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旧“独立自主观”来认识中国目前的国际危机

两种不同概念的“独立自主观”

马云根2019/1/8

  “独立自主观”一般是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关于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一个是“全球化时代”。 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与解放”其“独立自主观”与全球化时代的“独立自主观”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观念,其作用也是截然相反。

   这两种“独立自主观”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解殖主义的“独立自主观”与全球化的“独立自主观”,其依据不同。

   民族国家就是用民族神话养育的国家,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带有偏见的。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独立与解放,民族英雄们常常会使用卑鄙无耻的手段。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两种独立的梦想,整体的梦想与个人的梦想。整体的梦想是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个人的梦想是要在国家的庇护之下实现个人独立自由。

  

整体的梦想是使人民结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国家独立,当国家独立任务完成以后,就要开始另一个个人的梦想。而第二个梦想却是要与第一个梦想恰恰相反,是要消解作为独立运动时所需要的整体性,回归到另一种分散状态。它带来的是另一个独立,即国家独立没有能带来的独立,个人的独立(自由)。

    也就是说,当国家独立任务完成以后,解殖主义的“独立自主观”就完成了使命。

  “全球化时代”的“独立自主观”,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独立自主”的概念,是能够获得拥有购买所需商品财富的能力。

  全球化时代下:

  一、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对于大国、强国的进犯,从根本上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抵抗。其在于大国、强国愿意遵守国际规则,使得国与国之间存在和平。

  二、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是战胜了对手,而是战胜了自然。闭关锁国从根本上是无法战胜自然,小国、弱国更是如此。

  三、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是将威胁定为:1,侵犯领土边界;2,引发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的国内冲突;3,大规模的恐怖袭击;4,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希望国家尽量的小,而许多的国家也不再以扩大疆土为目标,边境的争端多是以谈判或仲裁的方式解决,可以观察到联合国的国家数量一直在增长。同时,国家小,就必须靠规则来维护国家利益,对规则的依赖尤为明显。

小国、弱国靠规则,就成为当下国际社会的常识,对于小国、弱国来说,独立自主的理解与大国截然不同,是其能够拥有获得购买商品所能自由支配财富能力。能拥有获得财富的自由权利和可以自由购买到必要商品的国际环境,即为独立自主。换而言,其小国、弱国的“独立自主”是依靠市场自由经济规则下的产物。

 市场自由竞争经济规则是“独立自主”的保证,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规则,其有四个主要特征:自主、平等、竞争、开放。这是既保证获得财富的规则,又保证用财富交换到所需商品的规则,而不用担心必须依附于某个国家成为其殖民地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能够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经济来战胜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别的国家的殖民地,“独立自主”才能够成立。

  “全球化时代”不能存在民族独立的“独立自主观”, 现代社会对于国家的强大,不是国家间的生产能力与物质资源相比较,而是国家运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有足够的外部资源,就可以帮助自身战胜自然,可以依靠其他国家帮助得到足够的物资,而不至于自身时常处在危机孤立状态。

   市场经济是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进行资源配置。中国是将市场经济当成资源配置来认识,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中国工业体系的脆弱性”的认识,全球化下的资源是不可能被一国所垄断,其永远会处在脆弱性之中。

   如果中国追求的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则永远会处在危机的状态,同时,也会危及别国的主权。一国的政策常常危及另一个国家的主权,是指一国的政策并不是内政,因为国家间的互动,国家总是会使用他们的办法,尽力以各种形式、方式,去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化时代”下,其他国家是无法与作为一个整体全力“独立自主”的中国来竞争,永远会处在失败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国家的“独立自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