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台十六则快事(上)

快事之快    

明末清初金圣叹有三十三则快事,民国林语堂有二十四则快事,按等差数列公式,我理应写一十五则快事,私自改十五则为十六则,讨个吉利。

于我来说,「快」字,除寄快乐愉悦之情,

更求取新鲜热辣、新鲜出炉之意。

作为即将与台湾朝夕相处四年的大陆学生,来这一个月不到,对她的初始印象十分重要,哪怕日后有更加快乐的事情,也缺失掉这层新鲜的感动。说来便趁热打铁,速成此文。

大师之快    

先请大师为我撑腰:

三十三则中我最爱这一则,“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圣叹先生的俏然自得由此可见。

而二十四则中我最爱这一则:“大姑娘穿短裤, 小闺女跳高栏, 使者学究掩面遮眼, 口里呼:「啧啧!者者!」不亦快哉!”

语堂先生的幽默洒脱由此可见。

第一快  :夯    

为节省车马,我从澳门搭乘虎航廉航飞往桃园,双足踏上台湾的土地时,已是凌晨2点。坐机场巴士前往台北。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留着黑色齐刘海的台湾正太。我看了他一眼,便砰一声坐下,卸下大包小包,环抱住垂直在大腿上的吉他。他挪了挪身子,点头笑笑。

500

我俩打招呼,他说他刚从日本回来,我说我不是台湾人,我是来念大学的,他说欢迎你。哇。其实我很兴奋,毕竟,这可是我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个!第一个活生生的台湾男生!

从桃园机场到台北车站,车子开了多久我俩就说了多久,我们的聊天没有红绿灯。我向他表示自己对未来四年生活的无限期待与一点点的紧张,我的眼睛亮亮的。

他了然于心地说:“放心吧,你到了你们学校,一定很夯。”啊?我当时并不懂,夯是什么意思?

第一则快事:

九月四日,子丑交替;初抵台,偶遇少年,言自日本归。一拍即合,深夜聊欢。道别仅以握手为礼,不留其余信息。不亦快哉!

第二快   :雨声   

来台湾之前,我就有一个了不得的愿望:我要将台北每一个角落探索个底朝天。当然,在台北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开始执行这一的宏伟计划。

第一站:青康龙,传说中台湾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段。一下捷运,从香喷喷的面包店右拐进路口,果然,一排排风格独具的店铺端庄傲娇地梳妆好自己,任君挑选。

500

500

这间店铺里,所有的商品都贴有「公平贸易」的标签。我买到了直至现在的最爱单品--雨声棒。

我很爱给新朋友们分享店员小姐姐告诉我的事。

公平贸易是一个全球性的运动,以生产者的利益为先,而非中间商人的利润,商品一般为手工艺品和农产品,运动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透明和互相尊重的贸易伙伴关系,帮助他们把商品卖向世界各地,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手工艺,促进公平与永续发展。

这一支雨声棒由智利当地人手工制作,人们採下沙漠中够高的仙人掌作为躯干,掏空其中心,放入植物种子,整体晾干后,就成为了能模拟雨声的可爱乐器。

我倾斜雨声棒,瞬间,植物标本化身音乐精灵,

淅淅沥沥哗啦哗啦,霎时雨星满屋,

每当这时,大家会发出哇哇的赞叹。

500

500

500

第二则快事:

捷运自东门站下,潜入方阁之间,别有洞天。见一物名雨声器,倾斜之即发出类雨声。以此交友,屡试不爽!不亦快哉!

第三快   :阅信    

世新陆生宿舍对面是一家早餐店,老板娘阿姨亲切和蔼,每每赶早八,下楼顺一个老板娘自制三明治就冲去学校。终于等来早十,认真地点了一份附带饮品的早餐豪华套餐,奶茶,薯饼加蛋堡。

邮差送信来,老板娘停下活计,展开信仔细阅读,而我站在食物滋滋诱人的锅炉前,巴巴等着老板娘翻一翻那白白胖胖、并不属于我的萝卜糕。

500

第三则快事:

清晨入早餐店,奶茶薯饼套餐一份。邮递员叮叮当当骑车前来,老板娘停下手中伙计,其阅信,余阅其背影。不亦快哉!

第四快   :认可    

交完学费以后,我拿到了自己的学生证。

她有一个蠢蠢又亲切的名字:悠游。

第四则快事:

使用悠游卡乘搭台北公交,免于翻找零钱散币,滴一声便可。畅行台北故宫,影院学生优惠,生活诸多福利,被台湾盖章认可,自觉忽获身份。不亦快哉!

500

第五快   :午后   

一个城市最真实的一面往往藏匿在居民活动的区域,那里有炊烟袅袅和饭菜热腾腾的香气,是台北骨壳下柔软的的灵肉。

第五则快事:

静谧午后,独自一人闲逛街居,途经国小,蓝绿操场,孩童嬉笑奔跑,银丝老奶奶安坐于街旁长椅,慈眉远眺,凝望。阳光洒落其肩,温暖沐浴及我身。不亦快哉!

500

第六快   : 琴    

学长姐有言:大学选室友比选课还重要,与室友处不好,大学苦四年。

我初次扭开宿舍门,不敢轻举妄动,眼睛扫射一番,只见满地床铺被套套装杂物之间,墙边靠着一个和我背上一样的梨形物体:一把吉他。忽地松了口气。

500

500

第六则快事:

初识室友,因吉他相知。二人一言不发,默契十足,立刻排兵布阵,抱琴弹奏,歌声瀰漫宿舍楼道。不亦快哉!

​第七快   : 兴致   

看完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好奇心驱使我步入了牯岭街。

辉煌已经过去,电影里整条马路摆满的二手书摊已被时光收拾得一干二净,仅剩的几家书店像沼泽地里慢慢浮起的泥泡泡,跟不上时代般迟缓的,一声不响的,在观众散场后,自弹自唱着。

500

500

500

500

500

第七则快事:

拜访牯岭街老旧书屋,如猫咪轻步踏入,店主恬梦周公而不知,独自游于古书典籍之间。

其醒后,吾与之交谈甚欢。其兴致大发,一跃而起,取蒋公年代原版国文教科书于深柜中,余有幸品识。不亦快哉!

—未完待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