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 · 荐 | 耽美剧当道,全世界的腐女联合起来了吗?

作者 | Flanker、满月、木羊、XIN、橙汁儿、霂霖

编辑 | 海岛

500

情人节暗黑系列(一)|  耽美剧当道,全世界的腐女联合起来了吗?

《Skam》作为一部挪威拍摄的小成本电视剧,在欧美乃至全世界都有极高的口碑,尤其是第三季,讲述关于同性与青春的故事,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evak”狂热。今天娱志成员在这里聊一聊关于《Skam》第三季的故事,关于同性,关于爱和青春。

Part 1 : 《Skam》算是耽美教育剧吗?

霂霖:首先我们可以给这部剧下个定义,教育剧,爱情剧,还有,耽美剧?《Skam》算是耽美剧吗?

Flanker:这部剧的主题并非我刻板印象中的耽美,那种只是描写美男之恋,在《Skam》里,除了小天使和E神作为主角的那一季之外,同性恋只是以一种社会存在的身份符号出现的,它只是一个被讨论的话题,所以我理解中的《Skam》和传统意义上的耽美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满月:我更倾向于说它是一部青春教育片,编剧加入了更多关于友情以及家庭的片段,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让我们也感受到男孩们的真实,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整体,我们也学会了爱,成长与包容。

霂霖:我觉得是耽美,但更好的称呼是同性。这里需要从题材上认识耽美这个概念,如果只是像一般的腐女那样默认耽美指的是非现实的同性恋爱未免落于窠臼,因此我认为同性或者bl(boys love)更符合。

Flanker:从“耽美”概念的起源上看,它本身就带有“沉溺于青春美好”这层含义,那么从这个角度讲,说《Skam》是耽美也不为过。

木羊:准确来说这部剧是一部同性题材的剧,但我们并不能确定其是否属于耽美,因为我们自身对于耽美的定义并不明确。

Flanker:我觉得不能把这部剧单纯定义成同性题材,毕竟第一季第二季还是男女之恋,也正因如此,我觉得“耽美”这个标签没有“青春”和“教育”这两个标签更加贴切。

500

霂霖:无论是不是耽美,《Skam》的拍摄初衷是一部教育剧,是拍给青少年和他们身边人看的。就这一点来讲,《Skam》的教育意义还是挺突出的。

XIN:《Skam》作为教育片,它的关注点不仅着眼于同性爱情,还有友情、宗教、亲情以及权力的维护。

Flanker:确实,在我看这部剧的时候也觉得无论从人物设定还是议题设置上,《Skam》都在解读青少年最容易产生、却最不容易被察觉的迷惘和困惑,比如怎么发展友谊,怎样面对爱情,如何承担责任。

满月:关于爱情,妈妈曾经给lucas发过短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样子,你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他们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只需要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理解。

500

橙汁儿:无论你面临的是正常的男女感情、还是对同性的好感,还是宗教束缚下的心动,都要学会接受与面对。所以我觉得,学会接受自己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状态和社会多元化的存在,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

霂霖:像isak接受自己是个gay,改变自己对于同性恋的看法的那段煎熬历程,以及接受身边朋友出柜的心路历程,都是非常真实,非常有教育意义的。isak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与他室友的谈话,我觉得是现在很多人对于同性恋的看法。

XIN:尊重宗教信仰,爱与平等也是这部剧最美好的话语表达,在sana说出“我信仰的宗教要我们爱他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的时候,我想,这大概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点。无论你是同性恋,是异性恋,是什么人种,都应被尊重,被理解,被爱拥抱,融合是美好。

500

Part 2 : 为什么能够被多个国家翻拍呢?

Flanker:其实这部剧的教育价值不是某个孤立的剧情可以诠释的,它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塑造。《Skam》对观众人生观的塑造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当剧里的主角间发生爱情的化学反应,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起伏,就像sana说的,内心最深处的原子被打开了一样。

XIN:《Skam》通过生活的不同层面去表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尤其主角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时期,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选择与行为。比利时版本在第三季还讲到了关于性侵维权的事,虽然只是分支,但也很具有现实讨论价值。

Flanker:确实,我认为被翻拍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还有我觉得是它的故事背景给多国翻拍留下了施展的空间。翻拍《Skam》的国家都是欧美国家,他们的国家形态和文化环境有相似之处,在挪威原版广受好评的情况下,被翻拍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都非常大。

满月:《Skam》之所以被那么多欧美国家翻拍,说明它的口碑以及剧本是非常好的,但是这里就仅仅想提一点,因为它太真实了,提到剧中人物,或许你就会想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朋友,而且如果你是随着剧播出的时间在追的话,会发现它所有的剧集都是以日为单位,每日按照现实时间实时放出的,并且它的剧情每日以Whatsapp对话,Ins状态加上剧集片段组合推进的,我在看的时候就像是在关注身边的朋友恋爱一样,沉浸式的追剧体验,可以说这是剧集上的创新了。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它受到如此欢迎的一个原因。

橙汁儿:除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对一个处于迷途的青年来说,这部片子也可以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论。

500


Part 3 : 哪个版本的《Skam》更得你心?

霂霖:各位对于各个版本的《Skam》,有什么对比和评价呢?

Flanker:法版确在网络上的呼声最高,但是在我看来它不免落于过度商业化的俗套,尺度上的开放对于一部青春教育剧来说也不如小清新的表达方式那样符合我对青春的理解。

橙汁儿:直观来看,法版的宣发做得很好,ins上的预告片、照片都特别唯美。

XIN:法版故事改编得不是很出彩,虽然有法国的浪漫情节,但是有些地方改的尴尬狗血,不是很圆润。

霂霖:也就是大家诟病的还是在于法版的“刻意”。

橙汁儿:法版有些情节改编虽然刻意,但不算特别“失格”,反而是人物设定的改变给了我更大的冲击。挪威原版里怕水与不怕水孩子的相遇,变成了法版里怕光与不怕光孩子的爱情。原版里阳光单纯的isak小天使,在法版里变得有些决绝、阴郁,对待爱情有些自私。

霂霖:不是自私,应该是自卑和内向。

Flanker:原版中的故事线起于“Russ Bus”这样符合挪威文化的毕业庆祝活动,而其他版本中的主人公关系的建构似乎都相对随便,这其实也是保留剧中主线情节而没能很好融入自身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之举。

木羊:法版的其实我也接受不大,那种太直接,我有点不太习惯。

霂霖:但是法版的人物塑造更真实,包括朋友无法马上接受lucas的性向,lucas相对更为内向的性格,这一点法版更好。

满月:与原版相比,法国版感情会更加细腻但同时也更加虐心,法编里的lucas真的和isak的性格不太一样,isak是属于过于小心翼翼的那种人,然而lucas虽然懵懂但是却又很勇敢,有关eliott的决定他都是属于那种很坚决并没有犹豫,是恋爱少年的爱情心事。

500

XIN:相比于法版,比利时的故事说得很完整,它的改编是大刀阔斧的方式,添加了很多新的情节来更凸显“勇敢爱”的主题,比如在派对外被揍,事后要不要报警这种。而且很有心的是比利时版本全剧通过音乐串联,美中不足的是画面有点暗,个人不是很喜欢。

满月:比利时这一版本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一度没有看下去,节奏过于慢了,两个男主的主线切入等的真是令人焦急,并且这一版本似乎更加在强调男主的爱情,友情以及亲情,把这些情感细腻化,而且似乎家庭因素对年轻人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拍的很真实。

橙汁儿:比利时版大刀阔斧的情节改变下,两个主人公有点为了相遇而相遇,为了相爱而相爱,有些刻意不太流畅。

霂霖:从原版到法国再到比利时,情节的色调有一个从明到暗的变化,原版最轻松,比利时最压抑。

橙汁儿:通过对比这三版,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三个国家背景下,人们对待同性恋的一般态度——比起挪威、法国,比利时是没有那么宽容的。

霂霖:挪威原版非常突出也非常优秀的一点就在于它的生活化,无论是剧情更新手法,拍摄中运镜,以及情节的设置,是这三个版本里让人感觉最真实的。而且原版最温暖最甜,乐观开朗的色调也很讨人喜欢。

500

XIN:个人还是最偏爱原版,虽然故事上有些地方没有讲清楚,比如even的病、isak态度转变,但是整体上比较协调,包括画面色彩处理、演员的演技、以及价值观的表述上,都呈现独一无二的“挪威特色”

霂霖:是的,“挪威特色”非常让人喜欢,是明显的区别于英美剧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挪威原版的《Skam》,生活化和真实感是最重要的原因

Flanker:确实,原版的好处就是没有束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五美庆祝宪法日那个场景,在别的版里面是没有的,这个也是挪威的特色节日。总体来讲就是非常的日常化。

橙汁儿:就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应该也还是原版,除了真实化和日常化之外,两位主人公的自然演技也让我感觉剧中的isak和even是真的有爱的,是在一起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的,不存在刻意地卖腐和迎合讨好观众。

满月:我个人对法国版是“真香”,法国人真是将浪漫发挥到极致啊,预告片中法国版便将lucas与eliott相遇的场景也给拍了出来,相撞便是一见钟情,在坠入爱河的时候需要什么呢?几瓶啤酒,墙上的画,烟圈还有名为《我爱你》的钢琴曲,大雨以及隧道之吻,我不想在你醒来的时候孤身一人,这绝美的法兰西爱情!

木羊:我还是比较喜欢原版,一方面在于真实感,播出形式和内容和现实本身就很接近,另一方面也抓住了很多社会向的问题和现象,另一方面在于他的画风和表达我比较能接受。法兰西爱情这种有点过于开放,虽然唯美,但我还是有点不习惯。

500

Part 4 : 国内与欧美耽美剧的不同

霂霖:其实不光欧美有拍的很好的同性爱情片,国内近年来也有很多爆火的耽美剧,像前几年的上瘾,或者是去年的《陈情令》。我们不妨来做个对比,比一比中国和欧美的耽美剧。

XIN:中国的耽美剧像是蒙了一层纱,不点破不说破。

霂霖: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国内的耽美剧是拍给腐女看的,国外的不是。而且国内的耽美会存在卖腐的问题,明星更多是把拍腐剧作为爆红的终南捷径。这样是拍不出来优秀的同志片的。

橙汁儿:中外同性题材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映射的是我们对于“同性恋”态度的不同。在中国的大背景下,对于同性恋这个问题很模糊,更加倾向于避而不谈,同性恋题材的剧也就不太可能走进现实,走向深刻。

Flanker:对的,我认为中欧对于耽美的认知差异,根源于同性人群在中国和欧美有着不同的存在程度和被认可度。毕竟同性恋在欧美国家也是一种政治身份。

木羊:中国国内是不可能把同性感情这样一种提到主流或者社会认可的台面上的。毕竟耽美的内在含义是源自西欧的。

XIN:国内的耽美剧在我看来有赢得流量之嫌,而国外的耽美剧更能深入,触及更深层的话题,比如性向自由、人权的认识与争取这类话题。

霂霖:在国外好剧频出时,我们却只有《镇魂》《陈情令》这样披着兄弟情的耽改剧。我觉得不能只怪罪于认知差异和价值观。

橙汁儿:对的,我们现在的同性题材更加倾向于偶像剧。没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也不具有现实指向性,更多的是用来“组cp”。但也不可否认,近年来,同性cp救活了很多综艺、电影,前段时间大火的哪吒,不也是靠“藕饼”CP完成了初期出圈的探索。

霂霖:我还是认为国内的耽美剧加深了其他人和同性恋人群的矛盾,无论是腐女还是反同人群。至于宣传其实差不多,国内不能拍宣扬同性恋的内容,国外主流媒体宣传反同性恋一样被骂。更多人因为耽美给同性恋贴上了标签,不符合的一概不支持。

XIN:但确实耽美可以让一些人去了解同性恋的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消解一些矛盾,说“加深”我觉得有些不妥,因为这种话题本来就很复杂,态度立场也是多元的。

Flanker:我曾经了解的耽美,更像是一种新时代青年突破中国传统道德认知的集体心理,而《Skam》里面所表达的耽美,是欧美文化环境下对现实存在的青少年问题的严肃思考。

霂霖:总之国内的耽美剧如果继续这样拍,是永远出不了《Skam》这样的作品的。国内很多腐女并不是真正想去了解同性恋,“腐”只是一种赋予她自己独立身份和表达自己独特诉求的一种方式。

橙汁儿:我窃以为纯粹只看耽美爱情的人很少,正常接触影视娱乐作品的的路径,应该是各种小说影视剧都会看,然后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有cp感的作品。所以说过分标榜自己是“腐女”,是把这个词语标签化了吧。

500

本文由娱志The Review原创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娱评号

转载需申请授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