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丨中国真学人要掌握外语和古文

500 

中国学人,如果真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掌握英语和古文是最低配置。因为别人的翻译作品,或多或少带有译者的主观性和偏好。直接翻译的还好点,有些作品经过二手间接翻译来的,偏离原文意思可能更远了,尽管译者水平很高。对于很多国家的学者来说,翻译不仅仅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可以指同一种语言古今之间的转换,比如古老的汉字。犹如在开放世界里各国的货币,也有两种价值体系:对内的叫利率,对外叫汇率。

除了狭义的‘国学’,现代大多数学科崛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我们国家的Z导思想——M克思主义。近代霸权,由于英美两国接力,直接塑造了英语的强大,目前英语是世界语言,如美元是世界货币。现代大学虽发源于西欧、德国,同样,它崛起于英语国家——美国。我不认可未来‘自由民主’体系及围绕其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普适性和合理性,但是我认可美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普适性。所以,作为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掌握好英语,这仅仅只是万里长征所走的第一步,如果你不想嚼别人的口水。更致命的是,译者完全有可能把你一起带入误区和歧途。

500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下来的古文明国家,with5000年。也许这句话在各种场合,国人听多了,很自然地当成一句套话、外宣和外交辞令。真的不是这样的,不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卑情结。英国二战首相丘吉尔有句警言:你能够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元的未来(大家最为熟悉的‘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不是他的原创,犹如‘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不是普京的原创,两句都是他们各自的前前...任说的)。如斯,你说所谓的大英帝国能够看得见华夏文明那么远吗?关于历史的作用和警示,中国有太多的警句。我最欣赏的一句就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他两句,读者在心里默默背一下)。

近年来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带领的中国研究院取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比如把国人被西方殖民一个多世纪的脑慢慢给格式化回来。他们在即时性的话语权方面所取得成绩国人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大的学术和原创理论贡献,尽管都一些是社谱和实证研究。其中文扬研究员(前海军大校)那‘70年对华5000年’系列视野很开阔,视角很独到,尤其喜欢他所提炼的一个概念‘广土巨族’。虽然这个词也不是他首提,化用了梁任公的。但的确他重新注释和阐述的很好,用来解释中华文明何以不断壮大和持续到今天。在这里,我可以试着用数学语言概率和统计学来解释,这样更具说服力(当然前提是,你懂这些数学概念)。我们知道,进行一个市场调查,采纳的样品越多,分布越广泛,得出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再举一个更浅懂的例子吧。抛投一枚硬币,严格来说,正反面的概率各占一半机会即0.5。试两下的可能结果分别是1/0.5/0三种。投的次数越多,越接近0.5。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如此,广土是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为有广土才有巨族和延续性(这一点无论是中东的两河流域,还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我们华夏的两河流域是无法比拟的)。正如,帝国往往是在扩张中崛起,也在扩张中(断)死亡。中国比西欧大,历史(人类实践)是连续性的,不像西方的离散式,所以自然而然,研究中华文明演绎和归纳出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比西方更加准确和可信。

500

既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需要研究中华文明的‘广土巨族’,一种倒逼需要产生了,你得看得懂古代中国的文献和历史资料,所以你必须得掌握古汉语。

说到这里,我们中国还得再次感谢美国的现代教育及其先进理念。21世纪初,一些在美国常青藤大学受过博士教育的学者们回到国内名校推行‘通识教育’概念,我以为这对国内的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我记得钱颖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从2006年接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时,就开始大力在SEM学院开始推行‘通识教育’。其中有两本课,印象很深。一是《逻辑学》,致力于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与辨证能力。二是写作课,一个博士有再好的思想,如果写作水平有限,再好的思想也不能与别人和社会去分享,而只能独享,未免可惜。

500

也许,这就是这几年 我为何与一些作家骚在一起的原因(我一般看他们骚)。我一再强调,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当什么作家和诗人,所以对什么会员不感兴趣,同样也不会刻意去捧场和找存在感。呵呵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