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直冲9.0,这剧真叫人欲罢不能
作者| booka
来源| 影探
这几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叹息桥》刷屏了吧?
说实话,乍一看这剧,小探并没提起什么兴趣。
放眼看去,从剧名到封面,满屏都透着一股子严肃的文艺性冷淡风。
讲的,还偏偏是爱情。
瞬间,我就头脑风暴了一出“中年爱人间的苦情大戏”。
emmm……
对不起。不约,不看。
所以,当整个朋友圈都在推它的时候,我很是好奇。
好奇看似其貌不扬的它,究竟是怎么掀起圈内集体高潮的?
第一时间,我去刷了剧。
这一刷不要紧,直接停不下来了。
《叹息桥》
2020.3.28
近些年提起港剧,听到最多的就是“港剧式微”。
亚视逐渐没落,直至2016年4月1日完全停播。
TVB高层内部斗争不断,基层员工薪水被过度压榨,频频抗议。
最终,不仅大量演员陆续离巢,一批著名监制和编剧也纷纷离开。
“港剧已死”之风,愈刮愈烈。
“已死”或许过于言重,但难复当年盛况却是事实。
所以,对于港剧爱好者来说,每出一部优质港剧都显得弥足珍贵。
好在,在一片式微声中,有那么一匹黑马横空出世。
它便是2016年成立的ViuTV。
虽然成立仅仅四年,但如今的ViuTV已经在港剧界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开始,它的定位就很明确,聚焦青年受众,注重内容创新。
开台的第一部剧《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出手即黑马。
至今在豆瓣还保持着8.9的高分。
如今播出的《叹息桥》,完全就是它的全面升级版,青出于蓝。
制作班底和主演,还是原班人马。
导演,李绍波和25。
编剧,黄绮琳。
主演,林保怡搭档周家怡。
一开播豆瓣就冲上了9分,至今稳定在8.8。
要说这剧究竟好看在哪里?
最先要谈的肯定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
有多独特?
这么说吧,别看它讲的是爱情,没点脑子你是看不懂的。
首先在时间线上,它就分为20年前和20年后两个时间段。
每集故事,都会以片头曲为分割。
曲前,讲的是20年前的故事;
曲后,讲的是20年后(也就是现在)的故事。
同时,现在的故事中,又会穿插黑白色调的回忆。
每个主角也都由两个长得完全不像的演员,分别饰演年轻和年长阶段。
6位主角,11位演员,再加上其他一些配角……
到这,光是时间线和角色,就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偏偏,这剧采用的还是多视角的叙事方式。
每集都会以一个主角的视角来讲故事。
同一件事,它可以用多个人的视角讲很多遍。
每一遍,不仅不会让人视觉疲劳,反而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让人乐此不疲地想看下去。
而且,每集还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怀疑、妥协、迷茫、情义、失常、正常、责任、转移……
围绕这些主题,再搭配各个主角的视角,讲故事的同时又能展现角色的心境。
故事的谜底也会如剥洋葱般一点一点揭开。
让人一看起来,便欲罢不能。
以前三集为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前三集的内容,应该就是:
“一场跨越时空的三角恋”。
三个主角分别为李子勇、何乐儿、胡启源。
第一集,以李子勇的视角展开。
如今,他是一家餐厅的老板。
开场仅仅几分钟,他的性格就被刻画得异常深刻。
通过客人临时戴戒指,判断人家出轨;
餐厅橄榄油被偷,表面看他漫不经心,实际却在暗暗观察。
显然,这是一个擅长观察、心思极细的男人。
心思细,是好事。
但太细,就不见得了。
这不,最近他就发现自己的女友何乐儿似乎有些不对劲。
起因是一张电影票。
在他的记忆中,明明是2月21日和女友看的电影,但最后女友给他的票根却是2月14日的。
2月14,情人节。
这么重要的日子,女朋友到底是和谁看的电影?
令人怀疑的事还不止这一件。
最近,有个叫胡启源的人一直在困扰着他。
当女友接到胡启源的来电,手套都来不及摘就慌忙接起电话。
女友闺蜜前一秒提起胡启源,下一秒赶紧闭口不谈。
而且,相处这么久,他还从来没去过女友的家里。
每次想进去坐坐,女友都会找借口拒绝。
所有情况都在暗示他,自己头顶要冒绿光了。
所以,他决定去女友家看看。
这一看,果然,一顶大绿帽直接扣了下来。
到这,何乐儿的人设似乎也清晰了,脚踩两条船的渣女一个。
但是等等……
胡启源跟她到底什么关系?
李子勇说自己才是第三者又是怎么回事?
带着疑问,第二集以胡启源的视角展开了叙述。
原来,胡启源与何乐儿早在八年前就相识于朋友的聚会上。
如今,他们已经是同居了八年的情侣。
最近,他明显能感觉到何乐儿的疏远,头顶似乎也在闪着隐形的绿光。
果然,某天自家楼下,他就抓了个现行。
到这,何乐儿渣女的人设算是坐定了。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后面竟然还有反转!
第三集,以何乐儿的视角展开。
在她的视角中,故事又有了另一个版本。
与胡启源相恋八年,两人之间的甜蜜早已变了味道。
曾经的激情,耐不住岁月的消磨。
激情退却,剩下的只有相看两生厌。
在她眼里,胡启源没有情趣、不懂浪漫。
而且,还永远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恋爱八年还不提结婚,这让她很没有安全感。
恰巧,李子勇又在这时出现,让她暗淡的生活多了一抹色彩。
而且,20年前他们还有过一次邂逅。
20年前的李子勇与何乐儿
再次相遇的两人,自然而然就擦出了火花。
终于,在一次争吵之后,何乐儿提出让胡启源搬出去住,算是提出分手。
她与李子勇的关系,也从地下转为地上。
这样一看,她虽有错,但也完全能够理解。
至此,看似一段不耻的三角恋,好像又没有错的人。
可他们又真的都是无辜的吗?
并不见得。
只是当话筒递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都只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说话。
这让小探想起了70年前的那部电影——《罗生门》。
故事从一场杀人案入手。
导演黑泽明同样采用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从强盗、女人、武士、砍柴人各自的视角,试图还原案件真相。
最终,四个叙述者,道出了四个版本的真相。
背后的原因,发人深省。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编造谎言。
表面看,这是一场充满悬疑色彩的凶杀案。
但更深层次,它却是一场通过对真相的追寻,进而实现的一次对人性的拷问。
《罗生门》
里面的一句台词,至今令人振聋发聩。
“谎言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表面看,三个主角对待同一件事似乎产生了记忆偏差。
但实际上,不过都是自私心理在作祟。
比如剧中关于两次看电影的对比,都很值得玩味。
第一次,是何乐儿与李子勇看电影。
中途,他们座位前方一直有两个人在嘀嘀咕咕。
李子勇的记忆中,他从兜里掏出纸巾,捏成团朝前边两人扔了过去。
此举逗笑了何乐儿;
之后两人开开心心手牵手离开。
但在何乐儿的记忆里,却是李子勇跟她要的纸巾。
扔纸团的举动让她很不耐烦。
最后两人也是一前一后,不愉快地离场。
第二次,是何乐儿与胡启源看电影。
电影过后,两人在影院外大吵了一架。
在胡启源的记忆中,自己做到了一个合格男友该做的一切。
是何乐儿咄咄逼人、故意找事。
最后,他霸气地将钥匙一扔,宣告自己要搬出去。
但在何乐儿的记忆中,一切的错却出在胡启源身上。
他不善解人意、不懂得照顾人、还说出了很伤人的话。
最后,何乐儿一气之下将钥匙收回,宣告分手。
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至于真相,很少有人在乎。
在个人利益面前,人都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甚至不惜为此编织谎言。
用豆瓣网友的一句话形容:
“记忆的主观性何其强大,而爱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爱情的罗生门下,谁对谁错早已说不清了。
这一切,是那么的无奈又真实。
而如此真实的,又何止爱情。
这部剧虽然主打悬疑+爱情,但同时它也讲了亲情、友情。
它讲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说一句台词,仅一个低机位摄影,便将母权之下的童年阴影渲染得淋漓尽致。
它还讲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暧昧。
同样一句台词没有,仅一墙之隔的距离,便足以诉说两人的悸动。
除此之外,它还常常打破第四面墙,主角直接跳出来和观众对话。
既展现了角色内心和现实的反差,也进一步增强了戏剧性和互动性。
它还经常在拍摄中穿插一些小惊喜。
比如开篇的抽帧镜头,直接致敬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
上《叹息桥》;下《重庆森林》
第五集的夹帧镜头,又暗示着角色的精神恍惚。
而且随着主角的情绪变化,每次夹针的表情也都不一样。
大半夜冒着生命危险截图
当然了,不得不提的还有它的构图。
用豆瓣网友的话来说:
每一帧都让人舒适,摄影爱好者的宝藏。
在剧中,你能看到大量的对称构图、三分之一构图。
这些构图上的处理,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
它们还都是叙事的一部分,对人物处境和情绪的展现,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比如下面这张对称构图。
明明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却硬生生被墙壁隔在两边,暗示了这对母子间情感上的裂痕。
而如铁栏般的窗户也像一座监狱,将两人牢牢封住。
暗示着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温暖。
与其说这是家,不如说是他们两人的牢笼。
再看下面这组三分之一构图。
这是胡启源刚刚与何乐儿吵完架,和朋友在一家玩具店谈心的场景。
过程中,他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平静的叙述。
但这种天花板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以及夹缝中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压抑和逼仄感,却足以展现出他此时内心的崩溃。
又是不言不语,便将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类似高逼格的情节,在剧中多到数不过来。
也难怪有人会夸它是“一堂让影视回归叙事的创作课”。
作为见证过港剧辉煌时期的90后,能再看到质量如此之高的港剧,着实令人兴奋。
说到这,小探想起了近些年伴随“港剧式微”出现的另一个声音——港剧崛起。
何来崛起之说?
所谓“港剧崛起”,与其说它是一种现象,小探觉得它更像是一句口号。
类似的口号,并不陌生。
国产电影崛起、国漫崛起……相信大家都没少听。
去年夏天,《哪吒》爆火掀起国漫崛起热潮
每当出现一部优质影视作品,这句口号就会被喊响一遍。
激情澎湃中,是对出现一部佳作的兴奋和骄傲;
但兴奋和骄傲退却,背后暗藏的却是观众对于现状的不甘和对于崛起的迫切。
无论是国影、国漫,还是港剧,确实都在走上坡路。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离“崛起”还有一段距离。
长途漫漫,绝非一朝一夕即可抵达。
崛起之路,亦非几部佳作即可实现。
这期间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是出手必是精品的决心。
好在,努力的人一直都在,优秀的作品也在陆续输出。
那么我想,即使走得慢一点,也总有一天会抵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