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经济危机史: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
这一年多来,受经济波动影响,笔者潜心阅览了现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同时看了一下当时决策者的亲历记和回忆。笔者不太喜欢纯粹的金融学者写的经济论述,因为太学术化了,反而影响阅读效果。
在这里,笔者在阅览历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上为大家梳理一下金融危机的特性,他们分别是:
1929年、1937年美国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泡沫破灭;
1997年中国经济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大家可以通过冷酷的历史,来衡量自己目前的处境,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灾难的发生。
1、金融危机发生前,并不存在资本不愿投资实体经济的问题,只存在实体经济因饱和竞争和产能过剩而风险不断加大的问题:
无论是1928年的美国,1988年的日本,还是2008年的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其大多数实体产业实际上都面临极其严重的饱和竞争,利润微薄,投资很难获得回报,风险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越强迫加大在实体经济的投资,投资风险就会越大,清算就会越严重,与之相应的是,炒作资产价格反而成为风险不怎么大的投资渠道。
但决策者出于政治利益,不愿意实体经济的清算,反而有意放松信贷,刻意提振经济,从而放大了投资风险和资产价格,最终只是推迟了清算,但加大了最后清盘的代价。
2、金融危机往往是从监管最薄弱、风险最大的是金融机构开始的,然后向中心金融机构传播:
1929年大萧条前政府对金融机构没有太多的监管,在信贷收紧的情势下,急速溃烂,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日本泡沫的真正破裂是从1994年12月的东京协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开始的,这两家信用社资金巨大,监管薄弱,决策者热衷于高风险投资。崩溃随即从信用社传染给抵抗力较差的银行和投资机构,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阪和银行业先后破产。到1997年金融机构的倒闭达到了高峰,就连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难逃破产的噩运。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是从监管最松、管理最混乱的金融创新衍生品和次级贷款开始,随即向主流金融系统扩散。
3、与金融市场上信贷扩张的货币乘数效应一样,债务链破裂同样对金融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有着乘数效应的汲干效应(货币乘数即银行的放贷可以通过准备金率而呈现乘数级的放大效应)。
比如说1994年底的日本兵库银行3000亿日元的信贷链条面临崩溃,这可能引发至少十五家金融机构高达数万亿日元资金的崩解,整个金融市场都将遭受巨大撞击。这是当时日本央行总裁三重野康所极力避免的。
所以,金融链条崩溃后,其危害是最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放大效应,其对市场流通资金的抽干效应以指数级不断扩大,势不可挡。
4、金融危机来了,政府所能做的实际上非常有限,其效果,无非是转嫁(转嫁给政府财政、家庭或金融机构)、推迟金融危机。
1929年金融危机来临后,美国政府的凯恩斯式救济,实际上并没有挽救局势,仅仅增加了巨额的财政赤字,恶化了政府负债表,更在1937年酿成了新的金融危机(因为政府负债累累,无力继续扩张投资,经济放缓),直到二战爆发后,美国才真正挣脱了金融危机。
1994年日本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央行合力,巨额注资挽救破产金融机构,但却使日本政府负债表恶化,经济增长乏力,并延续至今。
1995年中国政府不惜代价以银行信贷注入无效投资,试图阻止国企破产,但最终恶化了金融机构和财政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在1997年进行国企的全面改革和银行业整顿,并在1998年建立了地方土地财政。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断以巨额资金挽救破产的金融机构,但却严重恶化了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后果延续至今,若非美国国债超出极限的融资能力,绝难承受其后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以巨额财政资金实行四万亿计划,不断扩张财政负债,造成了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的重负,并留下了新的潜在风险。
5、无论是央行救市,还是政府救市,都是不可持久的。
1933年美国政府财政扩张对崩溃经济的救助,1995年的中国银行对国企的持续救助,2008年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救助,都最终以政府和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的严重恶化而无以为继,不得不全面清算。
6、从历史经验来看,似乎只有市场扩大和产业升级才能真正解决金融危机。
1929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一直持续到1940年二次大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市场向美国打开,才最终挽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而二次大战前,面临金融危机的日本会想办法扩张领土,其目的就是为了日本产品寻找市场,
同样,1996年的中国产能过剩危机,同样得益于2001年的加入世贸,才得以真正解决。
相比之下,美国经历过那么多金融危机能够浴火重生,就在于他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最终消减了基于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所以,今天的中国要想真正摆脱危机,离不开产业的全面升级。这也是政府所一直努力的方向。
6、总结
以上只是个人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看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帮助,平安过好每一天。
(本文源于知识星球,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