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寻找宁浩

作者:常芳菲(虎嗅)

 

500

“电影票房这东西,差不多就行,又不是开矿。” 在密集接受了媒体8小时访问之后,疲惫陷进宽大沙发里的宁浩被自己逗笑。

监制宁浩的第三部作品《我不是药神》上映9天,票房突破20亿,位列有史以来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在拥挤的暑期档成为爆款,他并不兴奋。于是才有开头这句话。

眼前的他仍然穿着黑T恤、短裤、花球鞋,像是刚从海边度假回来,看不出任何老板的样子。真金白银地投资新导演,他对回报率也没有要求,“万一亏就亏了吧”。倒是导演文牧野一直惴惴不安。

电影上映的第一天晚上,文牧野给宁浩发来微信:成本都收回来了,我放心了。对此,他的回复也只是,我更放心。然后就绝口不提票房。

事实上,从《疯狂的石头》问世以来,宁浩的商业片之路从无败绩。投资圈甚至以能拿到宁浩影片的份额作为“圈子扎得深”的证据。但是,在不断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宁浩快速厌倦了这套评价体系。

“我对票房压根就没有概念。昆汀票房多少我也不知道,电影好看就行了。”

宁浩大概还是羡慕二十五六岁的自己。他仍然认为处女作《香火》是最成功的作品;依然渴望证明中型成本电影自有其道路,但也不得不被资本裹挟和重新定位。在拍摄完大制作、保底金额高达28亿的《疯狂的外星人》之后,他甚至有了一种再也不拍特效电影的觉悟。

宁浩艰难保持着平衡——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在大众与自我表达之间,在大导演与小人物之间。

 

“我不是非得当导演”

 

40岁,不惑的年纪,宁浩却被疑惑包裹。

大部分成功导演都乐于向他人讲述自己和电影之间宿命般的联系,宁浩完全相反。

“拍电影就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我不是非得当导演。”

在过去的四年里,宁浩都没有新作问世。全身心地磨本子、拍电影、做特效。可他并不享受,甚至有点后悔。“我以后不会拍大体量的科幻片了,最多最多拍中等投资的电影。”宁浩说。

《疯狂的外星人》后期制作的时间超过一年,为了赶上档期,每天都要严格按照排期表执行。虽然宁浩也认为导演要兼顾艺术家和产品经理两种角色,可真让他去管理一个“施工队”,他发现自己并不开心。

“张艺谋跟我说,工业化把电影本身的温度降下来了,这是反创作的。”宁浩拿雕塑来做比喻,“一个一米的雕塑,艺术性是最关键的。一个十米高的雕塑,就是一个工程学的问题,你得想什么材料才能立在那儿,这和创作没什么关系。”

针对《疯狂外星人》,一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去拍从没拍过、失败率极高的科幻题材?

宁浩有自己的标准答案:证明一下我们也能拍这个类型,就是文化自信。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转折、一次冒险,也是一场大考。而28亿保底金额是资本市场压下的筹码。这个数字绝不算低,即便是在春节档,今年也仅有两部电影票房超过30亿。

对于这样的追捧,宁浩意兴阑珊:“说白了我就不high这个。我从来不和资本家吃饭,有时候我觉得谁人好,那就接下来都是他投得了。”

不在乎资本,宁浩还可以把商业投资的事情全交给坏猴子影业的CEO王易冰。但从一个草根导演,变成公司老板——一个真正发号施令的角色,此间的转变只能由宁浩自己面对。

第一个不适应是,他发现自己随便开一个玩笑,都会被下属严格执行。“比如我走进会议室说,这沙发什么破色啊,要换了红的肯定好看。第二天我一进门,唰!就一水儿红沙发了。”宁浩拧紧眉头,“那我还不能开个玩笑?”

后来,宁浩发现员工总想伺候自己。这点更让他生气。

几天前,路演完毕回到酒店已经凌晨1点,宁浩想把套房调换成普通房间,由于时间太晚,服务员迟迟没换好。员工就焦虑地在他身边走来走去,还一把推开服务员,不让她靠近宁浩。宁浩见状,火气一下冒出来:“我又不是残疾人,你非得陪着我干什么?”

他确信,面对他的诚惶诚恐和对普通人的轻慢,都来自于年轻人对权力结构的认同和尊重,“有挺脏的东西在里头”。

除了不适应,他还有点愤怒。他以为自己就是个小人物,怎么大家非把他推到大导演、大老板的位置上。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