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27)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五、透支世界
63.
日本。又是日本。
在整个八九十年代,但凡提到那些和工业有所瓜葛的产品,不论是古老的东方,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总能看到这个亚洲岛国的名字。
里根时代因美元大幅度升值,而培养出的美国人一味对外国货“买买买”的生活方式、美国工业出口压力激增而造成的“产业外流”现象,以及他们因贸易严重不平衡而呈现的、外债堆积如山的窘境——所有这一切加在一次,深深地刺激着美国资本家和政府的忧患意识。
为何忧患?何以忧患?忧患的背后,美国人自己都做了什么?
没有人敢去揭露。
作为当今世界的老大,它就是人类的“灯塔”,它就代表着政治上的“正确”,它就是一个“无可挑剔”、“十全十美”的榜样。
它自己给自己挖得坑,必须由你来跳。
但你创造的财富,则必须有它一杯羹。
介于日本在历史上曾对祖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里,并不想对这个国家表达太多的溢美之词。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同为孔夫子的学生,这个民族,确实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华夏文明勤勉、刻苦的价值观念。
正是凭借着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自明治维新、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以来,他们就比西方人更快、更好地发展起了自己的工业生产体系。
时至20世纪80年代,即便已是个“二战”的战败国,但在外部环境与自身工业水平的共同作用下,这个国家的工业制品,已成为世界的佼佼者。
买买买——热衷于购买外国产品的美国人,买回来的,主要都是日本货。
卖卖卖——狭小的日本,其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也主要还是美国。
对呀。日本,又是日本。
贸易逆差越做越大,想天想地,虽说德国人也在其中占了不少份额,但想到最后,所有问题的核心,都主要还是这个小小的日本。
这怎么可以?
这样的情形,又怎么能够继续下去?
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老大终于还是坐不住了。
既是老大,就必须要将整个世界的一举一动,全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因此,在他们的策划下,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的广场旅馆中,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被叫到一起,开了一场主旨明确的会议。
美国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正是其美元疯狂升值所造成的吗?
既如此,那么这场会议,五国政府就必须为了“国际贸易的稳定”,而达成一个极其重要的协议。
他们必须联合出手,强而有力地干预外汇市场,最终诱导美元对包括马克、日元在内的主要货币的有序贬值。
谁不满意?
没有人。
谁不接受?
没有人。
于是,协议顺利的签署了。所有人都挂着笑脸。
但究竟谁是开怀大笑,谁是假装在笑?
我们并不知道。
而这场协议在历史上的名字,就叫做——“广场协议。”
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的各国财长
64.
美元贬值,日元就开始升值。
一升一贬之间,在1985年2月~1988年的这段时间里,日元与美元的比价,从原先的260:1,直线飙升到了121:1的高度。
从这个数据上来看,如此之大的升幅,日本的工业出口势必会成本倍增,美国人心里的小九九,也许又要得逞了。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强势的日元却同样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随着日元的升值,原材料生产国的货币,反倒贬值了。这样,出口给日本的原材料,其成本也就更加便宜了。如此一来,对于日本来说,其产品虽然在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会因货币的升值而增加相应成本,但由于其整体的成本基数大大降低了,因此总体来看,日本货出口到美国的时候,反而比“广场协议”之前,更加便宜了。
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在1985~1987年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不降反增,竟从原来的490亿美元,直线上升到了890亿美元。
这个数字依然还在上升。日本的经济,也依然还在飞速地发展。
更有甚者,在1986~1991年之间,日本人在海外的投资一度上升至2000多亿美元。日本的索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的松下,买下了美国人音乐公司,日本的本田汽车,把汽车厂直接开到了美国,日本的房地产公司,在美利坚的国土上,大肆购买着土地。
那时的日本,简直令所有人钦佩。
那时的中国,情愿以日本为榜样。
日本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化。
日本成了代表东亚,超越西方的传奇… …
日本是什么?那时生活在我国的不少成功人士,都一致认为,日本能够创造中国无法创造的奇迹。
甚至有人拍着胸脯预言道——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新的世界老大。
不得不提及的是,这样的心理,事实上,就连当时的日本人自己,也深信不疑。
具有勤勉刻苦的态度,却不具有居安思危的品质——一片大好的情势下,他们显然已迷失了自我。
“广场协议”并没有真的压垮日本。
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势面前,随着自信心的爆炸,他们不再如昔日那般谨慎。
为了刺激消费,国家降低了税收,银行降低了利率。
利率的降低使得大批的资金从银行的储蓄卡中,转移到了属于金融的领地。
大量的资金疯狂涌入,强力地刺激着股市的脉搏。
1989年,其股市总资产一下子增长了近3倍左右,其增值竟约等于一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额。
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金融行业愈演愈烈的投机行为,正在为这个狭小的国家,吹起一颗巨大的泡沫。
更糟糕的是,除了金融行业,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也在迅速膨胀着。恐怖的是,这一年日本的土地资产增值,居然已相当于其GDP增值的3.7倍。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在这一片大好的局势下,这个位于古老东方的小小岛国,事实上,早已是岌岌可危了。
越大的气球,越容易被针尖扎破。
一块钱的钞票,就要买得到一块钱的产品。
因此,越吹越大的股票市场,就必须要越来越大的利润回报来予以平衡。
但市场是有限的。
很不巧,还是这个1989年,西方工业国家出现了经济不景气的情况。
不景气的社会,民众的消费力,自然是下降的。
更不巧的是,随着美国工业的外流,许多工业流入到了东欧、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在工业出口方面,一定程度上,与日本产品形成了竞争。
这竞争原本也许微不足道。
但在这个特殊的关口,它却仿佛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着,日本企业的利润,开始下滑了。
而在此时此刻正极度膨胀、对企业期望值极高的股票市场上,这样的下滑,却必将引起一场惊天的雪崩。
就在这一年年底,日本股市突然从39000点直线下跌到24000点,跌幅达到了惊人的40%。
1992年8月,经过一番努力,日本的经济并没有丝毫好转的趋势,而在股票市场上,他们那本已惨淡的数据,却反倒二次遭遇重创,再度疯狂地下跌10000点,成为了那个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从那以后,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便陷入了漫长的、一蹶不振的泥潭。消费下降、市场萎缩,在后来的十几年时间、甚至直到今天,其国民生产总值,都始终徘徊在五万亿美元的水平上,停滞不前。
在日本的历史上,这段时间,被称作——“失去的十年”。
90年代的日本
回首往事,许多人将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美国人当年那个霸道的“广场协议”。
但从本质上来看,整垮日本的,并非对手,而是他们自身。
而那个透支世界的美国、那个一步一步走向产业空心化、靠举借外债过活的美国——即便它在过往所有那些日子里,面对危机,都能够从容化解,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转移给它国——但这一次,面对欣欣向荣的日本,它事实上已经暴露出了一丝无奈、和些许的力不从心。
未完待续
每日更贴,公众号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