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个小孩子报警报的比许多大人还好

上面的视频,是杭州一位7岁小孩的报警记录。

这位孩子正在玩IPAD呢,抬头一看,爸爸妈妈不见了。寻了一圈,还真不见了。于是他打了110。

这段记录被称为“教科书式报警”。

讲真,这个幼儿园大班或者一年级的孩子,在拨打110后的表达,比许多大人还要强。

几乎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500

第一,率先提示自己的身份“我是个小孩子”。这是一种提醒:首先我是个小孩,但不是来捣乱的,请不要挂机;另外因为我小,所以在表达上可能会有点不流畅,所以请保持耐心。这是后续沟通的前提。

如果上来就是“我要报警”,就凭这个奶声奶气的腔调,警察就会以为报假警。这个表达看似多余,但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这个孩子有极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语音语调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对话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可能在哭(或者刚刚哭过了)。但在十几秒后就恢复了平静,能够很清楚地问答警察的提问,而不是继续失控,或者重复表达。

这一点很多大人在报警时都做不到。我曾经见过一位中年妇女,报警时翻来覆去就在吼“你们快来啊”,还辅以捶胸顿足的各种动作,问题是这些动作电话那头也看不到啊。

第三,报警事由充分。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发现自己被遗弃了。我试图展开自救,联系父母,却发现父母的手机都在家里。我在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且无法自救的情况下,拨打了110。

500

注意,这才是110的必要性——有些大人,别说110,就是打12315,也常常会有如下的对话:

“请问你联系过对方的售后吗?”

“没有啊,我直接就打12315!”

第四,表达清晰不啰嗦。无论是报地址还是报名字,这个孩子基本上能以最短的语句直达问题重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姓名。我们都知道,人在紧急时刻的沟通是会慌乱的,尤其是名字里有相对生僻的字,误会可能更多。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现任阿基米德FM的SEO海滨,年轻时曾经代替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海波给寻呼台打电话。面对客服的询问,他脱口而出:“对,回海波电话。大海的海,哈尔波的波。”

这都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向往着一个叫哈尔波的地方。

再说我。我真名叫李晖。这是一个重名率特别高的名字。在和一位客服沟通时,对方说,光军辉?我说不不不,日军晖。

后来另一位客服来回访了。对方用不确信的语气问:“请问……是李……晕……先生吗?”

我折腾了半天才明白。原来之前的客服把左右结构写成了上下结构。晕也是日军嘛。我偏偏没有想到。

我们回到这个孩子的表达:名字里有个“忱”实际上是不太方便解释的。但孩子说,“沈阳的沈,去掉三点水,改成竖心旁。”——注意,这是一个幼儿园大班或者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回答,证明他经过良好的认字培训。而在报父母名字时,他的组词反应也极其迅速,证明这个孩子的语文基础相当扎实。

而许多大人在报警时,表达是冗长的。我曾经亲眼见到一位掉手机的年轻人,在报警时从自己上车开始讲起,絮絮叨叨一大堆,当中居然还在说“你先听我讲完”。兄弟啊,你是在报警,又不是在总结回忆录。

第五,是我重点想提的——礼貌。在表达完诉求,询问完出警时间,获得行动建议后,孩子两次说“谢谢”。

500

这个表达自然且真诚。而在成年人的层面,有相当一部分的报警、求助电话并没有“谢谢”这个词,甚至不乏“快点快点”“怎么回事”“你们管不管”这样的抱怨。

这表明孩子受过良好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训练,非常有家教。

以上所有对话,耗时2分钟。

我相信,如果把110一天的接警电话都拿出来听,这个7岁儿童的情绪控制力、表达力、礼貌程度可以排在前20%。

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的教科书提示,也是给大人的。

当然,最后还是得说说这对糊涂父母。

你们家孩子培养的的确不错,但这事儿随意了。尽管不带手机,不换鞋子,证明自己没走远,但家里人出门,总得打声招呼吧。

一直让儿子处于视线范围内也不现实,但如果留他一个人在家里,总要喊他一声,表明自己的去处,以及所要耗费的时间。比方说:“我去买牛奶了,大概十分钟后回来,你在家乖一点啊。”

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换位思考,你儿子这样一声不吭就出门,你也接受不了嘛,肯定以为他离家出走了。

你说你去车库了。但你那么偷偷摸摸,连个招呼都不打,你儿子肯定觉得——

你们俩私奔去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