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1) 孙中山的困惑——《苦难辉煌》金一南
第一章-第一节(1) 孙中山的困惑
新中国的中心是北京。
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
天安门的中心是那幅巨大的画像。
中国人和世界上很多人把天安门和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一起。
又有多少人知道,毛泽东最初并不喜欢天安门。他说天安门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要在天安门下面,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二层的矮台子,观礼时离群众才近。至于天安门后面的故宫,他只在1954年4月三次登城墙绕行一周,一次也没进去过。
为什么最终没能在天安门前另搞一个矮台子?
因为破坏了总体建筑格局,各方面反对。
为什么后半生居住在中南海与故宫仅一街之隔,三次登故宫城墙不愿去里面走走?个中缘由,今天已无人能够知晓。
不管毛泽东意愿如何,游行、庆典、检阅,把他和天安门早已融为一体。曾经每逢佳节、重大庆典,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视线内,还要挂出马克思、恩格斯、列林、斯大林和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后来都不挂了,但孙中山的画像依然准时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孙中山和毛泽东,中国革命最为杰出的两位巨人,隔着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年年月月默默相望。
一人生于1866年,一人生于1893年,相差27年。
一人逝于1925年,一人逝于1976年,相差51年。
这两位革命的巨人,现代中国的奠基人,他们之间真正互相理解么?
18岁时,毛泽东知道孙中山。
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1911年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看到同盟会党人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上面刊载着广州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从此,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份报纸。“我是如此激动,以至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
第一份报纸导致的第一次政见是什么呢?
来自韶山的18岁青年写的文章幸好让这位记者记录下来:“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过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康、梁是早年毛泽东心中的偶像。梁启超写的很多东西他要一直读到能够背诵。在梁启超的一篇文章上,青年毛泽东有这样一段批语:“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定制,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当年毛泽东崇拜康、梁,赞成君主立宪制。
但一个孙中山横空出世,便夺取他心中第一把交椅,他的“第一篇政见”就抛弃君主立宪制而改为共和。他提出的不再是君主,而是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虽然康、梁与孙中山的区别他不甚清楚,还将三人糅为一体,但孙中山对毛泽东的影响之大,震动之深,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