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 · 季 | 没有男色,声能入人心吗?
作者 | 鲸落
编辑 | Moe
从《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到《乐队的夏天》《声入人心》,近几年热播的综艺节目在寻找差异化题材、深挖小众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节目播出如火如荼,最火热的时候振臂一呼观众群起响应,小众文化在大众中有了一席之地,中国嘻哈元年、乐队文化的夏天、音乐剧的春天恍惚间都近在眼前。可是热度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几个月内观众与这些小众文化就完成了从蜜月期到冷淡期的过渡,圈子里来来往往的大多还是过去那一群人,正是应了《桃花扇》中一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怀疑,通过这几档综艺,小众文化的破壁真的实现了吗?
提起普及小众文化的综艺,身边朋友提到最多的就是《声入人心》。作为芒果台2018年末的爆款节目,《声入人心》无疑是成功的,第一季在豆瓣上点评近十万人后仍保持了9.3的极高评分,虽然第二季评分惨遭滑铁卢,但观众确实是热烈地爱过这个节目的,美声、音乐剧也在节目播出后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大批新粉。不可否认,在节目播出时和播出后不久的这段时间内,美声、音乐剧是真的出圈甚至流行过的,但从长期效果来看,还是不禁要追问,为什么在流行不久之后总是迅速沉寂?
这时候就要提到《声入人心》切入流行圈的底层逻辑了,其实还是老一套的偶像造星的选秀逻辑,依靠这种观众熟悉的运作方式,美声、音乐剧得以快速有效地打入大众市场。《声入人心》被称为美声版《创造101》不是没有原因的,梅溪湖36子一列排开,颜值能打,实力在线,俨然就是一个充满高级感的选秀节目现场,无数观众选择入坑与否的首要原则就是看脸。卖人设、卖腐、炒CP这些选秀的标配节目组玩得是风生水起,观众为“云次方”“深呼晰”这些CP投注的真情实感无疑缩短了观众与节目、节目内容的距离,《声入人心》迅速流行起来。相对于其他选秀节目,《声入人心》又是一股清流,适度妆容、各有特色的选手,学院派神仙打架,谦虚礼貌的友好氛围可以说是对选秀审美的一次拨乱反正,观众终于可以清净一会儿不再看夸张的滤镜和drama queen/king的表演,高水准的业务能力和流行化的改编成功地将美声、音乐剧推向大众的怀抱。
但同样的,流行之后的沉寂也和这样的选秀逻辑有关,归根结底,选秀最后推出的核心是人,而音乐剧的产业核心是剧。整个偶像行业是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偶像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作品,而在于他这个人本身,偶像本人和名字作为一种符号本身就是商业价值。并不是说偶像的作品就不重要,而是说偶像作品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偶像的名气,所以才会出现流量明星带动影视剧、节目收视率的现象。而这次音乐剧行业正是用以人带剧的方式享受了饭圈的红利,通过《声入人心》进入音乐剧圈的新粉们开始带着追逐偶像的惯性去追逐音乐剧的演员,这些边缘化粉丝的粘性不高,但却是一个圈子外在活力的表现。
然而以人带剧与音乐剧行业重视作品的理念是存在矛盾的。所以在看到郑云龙参演音乐剧的票一分钟清空,欣慰之外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得劲”。这种以人带剧模式之下反映的是一种人重于剧、人重于作品的观念,这个观念与音乐剧行业剧重于人的观念本质上是冲突的,因而饭圈与音乐剧圈在看同一场剧时频频出现摩擦。当然,优秀的卡司对音乐剧也很重要,但一般很少出现一人带飞一剧、一人拖垮一剧的现象,表演中分AB角、剧目的卡司换代都是很正常的。这时候从《声入人心》进入音乐剧圈的新粉就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难以适应,真正喜欢、融入音乐剧圈的可能性就像因为喜欢唱跳偶像而爱上跳舞一样小。慢慢流量过去,音乐剧也就像个过期流量被抛在一边了。
《声入人心》开场曾经说过,“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们说不够流行就不够资格。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可是节目将小众文化带向大众靠的就是将高雅文化流行化,从而实现文化下沉。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用到下沉这个词,说明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普及,而且暗含普及是自上而下的,由高级受众、高级内容向下妥协的意味。小众文化的破壁似乎一面满含优越感地俯视流行文化,一面又希望享用流行文化的市场,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很多时候小众文化内部优越感的来源就是其小众,能够欣赏、喜欢的人越少优越感越稳固。所以破壁的结果到了最后,小众文化要么流行化要么就只能保持小众化。类似《声入人心》这样的节目能做的也就是让大众拥有更多了解小众文化的可能性,让不同的的大众尝试进入人群中不同的小众而已,这也许就是小众文化综艺的归途——扮演一瓶瓶未被开封的新口味碳酸饮料,猛烈摇晃之下液体四溅开启一场短暂狂欢,吸引前来的人喝上一两口,然后择其所爱。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那一种味道。
本文由娱志The Review原创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娱评号
转载需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