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到底是谁主导的?

到底是谁主导推动的?当时我看到这条消息就心里一凉。

我猜测(仅是猜测),可能下面这类的力量或者决策方式出台的这种政策:

一、以莆田系为代表的私营医疗机构。

二、学理论学傻了的某些经济学家,认为推动私营医疗可以启动巨大的医疗市场。

三、医疗类相关产业的买办集团,他们想尽快让医疗机构更多的建立起来(而不管质量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消费的医疗体系,从而把市场做大。

四、在决策层面,某些官员习惯了摸着美帝过河,觉得什么都应该跟着发达国家学,各种产业化操作,完全不考虑国情和社会体制,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认为自己的决策是对的。

这么多利益相关团体再加上缺乏厚重社会责任感的官员,这里面的利益输送可想而知。

不是说不要向西方学习,我确实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不断的学习各种层面的先进,纠偏纠错,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持续的保持自身发展的动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如果说在过去,在我们还不是那么明确方向的时候,在还没有对现代化国家改造那么有经验的时候,我们热衷于不加甄别的学习西方经验,这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性。但是在当前,体量已经如此巨大的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奇迹的中国,我们还是什么都不加改进或者甄别的照单全收吗?

中国是不一样的,她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太大了,她的历史太长太长了,她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单面靠海,地域发展很不平衡,虽然人民勤劳而且非常聪明,但社会治理成本也非常之大。

这种规模和体量的国家,是绝对无法完全照搬那些,或仅有几百年建国历史,或自然资源充沛,或人口少而单一,或地域面积狭小,或存在殖民和掠夺历史的所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

中国自己的现实,决定了在教育、医疗、能源、交通、军工等核心领域,必然要是普惠化的、福利化的、强力性的、协调性的、可控制的、带有主导性的!这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不是说不可以建设私营医院,不是说不可以存在强化教育机构,也不是说不可以有搞军民融合,但是一定要是补充性的、可选择性的、非主体性的!

现在身居高位的官员,正好大概是60年代生人的这一批,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恰好是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那时候各种读者、文摘之类的文章大量充斥,各种中日孩子比较之类的鸡汤四处喷灌,这导致他们在内心的深处缺乏自信,迷失自我,失去了向深处的更深处求索的思辨能力,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

请不忘初心吧。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