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志愿者团队:我们要当谣言粉碎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02-18 10:26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火火(网名)非常喜欢鲁迅《热风》中的这段话,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她便将这句话实践了一把——加入A2N小组,投身网络辟谣事业。

A2N是“Anti-2019-nCov志愿小组”的缩写。“我们是一个类似于豆瓣小组或者字幕组那样的存在,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科普和辟谣为主要工作内容。”A2N的发起人之一杨慧杰说。

1994年出生的杨慧杰是武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1993年出生的火火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除了他们两个,据介绍,A2N志愿小组约数百名成员中,还有律师、一线医护人员、程序员、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媒体人,等等。

从1月22日起,身处于世界各地的小组成员,采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接力科普、辟谣,“希望通过真实、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让人们认识到各地疫情的真实情况,从而更好地抵御病毒,减少传染”。

据A2N小组成员统计,截至2月15日,A2N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石墨文档平台发出的科普、辟谣等信息阅读量累计约240万。

“谣言满天飞,我们要为大家做点事”

没有人是这场疫情的旁观者,身处武汉的杨慧杰更不可能。“1月21日我去出差,当时我觉得新冠病毒这个事挺严重的,但车站里还没什么人戴口罩,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杨慧杰说,紧接着他听到各种传言,“我朋友乐子(网名)是个特别较真儿的人,她当时就跟我说要辟谣”。

作为深度互联网用户,收集权威信息源对于杨慧杰他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当时我用手机编辑了一个小时,就形成了一份石墨文档,然后把它发在了朋友圈。”杨慧杰说,这是一份可以接力编辑的开放文档,并且鼓励周围的朋友继续补充信息,“接力”编辑新冠病毒相关的可靠信息和辟谣,“没想到两天时间,阅读量就达到了100多万”。以这份文档为雏形,A2N志愿小组在1月22日成立。

除了“忍不下去”谣言,身在武汉的杨慧杰还感到非常“悲愤”。“如果能够采信那些有用的信息,如果能够早些预警,如果……”化悲愤为动力,A2N在短短几天里就成立了5个群。

1月25日,42(网名)和女友看到了他们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决定入群。42身在北京,本科毕业于国内某知名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现在某科研院所深造,他发现谣言中有一类是对外语信息捕风捉影造成的,就请缨加入“翻译组”。

“那个时候已经谣言满天飞,我们想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家做点事。”42说:“国家培养我们这么多年,虽然现在没有继续进行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但我们长期接触外国文献,可以打破语言壁垒,把外文资料准确地翻译过来,让那些断章取义的谣言不攻自破。”

在深圳的火火也是在朋友圈看到了A2N的招募信息。“那几天大家都在不停转发各种信息,很多截图一看就很假。”火火对这种情况非常“厌恶”,便加入了辟谣的工作。

志愿者们的热情似乎有些超出了杨慧杰的预期,“人数迅速增长之后有些混乱,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多少事”。火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对接需求对于她这个雷厉风行的产品经理来说并不陌生,她进群当晚就组织梳理了一套工作流程,把工作拆解开来,形成线索收集、筛选、事实核查、发布等环节,每个人主要负责做一个环节,大家接力工作。第二天,火火将这套流程发到自己所在群里,“混乱”场面随即结束。

此后,这套框架迅速被其他群借鉴,A2N志愿者们也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具体分出科普、辟谣、翻译、文档整理等职能。42所在的翻译组,也形成了选题、分工协作、初次校对、排版、二次校对等工作流程。

“志愿者的素质都非常高!”杨慧杰惊喜地发现,大家对于标准化流程和接口式工作模式得心应手。他们彼此之间虽然只是“网友”,未曾了解和磨合,但在这种协作、接力的工作模式下,团队运转越来越顺畅。

“我们是谣言粉碎机,不是谣言中转站”

火火是个做事条理清晰的人,她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什么”,以及“为什么是我”。这次参加网络抗疫小组,她也问了自己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辟谣?

“现在大家可能不太愿意去做那些琐碎的事情。但我理解,说青年人应该‘摆脱冷气’,就是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能帮一点忙就帮一点忙,大家聚少成多。如果在大灾难面前,大家想的都是自己做一点事并不能影响大局,索性别做了,就是在‘冷气’里思考问题,那么就没有任何人会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了。”火火说。

为什么是我来做这件事?

短短几天时间,随着志愿小组工作的开展,他们发现主流媒体对科普和辟谣工作几乎已经全面覆盖。火火便对自己和小伙伴说:“我们的价值,就是尽可能地广泛传播可靠信息,去影响自己朋友圈的人。”

捋顺了这两个问题,就有了持续的动力。他们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带入科普和辟谣当中来,每天发布“合集”,将大家最关注的信息收集起来,用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

比如,1月26日,他们在新开通的微信公众号“A2N疫情志愿组”上发布了第一篇科普文章,介绍新冠肺炎的危害和预防方法;2月5日的合集中,A2N收集武汉市商务局官网信息,对“3天后武汉超市、商店关门”的谣言进行辟谣;2月12日,A2N微博收集丁香园、上海发布等信息,辟谣“屏气十秒可以自检肺部状态”和“上海新增病例减少是因为改变统计口径”等内容。

与此同时,42和翻译小组的志愿者们翻译外国相关报道、文献等,整理出各国口罩标准和采购指南、哈佛大学病毒学科普等内容。最近,他们在翻译一系列名为“他山石”的内容,目的是以别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前车之鉴,为中国此次抗击疫情提供参考。42介绍,翻译小组现在有100多位志愿者,涉及语言包括日语、韩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等,“因为有些人身在国外,所以我们这边白天完成工作,晚上国外的成员接着做,24小时都有人在翻译”。

这个过程也在帮助志愿者自己建立批判思维。随着志愿者们纷纷复工,杨慧杰和乐子也在思考A2N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杨慧杰说:“重要的并不是A2N以后要成为什么,而是我们会留下什么。”

最近,A2N成员小明执笔,总结了一些辨别信息的步骤:包括提炼事实;寻找并识别信息源,交叉验证;对比各信息源信息和提炼内容,逐一核查是否符合事实,等等。

发起人乐子常对小组里的志愿者说:“我们是谣言粉碎机,不是谣言中转站。”任何进入他们视野的信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查证”,而不是立刻转发。杨慧杰准备写一份志愿者协作手册,希望把此次志愿小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留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杨慧杰最初发起A2N志愿小组时,在文档最后写道:“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热风》里的这句话正是火火开头所说的段落下文。他说:“我觉得这是大家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应该秉持的理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

打住!那些比病毒还可怕的“科学”流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02-18 07:32

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18日 06 版)

500漫画:赖晓聪

“盐水漱口能预防感染?”“吸烟能抗病毒?”“喝高度白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闯入人们的视线,诸如放烟花、等雪来、多戴几层口罩等所谓预防的“秘方”也层出不穷,这其中一些“舌尖上的流言”更是让业内人士哭笑不得。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窦攀说,“像吸烟、喝酒能抗病毒之类的流言,如果被没有辨别能力的人相信了,那会比病毒还可怕。”就近日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记者采访中国科协及相关学会的专家进行梳理解读。

流言:

吸烟喝酒可以抗病毒?

辟谣:窦攀说,“吸烟可以提高抵抗力”这种说法,不仅错误而且荒唐。具体来看,烟雾中的尼古丁,会造成人体全身血管痉挛,可能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也会致使全身氧供下降,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吸烟不仅不会提高免疫力,反而会伤害身体的免疫力。

至于“喝酒抗毒”一说,窦攀认为也属无稽之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曾公开表示,75%的酒精可以杀灭病毒,这里所说的杀毒,是指医用酒精在体外使用——冲洗、擦拭来直接抑制病毒繁殖,但并不是在家里针对人全身喷洒消毒,更不代表喝酒或者喝到体内可以抗病毒。窦攀说,对普通家庭而言,用医用酒精擦拭手机等物品和对双手消毒即可。

流言:

服用维生素C可预防病毒?

辟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服用维生素C既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也对病毒没有抵抗作用。

很多人认为,服用维生素C可以抵御流感、提高身体免疫力,因而把维生素C当作万能药来吃。在窦攀看来,除非一些人有明确的维生素C缺乏,否则长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容易造成维生素C过量和尿酸代谢异常。

实际上,在治疗疾病时,摄入维生素C通常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在专家看来,只要保持饮食均衡,不挑食,一般不用担心会缺乏维生素,更别指望维生素能预防病毒。

流言:

嚼大蒜瓣或喝大蒜水可以抗病毒?

辟谣:人们常说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菌等作用,理由是大蒜中含有一个可挥发的活性成分,叫大蒜油。不过,最新的文献研究发现,大蒜油的药理作用基本停留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目前还缺乏体内实验及临床试验的证据。

窦攀说,大蒜素在动物实验当中的确有抑制病毒繁殖作用,但要让人类达到动物身上的大蒜素浓度,需要一天中食用非常多的大蒜,很难实现目标,而且对胃肠道功能减弱的老年人,容易引起腹部不适。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大蒜当作一种食物来调味即可。

流言:

疫情暴发期间冰箱囤菜不会坏?

辟谣: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晓军告诉记者,特殊时期食品安全不能放松,采购各种食物、食材时,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接近保质期的食物要谨慎采购,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一定不要再食用。

在他看来,对于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绿叶蔬菜、水果等,不宜大量采购,以2到3天用量为宜,要注意低温或冰箱保存;水分含量高的食材,要做好冷藏或冷冻保存。他还专门提醒,疫情非常时期,平衡膳食保健康,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每天应进食谷薯类、蔬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流言:

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病毒?

辟谣:板蓝根不是神药,熏醋也不可取。中国康复医学会的专家认为,板蓝根适用于风热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热性疾病的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并没有效果。

至于熏醋,醋里的醋酸是消毒剂乙酸的一种,但食用醋所含的醋酸浓度很低,熏醋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熏醋时,醋酸挥发到空气中,还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反而会引起不适。

流言:

暴雪会冻死病毒?

辟谣:2月13日以来,随着强寒潮不断推进,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今冬以来最大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全国各地的气温纷纷迎来“跳水”。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暴雪会冻死病毒”的说法。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官微发文回应这一说法:“太天真!病毒就喜欢寒冷干燥的空气。”

事实上,降雪对病毒传播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降雪可以清洁空气,因为雪花可以有效沉降空气中飘浮的细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往往会窝藏病毒或是细菌。所以,降雪过后,空气质量通常都很好,人们可以放心大口呼吸。

另一面是,暴雪降温,反而有利于病毒入侵人体。专家认为,受寒后,人体呼吸系统黏膜更容易受损,病毒存活时间更长、繁殖更快,进入鼻腔的病毒会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细胞。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病毒,将在寒冷时趁虚而入,可能带给人们一场感冒。

流言:

用过的口罩用吹风机吹或酒精消毒可继续使用?

辟谣: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主任药师刘皈阳通过中国科协平台就此问题进行辟谣:一般而言,口罩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在口罩供应不足等特殊情况下,N95口罩可在严格规范下“延长使用期限”及“有限重复使用”。

这里的“延长使用期限”,是指一次佩戴不摘取,去接触不同的病人。“有限重复使用”则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如厂家未说明,一般不可超过5次。

还有人说,口罩要多戴几层才管用。在专家看来,这种做法不可取。戴多层口罩,可能会使人更用力地吸气,加上口罩间的密合性不好,气体会从侧面进入,戴口罩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至于用吹风机吹口罩,或者给口罩喷洒酒精,这些举动都可能造成口罩的变形和过滤纤维的损坏,也就会破坏它的保护作用。刘皈阳说,如果口罩变潮或被分泌物污染,必须马上换掉。

流言:

空调高温或热水澡能对抗病毒?

辟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冠病毒进入人体是通过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这就决定了,不管是体外的空调高温,还是体外的热水澡,都不能消灭人体内感染细胞中的病毒。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告诉记者,新型冠状病毒需要长达30分钟的56摄氏度高温才可杀灭,而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洗热水澡也无法提升体内温度,因而无法预防病毒。

更为重要的是,人在56摄氏度的水里洗半个小时,可能会染上热射病,甚至有生命危险。林炳亮说,在非常时期,建议每天洗一次热水澡,但水温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为宜,洗澡后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还有消息称,开暖气或空调能预防新冠病毒。在专家看来,这也和“淋热水澡”一样进入了认知误区。想要灭活病毒,需要达到56摄氏度并持续30分钟才可以,但空调开到56摄氏度时,人便难以承受,加重肺部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020年02月18日 06 版

————————————————————————

一夜之间,济宁众多微信群解散?官方已辟谣!

来源:大众日报

2020-02-18 13:24

2月18日,济宁市委网信办、济宁市公安局联合发布《“济宁解散所有微信群”系谣言》的声明。声明中提到:

近日,有网民反映,称“济宁解散所有微信群”。经济宁市委网信办、济宁市公安局核实查证,此网络传言系谣言。在此,提醒广大网友不信谣、不传谣。

500

记者了解发现,从2月17日开始,济宁有大量微信群被群主解散,不少单位工作群也由群主解散。

综合 济宁市全媒体辟谣平台等

————————————————————————————

网传“上海有医院把全白肺病人放回家”不实,发布者被调查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2-18 09:51

500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浦东 2月18日消息,17日,一则“上海据说有医院把全白肺的病人放回家了,连疑似都没有报”的微博帖文引发网友关注。经向上海市卫健委了解,上述信息不实。警方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找到发布人陈某(女,37岁)。据调查:陈某承认自己将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添油加醋后,在微博上发布。目前,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原题为《网传“上海有医院把全白肺病人放回家”内容不实》)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