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君”是怎么来的
“太君”一词曾经是历史上汉奸和沦陷区中国百姓对侵华日军官兵(以及在华日本人)的“敬称”,后来也被用作(在网络上)对日本人的调侃性称呼。
一般认为,“太君”一词来源于日语“队长”的中文音译。日语的“队长”发音为“太纵”,中文里便近似为了“太君”;再加上,“君”字在中文中本来就是对人的敬称,历史上又有“君王”“君主”之意,所以这个对日本人的“敬称”就这么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了。
从(旧)日本(军)人的角度讲,在战前的旧日本军队中,从“班”到“团”的编制分别被叫做“分队”(班)、“小队”(排)、“中队”(连)、“大队”(营)、“联队”(团,日语写作“连队”),其长官均是“队长”;而“队长”显然不是一般大头兵可以担任的。
以最低等级的“分队长”(班长)为例:旧日本陆军的士兵和士官分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伍长、军曹、曹长六个等级(1938年以后在上等兵和伍长之间又加设“兵长”军衔,等于士兵和士官有七个等级),一般非战时只有伍长及以上军衔的人才能担任“分队长”(战争中老兵大量损失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很多上等兵担任“分队长”的情况)。“小队长”(排长)及更高级别的“队长”就更不用说了,都得是少尉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担任(战时来不及补充军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军曹和曹长担任“小队长”的例子)。
所以,一个普通的侵华日军大头兵被叫做“太君”,在他听来,就是发音不准确地叫他“队长”,无疑是一种恭维(就如同旧中国老百姓管一般军人都叫做“老总”一样),当然乐于接受。久而久之,“太君”就成了在沦陷区对侵华日军无论官兵(进而又扩展到一般日本人)的一种“敬称”。中日两国文化相近,“君”字在日语中也有“君主”的意思,同时也是平辈之间、或者长辈(上级)对晚辈(下级)的一种敬称。了解这些的日本人(无论是否是军人),当然也都乐于接受自己被中国人叫做“太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