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伤痕文学

在2020年初,有个叫方方的,重新发明了日记。

《方方日记》本身并不是文学,而是一个生意,而这个生意,正是上世纪90年代曾经大流行过的“伤痕文学”。

方方,是个典型的50后。

在方方们接受教育,年青气盛的年代,中国大概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西方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裕奢华,与中国工业化早期的艰苦和清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时有很多所谓的知识份子,并没有意识到西方的花花世界是建立在肮脏血腥的掠夺之上的事实,反而产生了一种充满了灰暗和挫败的心理,以描述粗鄙丑陋和肮脏卑微的方式,抒发畏惧和绝望的情感,产生了所谓的伤痕文学。

很遗憾,这就是当时典型的中国文化工作者。他们少有揭发西方发达背后的血腥史,帮助人民建立信心的。多的是像方方这样,纯粹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足,便倒向了满足西方审丑观的捷径。到了今天,21世纪都进入20年代了,中国的巨大进步早已让西方无所适从,也让当年那些走了捷径的“文化人”无所适从,他们必须反复的比对和回忆那个国度之前贫困和艰难,才能找回一点点自信

至于出版的时间节点,恰恰是美国、英国等不断将疫情问题政治化,要求中国赔款,刻意鼓动民众毁坏5G,甚至逼迫世卫组织的关键时刻,能校对英文稿件的方方团队怎么可能不知道?

在这个敏感时刻,如果你是个公民,你有支持国家政策的义务;如果是组织中的一员,你必须要遵守组织的纪律;如果你是个作家,文字虽然是全人类的,但作家却都有自己的祖国。

方方日记的英文版介绍说:《武汉日记》说明了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

德语版介绍说:《武汉日记》是一个独特的证据,证明了这场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的起源。

没有作者的同意,出版社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摘要的,一个久经江湖的老鬼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方方的意思,也正是它的西方买家的核心诉求所在。

套用一句俗话,不是时代变了,而是坏人老了。

武汉早期,我们是不是有应对失措的地方?是的,但我要告诉你,这是当下人类政治体制的结构性通病,下次再遇到完全没见过的病毒或其它没想到的灾难时,就算我们吸取了这次新冠的教训,也一样会有一阵失措的时候,我可以绝对地保证这一点。只不过我们下次会表现的比这次更好,正如我们这次表现的比SARS时已经好了很多。

我们的体制到底有没有问题?有,而且有不少还是大问题。

我们的胜利是不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今年我国的GDP增长很可能会掉到3%左右。

我们现有的状况是不是要改进?当然要改进,我们也从来也没有否认过我们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大鸣大放地跑到国际上煽动对中国的仇恨,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大家心里没数么?

这次战疫,我们看清了很多东西。

属于伤痕文学,以粗鄙丑陋获取廉价关注的时代过去了;

属于唯利是图,为赚钱可以没有任何底线时代过去了;

属于西方在山巅,中国在山底,不份青红反正洋人就是真理的时代也过去了。

现在,该让那些骨子里完全被迷信思想占据,敌视中国,仇恨国人的人的时代过去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