效。

2.防晒霜必须足量、反复 涂抹 于所有受到日晒的皮肤部位,以提供有效的防护。

3.茶匙规则:是指在面部和颈部涂抹大约1茶匙 防晒霜,躯干前后侧共2茶匙,上肢各1茶匙,下肢各2茶匙 。(1茶匙约等于5ml)

4.涂抹时机:在日晒前15-30分钟涂防晒霜,让皮肤表面能够形成防护膜。推荐在涂防晒霜后等至少数分钟(最好10-20分钟)再穿衣服。 长时间日晒每2小时再次涂抹。

——————————————————

女子吃完进了ICU,这东西食用不当堪比毒药

来源:半岛晨报

2020-05-26 07:45

近日,广东省东莞一位34岁女子,将木耳浸水泡发约5到6小时后进行烹饪煮食 ,隔天继续食用剩余的木耳,然后出现腹痛。做了一系列检查得知是木耳中毒,毒素堆积肝脏,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随后被送进东莞市中医院ICU治疗。

500

据这位女子的老公张先生陈述,妻子每天在ICU花费要2万左右,仅仅三天已花了四万多。张先生介绍,自己因烧伤失去了劳动力,膝下两个幼儿,妻子是家中的唯一顶梁柱,在工厂打工,因疫情期间收入极不稳定,全家在工厂宿舍居住,现在家庭没有任何积蓄。

500

考虑到高昂的医疗费用,女子随后被家人转送至老家治疗,但由于毒素引发身体各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每一年,都会有媒体报道“木耳杀人事件”。

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黑木耳引起中毒,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2015年8月,长沙邓女士因吃了泡发2天的木耳,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不治身亡;

2016年7月,辽宁一对夫妇,因吃了泡了快2天的黑木耳,双双出现中毒症状,造成肝肾衰竭、中毒性休克;

2016年7月,温州毕女士夫妻俩吃了木耳炒鸡蛋中毒,2天后逐渐发展成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中毒性休克等,被送入ICU抢救;

2017年5月,安徽5岁小男孩东东,因食物中毒而不幸离世,而夺命的元凶很可能是一盘木耳炒鸡蛋;

2017年7月,28岁辽宁毕女士因为一碗泡了2天的黑木耳,陷入昏迷,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018年7月,浙江金华徐女士一家四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的女儿5处脏器衰竭,换血4次仍未苏醒。

2019年7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接诊一名40岁的张先生,一开始还能简单对答,随后就失去了意识,检验报告显示肝、肾功能衰竭......此前一天晚上,他吃了隔夜泡发的凉拌黑木耳……

注意看这些“木耳中毒”

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水里泡发了2~3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泡发的木耳产生毒素的原理。许多菌类都含有营养成分,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干的时候,微生物没法生长。一旦泡水,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多种微生物,变成培养基。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菌”的致病菌,会产生一种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凶猛。这种毒素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就算是泡过的木耳认真清洗、做熟,毒素还是没法完全去掉,依然有中毒的风险。

500

米效菌酸这种毒素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特效的“解药”,通常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来稀释毒素,如果该毒素的摄入量过大,基本是九死一生。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一般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食物后2~24小时就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 。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症状。

米酵菌酸中毒后死亡率在40%以上 ,不仅如此,对于米酵菌酸,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只能见招拆招,对症治疗。如果催吐洗胃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则需进行血浆置换来将毒素排出。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就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危及病人生命。

以后还能吃木耳吗?

别害怕,短时间内泡发的木耳,

基本不会产生毒素,可以放心吃。

泡木耳最长别超过4个小时

通常来说,木耳用冷水泡1~2小时就可以了,最长也不要超过4个小时。如果用热水泡,时间还要更短。

如果泡发超过24小时,建议就不要吃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更容易滋生病菌;

浸泡后如果闻到有异味,或者摸到有粘液,说明变质了,赶紧扔掉;

泡过的木耳吃不完,可以倒掉水,放入冰箱保存,因为低温下细菌几乎停止繁殖;

此外,餐具要及时洗、垃圾及时倒,保持厨房干净,如果环境卫生,在浸泡过程中也很难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除了木耳,还有它们

以下几种常见食物,如果储存处理不当,也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然后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

1. 鲜银耳

鲜银耳比干木耳更易变质。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率最高的食物就是鲜银耳。

2. 玉米面

玉米面发霉后,也会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

来源: 杭州日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