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后浪》:缺失的人民史观,想象的城市生活
作者:愚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359306/answer/1198621374
从这个视频和相关的讨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可以看出,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熟悉哪怕知道阶级史观了。
这篇宣传演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所谓“打鸡血”(面向青年对象,激昂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也不在于所谓“不谈矛盾和现实”(矛盾什么时候不能谈,没必要非赶着大过节的),而在于充斥着小资产阶级叙事,看不见人民史观的踪影。
五四青年节,不谈青年劳动者,不谈劳动价值,只谈“爱好”,谈这些爱好背后的消费(动画、旅游、电竞等),谈消费价值。剪取一个个美丽的面孔,多彩的服装,美妙的生活镜头,然而青年工人、农民、护士、医生、解放军战士、清洁工、快递员、教师的身影全部缺失。用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尺,来“赞颂”这代年轻人绝非“一代不如一代”。我都不知道这是在讽刺谁。
作者:石川雪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359306/answer/1198940072
或许可以如@哈札尔学会这样说:
中国网络叙事笼罩着一种以大城市理想生活为原型的“全国现代性”想象,即似乎全国都有触手可及的wifi、丰富的商品和全天候服务的快递外卖 (其实背后是一个个的廉价劳动力)………
让你可以打鸡血般高呼中国强大。
一种城市中心主义更是垄断了如今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中产被塑造成了社会的主体,其生活方式也成了全国看齐的对象;而工人和农民作为城市生活存在的基石则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偶尔受到社会人文关怀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种种经历和声音被城市的喧嚣和繁荣所遮蔽,被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想想某些人对快手抖音的鄙视)或者被审美化欣赏(比如华农兄弟以及咳咳,很多时候的快手),好使人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
实际上那些不能发声,不能进入某些人的视野就不存在了。正如
@付有地说的:“中国没有不可接触者,中国有存而似无者。是分洪的蓄水池,是宝贵的劳动力,是无面者。”这就像德波认为的一样:“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巨大景观的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表象。”在景观社会中,“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让你被动的接受,景观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借此德波发现
“汽车的专政和随之而来的高速公路延伸,带来了城市中心的粉碎和郊区的扩张。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乡村消失,不再代表对他们两者分裂的超越,而是意味着他们的同时瓦解”、“城市化是真正的分离技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如此可怜地被限制”(同上)
不提城市本身,单论这种源于城市中心的“全国均一的现代性”想象而言,自然也诱使人愿意为“保卫现代生活”付出代价,因为这样的现代生活被预想为是进步的、很美满的,但他们不仅事实假设了现代生活已经匀质地实现,而且充满了对农村的蔑视。
然而,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认为从农村到城市是如此的进步本就是中国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城市中心主义的体现。
城市并不必然代表进步因此,另一位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鼓吹什么田园牧歌(大农场“净化心灵”)和彻底的城市化(美国小城镇大house)都是痴人说梦,在《乡村与城市》等相关著作中,雷蒙·威廉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深重的危机。
现代化的后遗症猛看是消除乡村与城市的差距,但因经济的支撑,这种差距其实不是变小而恰恰是变大了且被掩盖了。
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所有问题都被资产阶级)用“发展”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掩盖起来:一个贫穷的国家正处在富强的“道路上”,就好像19世纪的工业化英国:一个穷人只要有了正确的观念、肯刻苦努力,就会走.上变成富人的“道路”,只不过他暂时处于这个发展过程的较低阶段而已。然而事实是贫富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其造成的后果影响又是如此广泛,以致这些后果正在决定着世界的历史。(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
毕竟现代本身是最不均衡和最撕裂的,当你以为全国都能用上钉钉上网课,河南的孩子要因此自杀,陕西的孩子连不上信号,这种匀质的实现终归只是自欺欺人的呓语。
所以居伊德波复读了《宗教的本质》这段话给现代社会做注脚:
对于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只有幻象才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