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议的京津冀一张卷,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公平这个事情,是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事情,必须严肃对待。本人河南人,就风闻社区热议的京津冀一张卷,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自己的看法,个人见解,难免有失偏颇,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我国教育布局要从最早的院系大调整说起。我国院系调整学的苏联,就是大区制。当年的大区首府,比如西安,武汉,南京,基本都是区域内的教育中心(即使原先没有,也会搬几所给你),高校云集。比如西安,西迁的华航(现西北工业大学主体),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等等,资源令人羡慕。一般的省会就比较惨了,郑州当年连综合性大学都没有(之前河南省会是开封),后来山东大学援助了郑州大学,才勉强达标。因此,大区制下,非大区首府和省会在教育资源上很吃亏。
后来中苏关系紧张,京校外迁,这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短板。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徽和中科大。不过失败的也有,比如河南接纳了对外经贸大学,结果人家回京了。类似的还有中石油,中矿大这俩玩分身术,坑了湖北。华北电力大学玩腾挪,坑了河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13年才升格为大学,现在省外仍二本招生)和西安理工大学就此泯然众人。
再就是改革开放后了,改革开放划定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部分偏远地区的大学就搬了过去,典型的就是河北的燕山大学。另外改开让发达地区高校占尽便宜,典型的如上海交大,之前一直被西交压制,后来咸鱼翻身。
世纪之交的高校大合并,让教育领先地区的高校占尽便宜。典型的浙江大学(合并杭州大学,浙农,浙医),华科(合并同济医),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西交大想合并长安大学,未果。西瓜大想合并西北大,未果。
10年前后,高校办分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地区教育紧缺的问题。如深圳,有哈工深,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北理莫斯科。再加上和中科院办的深理工,自己的南科大,深技大,算可以了。
这么大篇幅谈高校布局,就是因为我国高校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即使是部署高校,也有对生源地的保护(尽管教育部一再压缩),浙江大学在知乎被复交的diss,就是因为招浙江人招的多(好像30%?)。地方高校就更不用说了,你考不上好一本和好二本,地方高校的招生保护有很大原因。
说说河南吧,河南一个211是郑州大学,每年招生1.2万人,大部分都在省内,目前在校生接近7.2万人。排名第二的河南大学在校生5.8万人。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两所高校都在河南。我高考那年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省内招6000,省外大概2000多,去年,郑州大学总共招1.2万人。我就读了四年大学,郑州大学扩招了近50%!有人说河南211率不低,但这跟郑州大学拼命扩招有关,一直在扩招,从未停止过。扩招的后遗症就是学校师生比1:20,其他高校大多1:10或1:12,科大1:9。除去这几年郑州大学扩招带来的211率提升,河南的211率也是倒数前三。
我一个高中女同学,毕业后嫁到河北。后来一直在纠结孩子落户。河北的衡水中学,河南的低录取率。后来她孩子落户河北,准备将来出国读。这娃今年多大呢,不到两岁,唉。。。
其实我有时候跟同学聚会的时候也经常说过这些话题,他们有的搞教育,有的在企业,最终结果都是无可奈何。在我看来,在不触动大规模利益团体的情况下,可以有一下几个举措:
1,增大只接受教育部拨款高校数量(将高校收归部有,不再接受地方财政拨款)(目前只有清北),弄10~20个这样的高校,所在地招生会有不小限制。
2,试点实行大区制,学解放初的大区制,大区所在的高校对大区内所有考生一视同仁。
3,继续压缩部署高校生源地招生指标(目前好像最大限度是30%?)。
4,政策上给一些像西交创新港的支持,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引进人才也很困难,成本也高。知乎有人说西交部省拨款比例是1:0.2,浙大是1:3,(教育部拨20亿,西交得到24亿,浙大80亿,碾压啊,你还在西部…)
5,继续兴办一些新的教育部部署高校。比如河北的雄安大学,山西,江西和河南都可以有个一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