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看传奇看人事:酒中生灵芝

作者:史遇春

先从清朝人钮琇说起。

钮琇是谁呢?

钮琇,出生于公元1644年。

且慢,这公元1644年可不是平常的年份,简单说几句您就知道了。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是闰年,是猴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是清世祖顺治元年,是李自成的大顺朝永昌元年,是张献忠的大西朝大顺元年。

这一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主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一事件,史称甲申之变,国家的大变故之中,百姓多有死伤。不久,满清入侵中原,入侵过程中,遭到了全国各地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满清军队为报复汉人的反抗,对抗清军民进行了过多次大型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四川大屠杀等。除此之外,清军还曾经在广州、赣州、湘潭、大同、南雄、潮州等地对汉族人民进行了残害……

满清造下的孽,并没有被时间消磨尽。在其统治中国二百多年(清朝共268年)之后,最终还是在“驱逐鞑虏”的口号之下,归于灭亡。

历史真的很有意思,就像流行俗语所说的那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谁在历史上做了孽,造了罪,谁都要被历史清算,这是铁律,只是清算的时间无法准确预知和界定而已!

回到本文,公元1644年,这战乱、离乱、混乱的年份中,钮琇出生。

公元1704年,钮琇去世,这一年,也是农历甲申年,猴年。从公元1644年到公元1704年,整整一甲子。按照传统惯例,我们会说,钮琇享年六十一岁。

钮琇,字玉樵,江苏省吴江县南麻(今盛泽)镇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在当时,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易学家。

钮琇出身于一个极不得志的读书人家庭,他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时年29岁)壬子拔贡生;历任河南省项城县知县;陕西白水县知县,兼摄沈邱、蒲城事;广东省高明县令。

钮琇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在任职项城时,他对项城的人文地理相当熟悉,他还曾对项城人做出“自古项城多旷士”的评语。当时,项城百姓为躲避朝廷繁重的赋税,大都逃逸他乡。钮琇捐出职俸,帮当地百姓添置耕牛、种子、耕具等,力劝百姓复归本业。

在任高明县令时,钮琇招纳强人,答应不对他们进行惩处,而是让他们守御城池来赎罪;对于贫苦的家庭,他采取按人口配发食物的措施;经过一系列的措施,高明县社会稳定,民心安宁。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钮琇病逝在高明县令任上。因为为官清明,廉洁自律,客死任所的钮琇,除了棺木,别无积蓄和财物。在钮琇死后好几年,他的棺木才被从广东运回故乡江苏下葬。

钮琇身后,高明县百姓感怀他治理县政的清明,感念他待父老的神恩,将他奉祀于当地的名宦祠,以示纪念。

钮琇博雅,工于诗文,行政的闲余,他不废笔墨。钮琇的诗,也自成一格,不落俗套,力变时风。

钮琇的作品,有笔记《觚賸(同剩)》、《觚賸续编》。《觚賸》八卷,其中吴觚三卷,燕觚、豫觚、秦觚各一卷、粤觚二卷。记述明末清初杂事,《续编》四卷,其中言觚、人觚、事觚、物觚各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觚賸》为文“幽艳凄动,有唐人小说之遗。”

钮琇另著有《临野堂集》13卷、《文集》10卷、《诗余》2卷,及《白水县志》14卷,均入《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因为,接下来,关于钮琇的《觚剩》中的记事,我觉得可以和大家共享的,计划要写多篇,所以,篇首,有必要对钮琇其人,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话入正题。

钮琇在他的笔记《觚剩》卷一《吴觚上》的《酒芝》中,讲述了一件酒中生长灵芝的事。

即使不看《酒芝》一节的具体内容,就“酒中生灵芝”这几个字,猜想,就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让人想知道:

酒中究竟是如何生灵芝的?

这灵芝又是怎样的?

这灵芝有没有牵涉出其他更离奇的情节或故事来?

……

诸如此类,大概好奇心催生的疑问还不止于此。

当然,我并不排斥任何好奇心的产生和存在。好奇心可能会害死猫,但是,对人类而言,好奇心绝对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因素之一。

此处,写这篇清人笔记中《酒芝》的记事,我并不是怀着猎奇的心态成文的。我的初心,是在看完《酒芝》之后,掩卷回想,这里面的人情世故,多有可借鉴的地方,这才是重点。所以,文章的命名,才有了“不看传奇看人事”几个字。

无论读书还是做学问,按照儒家的观点,最终都是要落实在做人上的。对这一点,我虽然做得不够,做得不好,但是,我还是希望,读书人能够有自己的坚持和取向,能够从自我开始,成为社会之中的清流。退一步来说,读书人即便成不了清流,也不要搅荡泥沙,成为社会之中混浊的源头。

《酒芝》一节的主人公,是江右李太虚。

既然这节文章有自己的主人公,那么,就有必要先说一说李太虚其人。

清人吴庆坻《蕉廊脞录》中的《杭州诸诗社》一节,提到:

“其后,有孤山五老会,则汪然明、李太虚、冯云将、张卿子、顾林调也。”

此处所载,应该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这位李太虚先生。

《无为季氏家训》中,多处提到了李太虚,其中曹均公《原序二》中有:

“昔无为季叔房先生以诗古文词见推于世,海内无不愿与之交。其时投分结契而更唱迭和者,若山阴王季重、侯官曹尊生、南昌李太虚、景陵谭友夏、吉安杨龙友、吾邑陈仲醇暨先文敏公,所称先朝八家也。叔房先生尢为山阴所重,而南昌李公为之授馆。”

这段记述,和《酒芝》一文,似乎有所联系,只可惜,所记之人似是而非,难以辨证孰是孰非。比如说,《酒芝》中,李太虚也曾为王姓官长所重,后来在他家私塾任教;此载中李太虚也为王姓所聘,在其家授馆。不同的是,这二位王姓并非一人,《酒芝》中的王姓为王岵云(在晋),本江苏娄东(太仓)人;此载中的王姓为王季重(思任),乃山阴(绍兴)人。这里点到为止,详细辨证,留给专业的历史工作者。

虽各处载记和《酒芝》中的文字多有不同,但是,在模糊的史实之间,还是可以辨出历史印痕的清晰。

另外,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在其诗作中,也多次提到了“座主李太虚”。

以上资料,总结起来,无外乎要说明两点:

其一,李太虚确有其人,而且社会影响力不小。

其二,《酒芝》中李太虚的相关记载,均可以在别处找到对应的文字作为参佐。

那么,李太虚是谁呢?

其实,李太虚就是李明睿!

李明睿,男,汉族,字太虚,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李太虚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明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年间的进士,经李邦华、吕大器推荐,任明朝的“左中允”。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三,李太虚劝明崇祯皇帝放弃北京,尽快南迁,皇帝告诉他:

“你的想法和朕的想法一致,但是外面的诸位大臣,如果他们都不同意这样做,到时候,该如何是好啊?”

李太虚说:

“圣上您的决断,就是天命。天命精微、密不外宣,天下的一切大事,圣上您都要自己心里有主意,您自己要有决断啊!时事已经危急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圣上还拿不定主意,试想一下,等到大祸酿成,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他并请崇祯不要犹豫,须尽快决断。

明崇祯皇帝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道:

“李明睿上疏朝廷,劝朕南迁。国家有难,身为一国之主,死于国难,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诸位爱卿,国家情势危若累卵,朕该何去何从呢?李明睿还劝朕说,应该先安排太子前往南京,各位以为,李明睿的意见如何呢?”

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太虚,还扬言:

“如果不杀掉李明睿,就不足以安定天下动荡的民心;如果不杀掉李明睿,皇上如何可以治理天下!”

明朝灭亡后,李明睿蓄养了很多家伎,有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后被给事高安所得,奉承了奉吴三桂。

明永历二十五年、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李明睿与吴伟业同年去世。

主人公介绍完毕,下面进入《酒芝》一文,详说具体事件。

话说,江西的李太虚还是秀才的时候,他很喜欢喝酒。李太虚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但是,那个时候,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算是十分贫穷吧!

有一段时间,朝廷的司马王岵云【王在晋(?-1643年)明代官员、学者。字明初,号岵云,江苏太仓人。】带领军队,驻守在九江。驻守九江期间,王岵云还有一项职能,那就是可以考评所辖各郡的士子。李太虚正好就在望王岵云考评的范围之内。这期间,王岵云曾将李太虚拔擢为众位秀才的第一名。在接见李太虚的时候,王岵云对他说到:

“我的孩子很多,家里也给他们聘过不少先生,但是,就我的观察,这些先生,才学品行,没有一个能胜过您的。看您眼下似乎无事,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屈尊,做我家孩子的先生呢?另外,有些麻烦的是,孩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他们远在娄东(太仓位于娄水之东,故有娄东之称)。我是很想让您教授他们学业,也不知道您家里放得下、放不下?您愿不愿意远去娄东作西席呢?”

李太虚一想,王司马这么器重我,拔擢我为诸生第一,还让我教他孩子的学业,这是多么地信任我啊!目前,我也没有什么差事可作,去王司马家做先生,既不耽搁学问,又可以糊口养家,还能报王司马知遇之恩,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于是,李太虚当面就爽快地答应了王岵云的聘请。

王司马做事也很干脆利落。第二天,他就派人安排李太虚的行程,并送李太虚前往自己的太仓老家。

这个时候,王家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教席。这两个大孩子的教席就是王岵云同乡的吴蕴玉先生。

说起吴蕴玉,大家或许多少会有些陌生,但是,说起吴蕴玉先生的儿子来,很多人应该都有所耳闻。吴蕴玉先生的儿子是谁呢?他就是写出有名的“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圆圆曲》的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

前面王岵云说了,自己的孩子多。既然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吴蕴玉作老师,那么,李太虚到王家后,他就负责教授王岵云的第四、第五等诸位公子。

中国人常说: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粉的;古人说,文人相轻。可是,到了王家的二位西席先生吴蕴玉和李太虚这里,并没有发生以上的状况。两位先生在王家的职务相同,两人的学问才情相当,两人的性格又十分投缘,加之每天早晚有空都会在一起,所以,两人相处的很好,各自都非常开心。

李太虚在王家任教的时候,吴梅村(伟业)还是个小孩子,他也跟着自己的父亲在王家。当然,吴梅村跟着父亲王家,并不是打杂,也不是一味地玩耍,他也跟着王家的孩子在家塾中一起受教。李太虚在教孩子们的过程中,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文章,吴梅村写得出人意料地好,李太虚一见,大为惊奇。

俗话说,三岁看老。根据吴梅村的文章与行止,李太虚预测,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李太虚慧眼,吴梅村后来不但在科场上表现突出,而且还成了一代杰出的诗人。此是后话。

那一年,到年底了。大家都知道,年节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大的事项。吴蕴玉、李太虚两位先生教了王家的公子们一年了,这一年之中,也受了很多的辛苦,花了很多的心血。所以,乘着年底,王家专门设宴,要好好招待感谢两位老师。

年末的谢师宴上,主人高兴,两位先生也高兴。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气氛太热烈了,于是,王家人就把自家珍藏的玉卮【玉制的酒杯,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行使用,汉代较为流行。从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汉代卮来看,有玉卮也有漆卮,卮由盖和卮体组成,卮体呈圆筒状,有三足,一圆扳手。】拿出来助酒。当然,这也表达了主人家对两位先生的尊崇与信任。

前文提到,李太虚很喜欢喝酒。这一次,在王家的谢师嘉宴上,他的心情非常不错,所以,自然就开怀畅饮了。因为喝得有点多,王家用玉卮倒酒敬李太虚时,李太虚头有点晕,他随手一挥,不小心就把王家珍藏多年的玉卮给打碎了。

这时候,宴会的气氛突然就变了。王家的孩子珍惜自家的宝物,对李太虚很不客气,当着席上那么多人的面,毫不客气地对李太虚责备怪罪起来。

李太虚心想:你们王家,怎么说也是高门大户的官宦人家,不要说是银钱成山,家财万贯总是有的吧?一个玉卮,再怎么珍贵,它能值多少钱?难道,这玉卮比先生的人格尊严还要贵吗?我又不是有意要破坏你家的财物,也不过是一时饮酒过量,不小心失手打碎了你家的器物,你们至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对自己的老师吆三喝四吗?

王家的孩子重财轻师,在宴席上大肆指责怪罪李太虚,让李太虚非常气愤。李太虚年轻气盛,他也也毫不客气,直接跟他们言语对撞了起来。

这场原本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谢师宴,就因为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玉卮,最后落得不欢而散。

酒席结束之后,李太虚对吴蕴玉说:

“吴兄,今天宴会上的情景和场面,您也看见了。都已经这样了,你说说,我怎么还能留在这里?”

说完之后,李太虚简单收拾了下自己的东西,也没有向王家讨要自己的报酬,他就愤怒地离开了王家。

吴蕴玉见李太虚在气头上,知道李太虚的脾气,是怎么也劝不过来的。吴蕴玉清楚,李太虚在太仓也有几个知交,想着晚上他肯定会有歇脚的地方,于是,也就没怎么阻拦,只是劝慰他不要往心上去。

当晚,吴蕴玉寻思着,当天天色已晚,肯定没有船往南昌,按照李太虚的脾气和风格,他第二天肯定会离开太仓。

第二天一大早,吴蕴玉就早早起床,带上昨晚准备好的银子,离开王家的书塾,追到了太仓城下。

吴蕴玉等了不大一会儿,李太虚就来了。吴蕴玉也没有说多的话,赠了十两银子给李太虚。李太虚豪爽,也没怎么推让,只说:

“吴兄,你我结交时日不多,但兄弟情深。小弟也不客套了,此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聚,还请老兄多多保重!”

两人就此别过。

李太虚没有多少钱,就吴蕴玉赠他的那些银子。为了省点路费,他就搭乘做买卖的顺风船,返回家乡。

原本,吴蕴玉赠给李太虚的十两银子,拿回去家用,也是可以花上那么一段时间的。可是呢,李太虚不是那会计算着过日子的人,一路上,他很大方,有人的时候,他出银子,和大家一起喝酒;没人的时候,他就一个人自己喝酒。等到回到家中之后,李太虚身上的钱,花得一厘都没有剩。

到家了,家人自然欢喜。妻子见到丈夫回来了,心中也很高兴。李太虚也没有说什么思念的话语,妻子也没有问他这一去赚了多少钱财。

看见妻子,李太虚急忙说到:

“快要饿死我了,赶紧准备饭菜酒食,让我好好吃上一顿!”

妻子也没有生气,她知道丈夫就是这样的人。她对李太虚说到:

“哪里有什么饭菜酒食?家里已经断粮好多天了,我到哪里去弄粮米啊?”

“哎,我还记得,您出门以前,您的一位朋友送了您一坛子酒。酒应该是放不坏的,我帮您拿来,您先喝点,压压饥!”

帮丈夫拿来那坛子酒之后,妻子就去邻家借烧锅的柴禾了。

银子花完之后,李太虚已是多日不曾饮酒了。妻子拿来的酒坛子还没有打开,李太虚仿佛就已闻到了酒香。他飞快地打开了酒坛子。

真是神奇啊!

这酒坛子里面竟然长出了一颗灵芝,这灵芝足有盘子那么大。在酒水的映衬下,这灵芝还有些紫光,熠熠生辉。

见到这酒中生出的灵芝,李太虚又是高兴,又是惊愕,他自言自语道:

“酒中生灵芝,这是吉祥的好征兆啊!大吉大利、大吉大利!虽然这是好事,可是,生了灵芝之后,这就肯定已经败坏了,大概是不能再喝了。真是可惜了这一坛子酒了!”

看了看酒中生出的灵芝,左等右等,不见妻子回来,加之酒坛子打开之后,那酒香飘出,惹得李太虚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实在忍不住那已经上头的酒瘾,李太虚就伸手取出了那酒中生长的灵芝。灵芝拿掉之后,再看那酒,颜色未变,香气醇厚,清冽异常,并没有变质。

李太虚见这酒还香气扑鼻,就自己拿出酒具,一个人自斟自饮起来。

等到妻子借来柴禾,背回家里的时候,一坛子的酒,已经被李太虚喝得见了底。

这一年秋天,李太虚被州县推举,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第二年应考,李太虚高中进士,并且进入翰林院工作。

很多年以后,李太虚因为当主考官,回朝复命,路过太仓。当年李太虚教授过的王家子弟听到消息后,一起前往李太虚所乘的船上,去拜谒当年的先生。虽然当年有那么一段不愉快,但是,李太虚也没有记在心上。想起吴蕴玉当年的情谊来,李太虚和王家子弟的谈话,最先问起的就是吴蕴玉先生的近况。

这个时候,吴梅村也已经进入了州县推荐的可以参加进士考试的名单。于是,李太虚自己出资,派人在当地买到了吴梅村准备参加进士考试而准备自荐的那些代表性文章和作品。再看吴梅村这时的这些文字,李太虚深信当年对吴梅村的才学的判断准确无误。

北上回到京城之后,李太虚拿着吴梅村的文章,到处去向相关人士介绍、推荐,为吴梅村扩大影响力,提高他在京城的声誉。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梅村被李太虚推荐,他在礼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在接下来的廷试中,又成为进士及第的第二名(即常说的榜眼),这个时候,他才刚刚二十出头,真是青年才俊啊!

吴蕴玉先生因为儿子的功成名就,过了三十年的好生活。用宿命的话来说,这可以看成是吴先生疏财仗义、诚恳厚道、亲爱友朋的冥冥之中的回报吧!

王家的那些个子弟,在父亲王司马去世之后,家道逐渐衰落了。

至此,《酒芝》一节已经讲完。

文罢,再回思,您看传奇也好,您看人事也行。只要这文章对您有那么一点点触动,也就到达目的了。

附本文相关资料:

【吴伟业】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公元1672年1月23日)(按当时的纪年看,吴伟业与李太虚同卒于康熙十年),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全文结束)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