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已有2.5亿创作者,他们做对了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是承接前两天快手的那条微博的。

2.5亿创作者究竟代表了什么,我展开来说一下

大概在前两天,有个业内非常知名的特稿记者说了这么一段话,引发很多人争议。他采访了武汉方舱医院半天,全是平平淡淡的正能量故事,痛感无内容可写。

但实际上,就我这两天所见,方舱医院中的故事非常的多。比如我发现,方舱医院中所有医生,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岗位写在了防护服的前面和后背。

500

为什么?因为他们一整天全穿着防护服和防护镜,病人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脸,也辨认不出他们。大家互相之间也无法辨认,怎么办呢,只能把名字职务全写在防护服上。想象一下,一个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你一命,你却连他的脸都没有见过。

500

这两年,国内有很多特稿作者,老喜欢以小见大,从行为写到精神,硬是希望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凹出时代的回响。觉得没有曲折的悲欢离合,文章都无法写了。但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艺术加工,不需要你画蛇添足的做什么描述,真实的事实本身,就比所谓的特稿故事更有说服力。就像前段时间李医生的报道中,最打动我的也并不是那些充满了赞扬的文章,而是有人去统计了他的微博,发现他其实和我们一样,爱吃爱笑爱追剧,他是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不为英雄事迹而赞叹,但在这样一个鲜活平凡的普通人面前,我更能理解他作为的意义。真实本身,就是最优质的内容。

那么,我是从哪里知道方舱医院这个事呢?我是在快手上看见的,一线有人拍下了这个视频发到了快手上。实际上,当年用快手去看武汉时,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比如武汉火车站,这个地方的短视频基本是各种没有主题没有主旨连声音都嘈杂一片的无意识短片。我猜很多人应该都是要离开武汉了,赶紧拿出手机拍一段作为纪念。

500

单个画面是枯燥的站台记录,但无数个故事组在一起,却仿佛让你真的走到了武汉火车站的大厅。你会看到看着南来北往的人们,或离开家乡,或离开学校,或结束一段恋情,或开启一段人生。未来就像一片迷雾,他们在出发前记录下了自己在此时此刻的时光。相比网上各种犀利的鸡汤和精美的朋友圈,快手里的武汉火车站,更为真实。类似的是这次疫情,相对来说,微博和知乎等平台会上有大量的报道,比如财新等特稿内容。你会看见各种记者和大V们搜空心思的去寻找动人的故事,也会看见各种犀利的观点交锋。但快手上的内容则接地气的多,你会看见制衣大妈坐上大巴车赶赴武汉的工厂,没有哭,没有笑,没有壮怀激烈的出征,就是大家平平常常的坐上大巴,招招手就出发了。

500

你也会看见各地的果农把水果送给前线,他们不会搞什么加班加点连夜收割,也没有什么动人的祝福,就默默的摘下水果送赴前线。

500

实际上当你看多了就会发现,在快手视角下的疫情,和微博知乎等平台上的疫情,画风区别是挺大的。微博等平台,会有高度聚焦的观点涌现,在短时间内聚焦大量关注度,所以这次疫情中,对于救援组织,疫情传递起了很大作用。而快手普遍是日常化生活化的记录信息,记录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这一点在微博上,其实是有点被忽视掉的。这个画风的差异,背后体现的是大量的用户在日常创作。

500

前两天快手的内容报告,最关键的信息,我认为是第二行的这个,2.5亿创作者。 这个创作者数量,非常的高,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平台会有极高的真实浓度。

什么是真实浓度?真实浓度,就是这个平台的内容,和真实世界的相似度。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真实浓度是靠记者们大量的调查保证的。 有节目做正面的报道,也有调查记者们通过匿名采访,卧底追踪等形式,将大众不为人知的一面揭露出来报道出来。很多特稿作者采访这个调查那个,本质还是为了提升报道的真实浓度。很多人说哪个台有料哪个台就好看,料是什么?是大新闻?你造谣的大新闻有人会看吗?爆料的本质就是真实世界不为人知的碎片。你有越多的碎片,大家越能在你这里感受到真实浓度。新媒体时代,变的是什么?是发文速度,是新闻载体?NO,最本质的区别,是创作者身份。 知乎,头条,这些新时代内容社区,是大V写东西大众看。 记者的身份让位给了大V们。实际上,不论新闻素养,还是写作水平,大V们都无法和传统时代记者相提并论,但前者还是慢慢取代了后者,就是因为数量多了,视角也多了,一万个大V一万种说法,许多都是当事人现身说法,真实度反而比你单个记者辛辛苦苦调查来的高了。为什么当年网易新闻大家爱看评论?就是因为评论是多方位的视角,视角越多,越接近真实世界。微博为什么能在新媒体时代笑到最后?因为自转型之后,用户下沉,创作者也进一步下沉,变成了全民创作全民看。所有人都在发微博所有人都在吃瓜。,真实浓度是最高的。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资讯产品,只是之前大家没有感觉出来。 这次疫情一出来,微博这个特点特别明显,几乎是大家交流,讨论,发帖求援,组织援助的核心平台。所有平台的内容,全是跟着微博在走。 1000用户围观1个创作者,和1000用户里有1000个创作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形态。创作者数量越多,平台的内容越接近真实世界形态,平台的真实浓度就越高。真实浓度才是内容平台的生死线。

理解了这个理论,你很容易就能解开知乎的困境。知乎为什么失败了,很多人吐槽知乎输在逼格高不接地气,其实不是的,知乎的赞同排名机制,天生就导致了逼格高的作者,会拿更多的赞排名靠前,迅速做大。于是长期下来,必然是高逼格内容占主导。真实浓度必然会很低。

快手这两年逆势增长,很多人找了各种理由,但我觉得,快手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一直以来都拥有非常高的真实浓度,他们对于创作者,不论是普通用户还是头部用户,都是一视同仁的。在这次疫情中表现非常明显,别家需要专门派遣记者去前线,而快手自己就有一线的医生护士、卡车司机、工厂员工、志愿者、武汉市民用户,用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一线抗击疫情的视频内容,连采访都省去了。别的平台我认为不是没有这类内容,但因为都是普通用户,内容被冲淡了。

很多人说短视频时代,谁先摸5亿日活的天花板谁赢 ,我觉得,这是流量时代的思维

在内容时代,应该是谁先凑齐3亿创作者,谁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