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战术细节
上党大体上可以分为西面沁水流域的山地,北面漳水流域的长治盆地,南面丹水流域的晋城盆地三大部分。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的分界线是东西绵延百里的条形山地。长平之战后这条山脉被称为“秦岭”(不是关中南缘的秦岭)。在这一分界山上从西到东筑有长平关,故关。两大关口是翻越"秦岭"联系两大盆地的交通要道。沁水流域和丹水流域的分水岭是空仓山,二者的交通要道是高平关。长平之战主要发生在丹水流域的晋城盆地,具体来说,主要发生在晋城盆地北部,"秦岭"南部。
在廉颇接收韩国上党17城时,从河东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沁水山地,从野王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晋城盆地南部重镇高都(今泽州县附近)。整个长平之战,秦军都是以高都作为大本营的。廉颇没有去增援正在作垂死挣扎的韩军。而是在空仓山高平关对应一侧,晋城盆地南北分界的界碑岭上修筑工事,诸如广狼城之类的。在秦军解决了韩军的抵抗之后,马上攻击赵军。赵军仓促间修筑的营垒很快被秦军攻占了。秦军越过了空仓山和界碑岭抵近丹水游河谷。廉颇其实对此并不在意,在空仓山和界碑岭的抵抗其实不过是在争取时间。廉颇真正下注是丹水上游和“秦岭”。廉颇的战略意图是吃下长治盆地,以“秦岭”为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国界。防守丹水上游的晋城盆地北部不过是为了加大“秦岭”防线的防御纵深。廉颇在丹水上游修筑了30里的工事“赵垒”,又在秦岭上修筑了百里石长城。
在晋城盆地北部,“秦岭”以南是三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从西到东分别是韩王山,米山和圣佛山。三山和西部的空仓山,以及东部的太行山围出丹水上游河谷(对应长平邑,北部就是长平关),小东仓河谷(南部玄氏邑,今高平。北部就是故关),大东仓河谷,和蒲水河谷。赵军在东北,秦军在西南沿丹水对阵。在赵括接手战局前,秦军已经攻占大东仓,蒲水河谷。从丹水上游河谷,大东仓河谷对前出的赵军形成了V型包围。白起想要全歼赵军就必须占领“秦岭”。赵军主力部署在小东仓河谷,辎重放在长治盆地。故关和长平关都在赵军控制之中,赵军随时可以退回北部长治盆地,依托“秦岭”在做抵抗。在赵国做出主力决战的决策之后,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赵军继续前出。拉开赵军与“秦岭”的空当,攻占"秦岭",彻底围死赵军。
长平之战的最后决战。白起首先将秦军主力集结于高都。与此同时命令沁水流域的秦军北上攻击,丹水河谷的秦军猛攻长平邑。做出一副秦军主力从长平关北攻长治盆地的假象。白起在空仓山上假做囤积了秦军全部辎重,空仓山也由此得名。进一步迷惑赵括,同时加大丹水河谷对赵括的诱惑力。白起种种假动作终于骗过了赵括,以为秦军主力在丹水河谷。赵括率领赵军前出丹水河谷,为了呼应赵军在丹水河谷的行动,赵军辎重也前出到小东仓河谷。在见到赵军后,围攻长平邑的秦军退回到以前修筑在丹水西侧的工事中。这条工事也被称为“秦壁”。在赵括不要命般攻击“秦壁”的同时,白起率领秦军突袭玄氏邑,攻占小东仓河谷,轻而易举的拿下赵军辎重。同时命令秦军2.5万人的轻兵沿蒲水,沁水东西对进拿下没几个人防守的“秦岭”。之后白起率领秦军主力沿“秦壁”,韩王山和“秦岭”把赵军围死在丹水上游河谷(中心就是长平邑)。
最后赵括到底冤不冤?一点不冤!的确,战略决战时赵廷做出的决策。但是整个决战阶段,赵括像傻子一样被白起愚弄。连秦军主力在哪都没搞清楚。战术指挥的失误可不是别人的错。赵括想要决战,完全可以退回"秦岭"以北的长治盆地。那里地形开阔,就算失败也绝不会被全歼。非要在山谷纵横的北晋城盆地决战。战术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攻击秦军的坚固工事。
在廉颇接收韩国上党17城时,从河东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沁水山地,从野王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晋城盆地南部重镇高都(今泽州县附近)。整个长平之战,秦军都是以高都作为大本营的。廉颇没有去增援正在作垂死挣扎的韩军。而是在空仓山高平关对应一侧,晋城盆地南北分界的界碑岭上修筑工事,诸如广狼城之类的。在秦军解决了韩军的抵抗之后,马上攻击赵军。赵军仓促间修筑的营垒很快被秦军攻占了。秦军越过了空仓山和界碑岭抵近丹水游河谷。廉颇其实对此并不在意,在空仓山和界碑岭的抵抗其实不过是在争取时间。廉颇真正下注是丹水上游和“秦岭”。廉颇的战略意图是吃下长治盆地,以“秦岭”为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国界。防守丹水上游的晋城盆地北部不过是为了加大“秦岭”防线的防御纵深。廉颇在丹水上游修筑了30里的工事“赵垒”,又在秦岭上修筑了百里石长城。
在晋城盆地北部,“秦岭”以南是三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从西到东分别是韩王山,米山和圣佛山。三山和西部的空仓山,以及东部的太行山围出丹水上游河谷(对应长平邑,北部就是长平关),小东仓河谷(南部玄氏邑,今高平。北部就是故关),大东仓河谷,和蒲水河谷。赵军在东北,秦军在西南沿丹水对阵。在赵括接手战局前,秦军已经攻占大东仓,蒲水河谷。从丹水上游河谷,大东仓河谷对前出的赵军形成了V型包围。白起想要全歼赵军就必须占领“秦岭”。赵军主力部署在小东仓河谷,辎重放在长治盆地。故关和长平关都在赵军控制之中,赵军随时可以退回北部长治盆地,依托“秦岭”在做抵抗。在赵国做出主力决战的决策之后,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赵军继续前出。拉开赵军与“秦岭”的空当,攻占"秦岭",彻底围死赵军。
长平之战的最后决战。白起首先将秦军主力集结于高都。与此同时命令沁水流域的秦军北上攻击,丹水河谷的秦军猛攻长平邑。做出一副秦军主力从长平关北攻长治盆地的假象。白起在空仓山上假做囤积了秦军全部辎重,空仓山也由此得名。进一步迷惑赵括,同时加大丹水河谷对赵括的诱惑力。白起种种假动作终于骗过了赵括,以为秦军主力在丹水河谷。赵括率领赵军前出丹水河谷,为了呼应赵军在丹水河谷的行动,赵军辎重也前出到小东仓河谷。在见到赵军后,围攻长平邑的秦军退回到以前修筑在丹水西侧的工事中。这条工事也被称为“秦壁”。在赵括不要命般攻击“秦壁”的同时,白起率领秦军突袭玄氏邑,攻占小东仓河谷,轻而易举的拿下赵军辎重。同时命令秦军2.5万人的轻兵沿蒲水,沁水东西对进拿下没几个人防守的“秦岭”。之后白起率领秦军主力沿“秦壁”,韩王山和“秦岭”把赵军围死在丹水上游河谷(中心就是长平邑)。
最后赵括到底冤不冤?一点不冤!的确,战略决战时赵廷做出的决策。但是整个决战阶段,赵括像傻子一样被白起愚弄。连秦军主力在哪都没搞清楚。战术指挥的失误可不是别人的错。赵括想要决战,完全可以退回"秦岭"以北的长治盆地。那里地形开阔,就算失败也绝不会被全歼。非要在山谷纵横的北晋城盆地决战。战术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攻击秦军的坚固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