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跑流量的正能量能多花点力气,就更好了

1

公众号领域的大多数,都是流量号,也就是大家说的营销号。

有些擅长做广告贴,比如哪儿去吃,哪儿去玩,哪儿去看展;有些擅长发感叹号,比如震惊了!没想到!原来是这样!

一群在写作领域并不出众的年轻人,经过一些运营和技巧培训,也能靠内容实现就业,积累粉丝,获得财富。

市场有需求,公众有需要,坦率说,它们的成功,多少也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时代。有些营销号我也关注,抢个优惠券什么的。挺好。

但现在呢,没法去哪儿吃了,没法去哪儿玩了,连娱乐八卦都少了,所有的热点指向都非常集中——它的流量极其巨大,但阐述的门槛也很高。

你看,我小心翼翼碰的,主要是传播和教育领域——那符合我的专业和从业经历,什么医学啊外交啊我都不碰,因为我是外行,靠着一点皮毛就坐而论道,属于无知者无畏。

但无畏的人还是挺多的,10W+也挺多。有些人一夜之间就成了医学家、中药祖师、外交家、战略经济学家……

比如有一位自称“战略经济学家,CCTV专家顾问、畅销书作者”的,前几天结合医学、情报学、对外经济学整了一篇这个:

500

举报也没回应。还能说啥呢。只能道一句佩服。

2

相对来讲,那些“知轻重”的流量号在此刻更可爱些——毕竟这时候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哪怕没广告,也得写点儿什么维系一下和粉丝的关系——但能力边界放在那里,大家就得在能力边界里做事情。

转载一下科普条漫,集纳一下官方的前线视频,向优秀原创要要白名单,都是常见的做法。

但问题也来了:

老没原创,能力边界又达不到,时间稍微一长,就词穷了。词一穷,就露馅了。一露馅,大家就跑到第一手作者那里了,流量就没了。

词穷怎么办?有一批人“穷则思变”,没原创力也要搞原创,不会写也得装作会写。怎么装?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

洗。

一派人马搞的是老一套的“换同意词、换前后文顺序”。比如最近格十三、桑桑姐、摇铃铛都“惨遭不幸”。其中后面两位遭遇的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团队,三表曾说过这个团队“不可战胜”,搞得我也不敢截图和点名。

另一派人马搞的是“正能量互洗”——特别好玩。我第一次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觉得哎呀,遣词造句有那么点意思,虽然咋咋呼呼,但也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情绪。

但当我再看到、又看到、又又看到的时候,就突然觉得很好玩。

我举个例子:

500

我再读的时候,感动的情绪就严重不足了,反而觉得自己债务缠身。

但流量号还在使劲儿跟。每个地方号都在想尽办法证明大家欠所属地一个热搜。欠就欠吧,关键从排版到内容,除了换个地名换几张图片,还都差不多。

你好歹有点地方特色呢?

把时间往前拨拨,还有:

500

我一开始觉得有点区域荣誉感,认同感,也不错。我身边有不少人就在转《此生无悔入上海!》,这时候大家团结一致,响应倡导,肯定是好事。

但真打开一篇篇读,事情又古怪起来。比如:

500


500

除了改个地名,换点儿图片,这个模板也太一致了。搞得大家像在做老师布置的填空型作文题一样。

大家各自提提士气,满足一下读者需求,我觉得没问题。但要说篇篇打原创,我着实是有点不服气的。

换个地名就叫原创,这种导向终归不太好。

看一篇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无悔”,“心潮略澎湃”;但看到第十篇——

23333,66666啊。

3

听说曾有个要求是“公众号不许碰这个关注点”——这挺无稽的,属于管理上的懒政。

哪怕是出于保护小微企业的需要,也得允许大家去碰。这段时间的日子已经很难了,甲方爸爸都没钱了,你再让大家绕开读者的关切,未来的日子更不好过。

无非是怎么碰、碰什么。科学的普及、合理的建议、正能量的传播、积极情绪的引导,应该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事情。

但对所有的创作者来讲,这些“被接纳的事情”应该也有底线——那就是我们的能力边界

我们码字的人,总得想想“我的能力如何匹配这个话题”,而不是一天到晚想着“这个话题有量”——哪怕它再安全、再正能量,也尽量不要失去对文字的敬畏。

前段时间有朋友让我拟个倡议,我着实没想好,最后他自行弄了个“一起不信谣、不传谣、传播正能量”之类的,道理都对,大家也早就知道。

现在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不是针对那些“捣蛋”的——那太明显了。我针对的是那些“做好事”的。也许大家以前并不在意,但我觉得应该提醒一下——

如果对这个领域的知识一知半解,就忍一忍,先学习,少下定论;如果文字创作能力不高,就老老实实地提升、承认;流量确实很诱人,正能量也确实被需要,“蹭热点”也会有积极意义,但请记得:

不要乱打原创标。

不要懒得花力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