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拿养蛙当孤独,真是既不懂养蛙,也不懂孤独……

500

我就养个青蛙……

最近这波笔杆子也算是走得越来越偏了,动不动把佛系丧文化拉出来批一番也就算了,连养个蛙也……

其实他们的共同问题是,看似对于佛系、丧文化很懂的样子,但只不过是沉浸在自己的语境里圈地自萌罢了。


如“佛系”原本只是一种对事情兴趣缺缺,懒得去认真,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就可以的心态,却被曲解成为“不思进取”。最简单的“佛系买家”,我在淘宝买个东

西,存在色差货不对版,但是给差评的话要被寄骨灰盒,找卖家沟通退货还要自己去寄快递,就这样将就着用一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感觉官媒完全没有弄懂佛系是
什么啊。

再比如这次“养青蛙”,明明这是一款主打“牵绊”的游戏,你养的可爱的小青蛙出门远游,会让你感到

思念牵挂,而它发回来的照片和它突然的归来又会让你觉得欣喜,从而珍惜你跟蛙在一起的时光,还可以跟朋友互动串门。这样一款时不时触动你内心最柔软部分的

游戏,反而让人感到不那么孤独,并且较长的旅游间隔也可以使得人没那么沉迷其中。甚至,“养蛙”让很多人找到了共同话题,有人还建起了微信群,这款游戏成
了社交的好契机。

然而就这么个平时在手机上消遣消遣的游戏,都要被批“不孤独”,就因为那青蛙是一个人出门旅行的……

那天管推送的同志是不是连小蜗牛都没玩出来就开始着急码字了啊。



中所谓的论据“独居老人缺少陪伴,空巢青年一人吃饭,忙碌的城市人奔走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如果二三线城市也能生活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工作机会俯拾即是,谁

又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在大城市抢春运票呢?不去思考背后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还想着通过“社区活动”强迫青年出来走动,敢问年轻人跟大妈同跳广场舞,
就能解决隔着半个中国的思乡之情么?

话不敢说透,却将问题简单归因到自己要打的靶子上,这文章不敢恭维,软柿子捏得倒是妙极。

人日说隐形自孤独,莫若寻知音,我倒觉得,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

人要积极进取,却更需要有自我的宁静与舒展。甚至可以说,人只有真实面对内心的声音,才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奋斗与向上。



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才能修齐治平。人如果连接触一些新鲜事物都不可以,如何能做到真正的“致知”,了解这个世界呢?如果连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空间都要

被剥夺,怎能做到“正心诚意”,知道自己真正的诉求呢?一个人若连最基本的自我诉求都不能获得,只是被人流裹挟向前,又如何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时代里
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呢?

只有每个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推动时代向前。然而,当人们甚至无法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时,他们又怎么能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创造的这个时代呢?

还是说,原来人日根本就不需要每个人存在自我实现的可能,只是毫无灵魂地按照官媒的指令向前走,这样才是坠吼的?

十九大报告说得很清楚了,“人民的总体需要发生了部分质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方也发生了部分质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不去响应十九大号召,想想怎么解决不平衡问题,不去问问为什么年轻人存在这样的需求,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认为的美好,却迷之自信觉得自己画的饼就是最大最圆最不孤独的。

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的报道出了偏差。

人日动辄批“丧文化”“佛系”“养蛙”,看似理直气壮,实则南辕北辙。一个人要想懂得世界,必须先懂得自己。一个世界要想成为被人热爱的世界,首先必须要热爱身处于这世界中的每一个人,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而不是以家长式的傲慢表示“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就别指望对面能静下来好好听你讲话。

奉劝小编,还是静下心养几天蛙,再来想想什么姿势蹭热点才不会被群嘲“尬聊”吧。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