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京大学支教队在支教地区被性骚扰事件?

500

到现在事情已经有了多种说法。

云南的《春城晚报》发了一篇报道,内容有具体差异:

女支教队员遭言语骚扰?《声明》称队员遭遇言语骚扰,不过,是什么样的言语骚扰没有细说。据南大尖山支教队女队员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们之前在小卖部吃泡面,几个男人说普通话,跟我们特别热情,然后用云南话自己说,这些女生个子高高的,一看就不好骑。”

据称,报案人记不清对方说这句话的具体时间,也没有相关证据。“(可能)因为语言等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误会。”当地一位知情人士谈及此事时表示:“在核实工作中,来自外省的报案人说尖山乡尾巴村当地村民经常叫她们到其家里‘耍’,这被报案人理解成言语上的骚扰和侮辱。而在当地方言中,‘妹儿,来家里耍’,就是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

给人的感觉怎么都像是在洗地。比如“一看就不好骑”和“来家里耍”这个肯定是有明显差异的吧,不能因为人家理解错了“来家里耍”,就说“我要骑你”也是因为理解错误导致的误会。

另外关于“偷拍洗澡”一事,春城晚报这样写:

知情人士介绍:本月13日下午2时许,南大尖山支教队一名女队员到山顶小学食堂里面的一间储物室洗澡,该临时澡堂的窗户位于学校围墙外,围墙外面是一条小路和一片包谷林。这个女生洗澡时,没有在玻璃窗上使用任何遮挡物。不一会儿,实际年龄仅有15岁的申某路过该窗户前,看见窗户有灯光,疑惑于“都放暑假了,咋个还有灯光”,便好奇地透过窗户上的防护栏和玻璃窗往里面看,模糊看见一个女性的身影,穿着内衣内裤,正在穿T恤。随即,申某用其母亲的手机拍下了这个过程,视频时长55秒,画面模糊不清。当天,申某通过微信将该视频发送到自己的手机上。此后,申某又将这段视频给有点智力障碍的陈某看,并没有将该视频“分享”到朋友圈,也并未扩散出去。陈某看过以后,将这件事透露给了南大尖山支教队,最终“带出”了申某偷拍支教队员洗澡一事。

7月22日当天,结合申某的上述行为和影响,尖山派出所依法对申某作出了处罚: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


前边一直到偷看前,都还好理解,但是“申某用其母亲的手机拍下了这个过程”,还给陈某看,这个动作,肯定是有错在先吧。

据山顶小学校长杜世德介绍,本月22日晚9时许,申某六旬母亲王女士带着申某,找到南大尖山支教队,叫儿子申某给对方下跪道歉,被杜世德阻拦下来。随后,王女士扑通一声跪在南大尖山支教队队员们的面前:“我管教子女不严,请你们原谅。”

杜世德校长说,对于王女士的下跪认错,南大尖山支教队队员们没有一人“买账”,其中一个女队员还质问下跪老人:“你是出于啥子目的来道歉的?”

写得女学生仿佛不通情达理,质问老人一般。实际上就算质问也是合情合理的。又没人规定,道歉了一定就要被原谅。

后来微博上还传出当地的自媒体一些言论:

500

500

500

这个事情也引起很多思考。

比如很多人愤怒的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并不像宣传中那般“民风淳朴”,反而其实充斥着愚昧与混乱,好心来支教的学生被灌醉,被偷看,甚至被强奸或失踪。支教的好意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回馈。


​甚至于还有一些传言,希望来扶贫的干部与支教的女大学生就这样跟贫困地区的农民结婚。毕竟如今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敏感,此类问题向来有许多争议。

500

抛开支教者本人的安全与否不提,支教能否在当地起到作用,也是说法不一。山区的贫困学生有很多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如饥似渴地珍惜学习机会,反而依旧逃学、不读书,辍学打工,对于老师的批评心存怨恨。他们对于学习乃至改变命运这件事情本身都放弃了希望。

另一方面,大学生支教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人扎扎实实确实教授了知识,但也有人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后就挥手再见。孩子们并没有系统地学到知识,反而认识到大学生与他们之间的天壤之别。看到希望却又无力改变命运,这样的现实令他们的痛苦加倍。

受援者的心态问题,还体现在“越帮越消极”,前些日子看到一条新闻,小学生质问支教者:“我们不要书,你们都有手机,为什么不给我们捐能玩王者荣耀的手机?”

我与扶贫干部有接触,现在许多贫困县,会给乡镇干部下达脱贫名额。很多人的反映是,有些贫困户本身便难以脱贫,比如一家人只有奶奶和孙子相依为命,而孙子是残疾人、病人或傻子;但更有一些是观念上的问题。干部送来鸡鸭猪羊,希望贫困户能靠养殖逐渐积累财富,但是贫困户将这些牲畜全部吃掉。

为什么?他们自己说:“反正不是要脱贫吗,你们还得再送给我。”

有一些干部本身工作过程中也有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如果一个家庭的劳动人口,遇上结构性问题,全部病残傻丧失劳动能力,那么这一家人注定是无法脱贫的。但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在这家的平房房顶,放上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工作总结就有得写了。

帮扶脱贫这个问题越来越复杂,一直在帮,却一直有贫,且贫的程度由于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而愈加鲜明。

脱贫不是“帮”出来的,农村要有自己的造血机能,最终能够进入良性的生产循环当中。仅仅靠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和扶贫干部来了又走了,外力终究随时可能消失。当年农民是怎样被发动起来,自己解放自己的,如今是否能让他们拾起往日的记忆,自己致富自己。毕竟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支教大学生与扶贫干部,是扶起他们向前走的第一股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