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读书】《华尔街狂人日记》
亮点摘录
1.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昨天和今天所发生的种种好事与坏事,而在于我们当下为美好生活所做的一切。
2. 你唯一真正拥有的是你的名和你的言。
3. 要赢得世界,必须先寻找自己的灵魂。
4. 说教无法让人汲取人生的智慧,感受才是智慧的源泉。
5. 时间是最贵重的商品。
6. 对一个人最高的致敬莫过于按他希望的方式生活。
7. 每个人都不要随意地祈求什么,因为每一个祈求实现的时候,都可能带给你不曾意料的代价。
8. 每天都像是瞬息万变的七巧板,这一块七巧板就是世界实事和投资者的市场判断,将这些拼版完美地拼合起来之后所得到的就是业绩。
9. 挥杆的动作比击球的结果更重要。
10. 在华尔街,你的高下就看你的最后一笔交易。
11. 金钱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12. 我的名片是我最喜爱的财产。
13. 浑水之中抓不到干净的鱼。
14. 华尔街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可以保持不断地“再创风险”,重新包装风险,然后将这些风险卖给回报多元化的客户。
15. 我的自我价值就是我自己能创造的价值,其它的一切都不重要。
16. 创造价值者会得到回报,而假把式终会被淘汰出局。
17. 成绩不佳的赛季里,留下的是真粉丝;时运不济的岁月里,陪着的是真朋友;生意失败的日子里,看出的是合伙人的真面目。
18. 不能松懈,右拳不能放下。
19. 做交易时最难遵守的纪律之一就是平掉还在不断赚钱的仓位。
20. 交易中我学到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你必须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情况调整自己的交易风格。
21. 忠诚在华尔街是一种罕见的品质。
22. 人往万丈深渊里看去,里面一片空寂,没有任何人同情地回望。此时此刻人发现了自己,这个发现让他走出了那个深渊。
23. 如果你试图从银行账户中寻找幸福,那么你也是去了在人生更大的交易中参与的机会。
24. 如果上帝能告诉一个创业者他究竟要耗费多少精力才能美梦成真,那么他根本不会迈出第一步。
25. 完美的职业意味着:从事你热爱的工作,与你尊敬的人共事、为社会谋取福利。
26. 他们说,一个梦想有多强大,要看相信这个梦想的人有多强大。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托德·哈里森
本来是为鲁迅的讨论课,去借《狂人日记》的,然而无意中在图书馆检索里找到了它,又有意地借到它。一拿到手就没有放下,连着三个小时,带着笔记和感受读完了这本书。这本自传,更像是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作者从雪城大学毕业后,来到摩根士丹利,学证券衍生品交易,一步步成为首屈一指的业内高手,成为操控4亿对冲基金的CEO,并为专栏写作的起起伏伏的跌宕故事。里面穿插着家人对自己的教诲,家庭的美好和辛酸,战场拼搏的飒爽和失意的落魄,不断迷失,又不断寻找的故事。
一
作者的父母是越战后闪婚的典型代表, 2岁时,父亲离开了这个家,作者的母亲撑起了这个家的一切。生活拮据而艰苦。小时候,作者就铭记着母亲的那句:“如果你想有钱,那你就去找份工作。”在父亲身上,自己的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只能委曲求全地生活。作者在学校打架,作着那个时候叛逆的小孩子做过的所有事、七年级的时候,他意识到“打架只会让自己的梦想远去”所以他开始好好学习,终于顺利考进了中学。他在面包店当小伙计,整个童年都在寻找自我和理解自我的痛苦中度过。父亲生活的长岛地区,也让他认识到以财取人的社会,是多么残酷和冰冷。
有一天,作者的父亲开回了一辆红色法拉利,作者喜欢上了那种旁人看着这辆车和车中父子的那种艳羡的目光。作者买了一辆红色的尼桑,这是以自己分期付款,全部自费为前提和父亲签下合同买的,为了还款,作者去熟食店打工,管理一家快餐定,给业主除草,甚至出卖朋友。
高四那年,作者的父亲被解雇,于是将作者的车据为己有,依然要作者还款,为了避免被父亲抛弃,作者只能不断容忍父亲的古怪的脾气,不断赚钱,那时唯一的目标,就是站在收银台的另外一边。
面对包括加州大学在内诸多学校,作者选择了雪城大学,学费来自母亲的操劳、外祖父的慷慨和自己的勤工俭学,理所当然,他也享受到雪城大学高质量的教育、开阔的校园和希腊体制(大学校园内的兄弟会和姐妹会)。作者在修读商科的时候,面对会计和金融两种选择,尽管自己喜欢会计,但是因为生活和自己内心所求的影响,作者意识到会计是数钱,而金融才是制造钱。作者知道自己想要离收银台近一些,就要走向华尔街,自己即没有关系,也没有其它的门路,只能另辟门路。因而虽然自己不忘享乐,却从来没有荒废学业。作者当侍应生,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一门培训课程中去。在夜总会当保安,却误打误撞成为店里的热门酒保。大三的时候,在金融学科的期中考试上,作者拿了全班第一,却还在为自己卷面上的错误而纠结不已,科任老师却意外地给了他选择海外实习的诸多选择,作者选了摩士根丹利的实习,去营运管理控制部分,负责告知交易员们在各自账户中的错误。作者拿到了经理的推荐信,那还是在1990年的7月。作者无不感慨地写到“站在证券交易所的大厅中,觉得自己身处资本主义与商业的核心位置。”
在一次和姨妈对话的过程中,被姨妈推荐认识了摩根士丹利的一位传奇人物查克·费尔德曼,他是开辟证券衍生品业务的一位典型交易员。虽然查克个头不大,但是他的温和,却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了印象,两个人拥有了一段很美好的交谈。
在大四期末,作者接到了查克的电话,问他愿不愿现在就到摩士根丹利工作,这意味着作者可以跳过一流公司严格的两年培训考核,不必担心因学历被淘汰而攻读MBA,就可以得到最优秀的金融机构的一个交易席位。作者处理和协调好一切学业方面的问题,准备投入工作时,查克却再打来电话,让作者安心完成学业。毕业后,作者揣着全A的成绩单走进了华尔街,站在这里,身高195,体重75kg的自己,却依然免不了胆怯。
二
在摩士根丹利,作者和头号交易员戴维·斯莱恩成为了好朋友,也意识了几位资深交易员。在职业和业务爱好共同的帮助下,价值观相近的几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作者那时却不知道自己,坐在很多人打拼很多年才坐到,或者都还没有坐到的位置上。在岗位上,作者虽然努力,却感觉无论如何,都掌握不到工作的方法。作者自嘲到,在摩士根丹利的首次成功,就是为领导做的沙拉得到了表扬,他觉得华尔街是一个靠人情的做生意的地方,自己有了靠山,剩下的就是好好表现了。
作者一直都是第二或者第三个赶到大厅上班的人,负责检查BOSS们交易的头寸,并进行比对分析,帮助BOSS们更好的监管风险,满满地,才感觉自己有一点点入门的感觉。一天作者在处理大厅杂务的时候,客户的电话打来了,而交易员们一个都没有来,在客户的要求下,作者老实地回答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那是自己第一次“参与业务”,他赌进自己的名声。那一年,在所有雇员都拿到六位数或者七位数奖金的时候,自己一个子也没有拿到。作者记着自己的梦想,坚持着研读华尔街日报,虽然有时并看不懂、读期权经济的书、见缝插针地问同事们问题……
作者借到的第一笔单子,是BOSS扔给同事的1000股PET的小单子,同事把单子扔给自己,作者想以希望高出市场价格的位段出售,然而不但没有卖掉,还跌了不少,BOSS追问时,同事提醒他说卖掉了(摩士根丹利衍生品席位任何时候都有数亿美元的风险敞口,没人知道自己的操作),作者铭记着外祖父的告诫——你唯一拥有的是你的言和名。于是宁可掉了链子,也不愿玷污诚实。当然结果是一顿大骂,那个同事也因此很多年不再理他。
在公园偶遇朋友,作者加入了一个没有多少熟人的小聚会,认识了吉姆·克莱姆,优秀的对冲基金分析师。志同道合的他们很快走近,作者虚心地请教了吉姆的基本面分析法,这与摩士根丹利原有的教条完全不同,也慢慢梳理了股票和股市的四个首要因素:基本面、技术面,结构性影响和市场心理。
公司的第二BOSS找到了作者,让自己想一想华尔街并不适合所有人,自己是不是要留下来,作者知道自己的追去,选择了留下。93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交易头寸,虽然只有50或100手,作者感觉自己不说破解了华尔街的密码,但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寻找这个密码了。24岁这年,作者的收入从连续两年的28,000涨到75,000。
后来领导层更迭,自己的伯乐查克退休,相比其它交易员,自己的收入微不足道,因此没有受到领导权力更迭的影响,庆幸地认为自己在小组内的性价比是最高的。慢慢地,作者开始拥有自己的建仓自主权,在华尔街,这意味着对你的认可和尊重。94年,作者的年收入达到150,000,作者慢慢摸到门道,让银行股成为华尔街最大的投资交易板块,他一边给客户赚钱,一边大把大把的把钱塞进摩士根丹利的银库里。
不仅后,因为自己的分析失误,一笔本该盈利超百万的单子,让自己搞砸了,变味了八位数的亏损,部门BOSS虽然不满,但并没有开除他,因为他的业务成绩综合还是在盈利。
26岁这年,作者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的副主管之一,年薪300,000。作者心里幽幽地想到,恰好是13年前,自己站在收银台的一边,把面包卖给收银台另一边的富裕同学,13年后,自己已经可以买下整家面包店。
之后是开始沉迷于炫耀性消费的日子,外祖父的教育被扔到一边,作者在玩乐里迷失。那些比自己资深却没有获得晋升的交易员和销售员中蔓延着不满,作为一名领导宿,自己醉下的玩笑话不再可笑好玩。作者写到,在人事变动中,好人会遭殃,兢兢业业的人是公司的真正支柱,他们并没有得到升迁,而那些善于奉承拍马的小人却春风得意。作者负责去全美名校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过着风光无限的生活,他感到摩根的贵族血液在自己体内奔腾,他开始构思着如何为公司奉献一生。
不拍马屁似乎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新上位的部门主管,总是把肥肉留给自己,硬骨头留给作者,到头来还强迫自己在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考核上签字,作者到上级主管那里去申诉,却被告知不要制造不和谐。作者接触到帆船集团,被邀请出任衍生品董事总经理。作者不甘心,找上级BOSS询问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是否公正,回答是保证公平,作者签字,拿着属于自己的500,000奖金离开办公室,然后第二次走进办公室,递上辞呈。戏剧性的一幕,摩根刚刚给了一个竞争对手50W的奖金。负责摩根证券部门的维克亚姆·潘迪特(后来的花旗CEO)像自己表示了祝贺,并说有任何需要可以联系他,作者在想他是否知道自己,但是他的确是收到了关心。
三
进入帆船后,作者成为了这个大公司的舵手,作为客户,摩根、高盛都纷纷抢过来与自己做生意。想坐私人专机?音乐会没有票?一切的一切都会有人给自己解决,这是另外一种风光而充满特权的生活。在这时,作者认识到周围全部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自己还在摸索,没有源源不断的客户流,也没有原先的经营特权,还有泰铢危机带来的积损。
在酒吧里,作者偶遇了自己一位很善良正直的好朋友,朋友想让他带着看看作者的新车,作者心里只惦记着炫耀自己,在酒色中沉醉,直到第二天才惊闻自己朋友的死讯,他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酒驾的汽车撞上,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他仅仅是想自己去看看那部自己的新车。
作者凄凉地写到:“人生要遭遇各种各样的损失,一个接一个的损失,尽管他不是我第一个英年早逝的朋友,不幸的是,他不是最后一个”
亚洲金融危机依然存在,艾伦·格林斯潘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棒的美联储主席,然而风险并没有在他手上消失,它不过是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尽管在帆船公司,盈利收入多的分也分不完,然而因为作者并不是合作人,依然分不到一个子。望着华尔街的精英阶层,作者感觉50万美金是打在自己脸上的一记狠狠的耳光。他问BOSS自己有没有合伙人的命,BOSS的答复是作者缺乏这方面的条件。
就像摩根,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离开这么好的公司,同样的道理也适合帆船。
1999年末,作者接触到了新的集体,克莱默·伯克维茨,这次的条件中有一则:合伙人身份。在入伙之前,作者去询问自己的挚友斯莱恩,斯莱恩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信任他们吗?”
作者加入了这个集体,四个业界一流的高手开始了在一起杀伐决胜的生活。
那个经历了十年压抑的自己:交学费,做沙拉,被上司折磨得没有了男人样。曾经经历过那些的作者开始立志保证每个为自己工作的人不因内部政治斗争而无法施展才能,他要建立一个成员都能自己成长的团队。
一次作者产生一大笔亏损,但作者安慰自己只是一笔,自己仍然有几百万的盈利,然而合伙人的咆哮却让自己感到痛苦、无奈和孤独。“在成绩不佳的赛季里,留下的是真粉丝;时运不济的岁月里,陪着的是真朋友;生意失败的日子里,看出的是合伙人的真面目”。
科技股的泡沫在不断发酵,不仅作者,整个团队都提前意识到了。2004年,纳斯达克暴跌20%,很多公司都在亏钱,而整个公司的利润却巨大客观,还在逆流上升。作者掌握着200个仓位4亿美元的风险头寸,开始写一些专栏文章,写东西能让自己及时整理思路。在合伙人吉姆·克莱默的撮合下,作者开始开设自己的专业,分享自己的交易日记。合伙人吉姆似乎对这个网站(TheStreet.Com)比基金更为关心。
作者相信吉姆是个善良的人,但是他激动的情绪时而发作,让作者倍感郁闷,甚至忍无可忍。这个时候听到自己父亲因为吸毒入狱,当年风光的华尔街人士却沦落到如今人见人厌的地步。令作者差异的是,吉姆——他这辈子见过最争强好胜的人,竟然帮忙安排好一切让他去见自己的父亲。慢慢地接触之后,作者开始了解到父亲情绪和吉姆是相近的,开始慢慢了解,这不全是精神上面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在作祟。
一次出席一场论坛的时候,作者被迫发言,之后被记者和崇拜者们围得水泄不通,看着远处等待自己的两届奥斯卡影帝一个人落寞地站在那里,作者觉得当普通投资者都这样迷狂的时候,危机已经很严重了。
2000年末,日收入从300万涨到500万之后,整个基金开始采取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加上外祖父病重,作者开始计算如何从合伙人那里分得更多的红利,向合伙人表达了辞职的想法,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吉姆选择退休,把权杖交给作者的好朋友杰夫,在2000年,华尔街所有公司都在亏损的一年,公司锁定了28%的利润,作者开始出任总裁,拿到了5,000,000.
四
2001年9月11日,作者坐在他离世贸中心不远的办公室里,亲眼目睹了一切的发生。作者开始逃命,经历着麻木、震撼、恐惧和悲伤。只有在混乱中找到家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些许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尽管预料到了恢复交易后的大跌,但事实似乎更严重,在正式开始时,自己的资产就已经被切掉了4%,危机的时间和速度都超过了自己的预期。而在TheStreet.Com方面,作者不满编辑和网站对自己文章中真实情感地删改,最终想到了地辞职。在以后的日子里,作者仍然想念专栏,想念读者,想念他为读者们出言献策的日子,读者来信和他交流亲人经历时的感同身受。
在与一位影界朋友接触后,作者开始构思自己的电视节目,用卡通形象向大家分享金融知识,造福他人的电台——米尼安小城。TheSTreet.Com想让自己为专业人士写,而不是那些为外祖父写信的普通人写,作者终于和TheStreet.Com吹了。
就在米尼安小城上线的同一天,TheStreet.Com开始免费开放,删除了自己原先的很多文章,还撤出一部分资金,借以向自己的好朋友施压。15年的兄弟情谊,3年的共同打拼,在利益面前就这么不堪一击,作者选择了辞职。全身投入米尼安小城的时候,开始有人建议作者创办自己的基金,米尼安小城在投资的基础上每个月还有数十万的缺口,只能不断地砸钱进去填。
美国入侵了伊拉克,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方案开始实行,股市牛气冲天,房地产泡沫开始形成,信贷市场泡沫在迅速膨胀。作者一直相信因果,但并没有遇见到科技泡沫破裂后股市的强烈恢复,作者选择了做空。这一次,他错误地估计了资产价格的自我膨胀和消费者害怕亏损的心理变为害怕失去机会,来临的是彻彻底底的亏损,虽然往常每日都有2000-3000万的盈亏,但这一次,全部的梦想和雄心都随着投资失败荡然无存。那些曾经依靠自己发家致富的人到现在连电话都不接,原先风光的生活也再也不在。“如果自己不能给别人带来美酒豪车的生活,别人美酒豪车的生活中也不会有自己”心灰意冷。
唯一想做的,就是践行承诺,带父亲回家。
提供物质保障的基金,和满足心灵诉求的米尼安小城,只能二选一。
作者选择了后者,基金清盘,剩余的资金反悔给投资者,作者留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污点。7位数的支出,成为作者自己心头最大的忧愁。作者遇到自己大学时期的舍友,十几年后的重逢,他们竟像之前说的那样联起手来。创业维艰,作者一面在探索挣扎,一面也在面对自己911后的抑郁症。14年来,自己都在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活,有自尊心的生活,但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度假的时候,在沙漠里淋着暴雨,作者想了很多。
一份完美的职业,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从事你所热爱的事业,与你尊敬的人共事,为社会带来福利。而自己设立米尼安小城,不正是为了传播金融知识,促进积极变革吗?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几年,作者就开始作着市场监控,不平衡局面已在暗地里滋长,比纯粹的经济衰退更加严重,作者觉得,金融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节目起飞,金融危机降临。福克斯停播自己的节目,节目却获得了艾美奖的提名,成为第一部且唯一一部动画商业新闻节目。。
作者的文章的最后一句说,生意场中当如动物凶猛,人生路上要留真我性情。
这是故事未完待续的作者,抑或最想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