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老兵打新兵,为什么德军暴打美军,日军却被美军暴打?
作者:熊熊之火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熊熊点兵(ID:XXdianmbing)。
大家对军事和战史比较感兴趣的话都知道,一支军队中新兵和老兵的战斗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老兵组成的部队战斗力要远高于新部队。
可如果作战双方技术水平、训练水平和战术水平差距过大的话,其实老兵组成的部队倒不一定总是给新兵组成的部队颜色看。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中美国军队的参战,新兵比例极高的美军在对日作战和对德作战中就面临了不同的情况。
二战爆发后,美国是按兵不动的状态,实际还是想等着别的国家打得差不多了,自己下山摘桃子,就像一战时期那样。
不过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不得不提前参战,由于事发突然,美军在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甚至没有多少常备的武装力量,大多是所谓的美菲军这种部队。
虽然说日军与美菲军的交手也算是与美军交战了,但谁都知道这种仗的含金量并不算太高。
就陆地作战来说,正牌美军和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从1942年8月美军陆战1师登陆,到1943年2月,一共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以日军惨败而告终。
就双方的参战部队来说,日军修机场的那批工兵就不说了,我们以战斗部队为基准。
日军最先投入攻击的是第7师团部分兵力组成的一木支队,之后是第35旅团,后来又调来了最精锐的第2师团,最后还有38师团参战。
这些部队中都有作战经验,其中第2师团就是当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军主力,一木支队的指挥官则是发动七七事变的日军军官之一。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这些部队也或多或少参战,几乎都是老兵,尤其第2师团可以说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师团之一。
美军地面部队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这是一支王牌部队,不过在参加瓜岛之战时,陆战1师才刚刚编成一年多的时间,别说是那些刚编入的新兵了,就是之前的老兵也没几个真正参加过战斗的。
对于这些情况,日军是了解的,所以一木清直上岛后,都没耐心等其自己的支队兵力到齐,就匆忙率领1000名日军去主动进攻上万人的美军陆战队了。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一木清直肯定是疯了,但在当时一木清直的角度,他真的觉得这么打是没问题的。
因为人的意识是受到自身认知水平与经验程度限制的。
就瓜岛之战前的情况来看,在日军宣传部门的描述下,美军是一群少爷兵组成的部队,他们吃不了苦,战斗意志薄弱,根本不敢拼命。
而日军此前在东南亚的攻城略地好像确实也验证了宣传部门的说法,更令日军各部深信不疑。
加之自甲午战争以来,日军还没有输过一场战争,尽管在诺门坎等地吃过亏,但对日军的刺激并不十分大。其在中国战场及太平洋战争初期,经常能以千人规模的部队取得很大的战果。
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及经验使得日军敢于以1000兵力就去主动进攻,之后的川岛旅团及第2师团同样也都犯了这个错误。
大家可能奇怪,一木支队的教训日军怎么就不汲取呢?
其实日军是这么想的,一木支队不行,那是你垃圾,看我川口旅团的;结果川口旅团也被打残后,第2师团的看法是一木支队和川口旅团垃圾,直到自己也被打残后,才明白过点味儿来,这支美军不对劲啊!
当然不对劲儿了,之前日军遭遇过极强火力的对手就是苏军了,但交战范围不大,没能给日军其他部队造成很大的冲击和震撼。诺门坎战后,日军的总结也没有下发到其他部队进行分享,而且即便在诺门坎吃了亏,日军其实也还是不认为自己的军队思路有问题。
之后除了在中国战场之外,面对美菲军,英军及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军,均没对日军构成什么有效威胁和打击。
而瓜岛上的美军虽然大部分是新兵,但却是整建制的正牌儿美军,而且经过了系统化的训练,有充足的武器装备配置,另外美军有充分的作战准备,这是之前美菲军等所没有的。
瓜岛作战初期,日军是攻方,美军是守方。如果双方武器装备及弹药量处于同一水平,而且日军不轻敌的话,那么其冲击对美军的威胁是很大的。
但美军的弹药量是日军的几十倍以上,其强大的火力恰恰可以克制日军最擅长的刺刀冲锋。
老兵不就是枪打得准、会拼刺刀、能吃苦吗?可是你这边拿着三八式步枪,美军那边直接就是重机枪,老兵就能冲得动?用火炮轰美军可行不?美军的炮弹估计比日军的手榴弹还多,这就只能送人头了。
瓜岛战役中,美军著名的巴斯隆班以2挺机枪顶住了上千名日军的攻击,虽然事后对其战绩到底有没有上千人争论很大,但毫无疑问日军首先是没有彻底消灭这个机枪班,其次日军的损失也的确不少,另外美军陆战队这帮人也的确不是软柿子。
借着日军多次刷人头的机会,陆战1师逐渐升级,从新兵蛋子师打成了美军最早具备实战经验的整建制师,甚至可以说就地面部队的战斗力来说,该部还是最强的。
瓜岛作战的绝对胜利是美国在太平洋上转守为攻的标志,而在瓜岛彻底获胜之前,英军在北非打赢了阿拉曼战役,在瓜岛获胜的同一个月,苏军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时间反法西斯战争获得了极大进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陆军也开始投放到了北非战场,意欲跟英军合力围歼龟缩到突尼斯的德意军队。
在非洲的德意军队总数虽然不少,但我们知道真正能打的只有德军,意大利军队大多是打酱油的,而且补给状况很差。
北非德军的战斗力客观来说还是相当强的,区区几个德军师带着一帮猪队友就能在北非跟硬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反复厮杀,也是难为隆美尔了。
而著名的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凭借几倍于隆美尔的硬实力挡住了德意军队的进攻,并在之后的追击战中没能抓住其主力。尽管如此,蒙哥马利就被推上了名将的宝座。
在当时,即便隆美尔是敌对一方的将领,其在盟军中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当然了,对于盟军一些求战欲望比较强的将领来说,都会将击败隆美尔视为自己军旅生涯中的重要目标。
对隆美尔的大名,美军也早就有所耳闻,巴顿将军就曾说过: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对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愿望就是与他捉对厮杀。
鉴于当时德意军队总体上在北非的颓势,登陆的美军虽然没什么战斗经验,但却大都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是新锐部队,而德意军刚刚战败,而且自己的实力远强于对方,肯定也能露个脸。
但没想到非但没露脸,反倒被德军那帮老兵给教训了。
其实当时面对东西对进的美英军队,谁都知道突尼斯德意军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不过隆美尔却敏锐地发现了盟军东路和西路部队无法同时对其构成威胁的情况,因此决定先拿西路以美军为主的部队下手。
美军此前不仅从未跟训练有素的德军装甲部队交手,甚至连基本的实战经验都没有,在北非战场初期的前哨战中虽然与德意军队有过交手,但缺乏大规模交战的经验。而德军装甲部队不仅久经沙场,甚至还有501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参战。
在交战中,缺乏实战经验的美军有的甚至是摆着整齐的训练队形参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凯塞林山口一战,盟军损失了183辆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兵员方面美军伤亡6300人,被俘4026人,而德军的损失却很小。
实际上这一仗还是隆美尔未能得到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阿尼姆配合的情况下打得,如果隆美尔全权指挥那些德军部队,美军的损失恐怕会更大。
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说:如果隆美尔从一开始就主持这次战役而不受牵制就进攻特贝萨的话,这样一个目标也许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迅速夺取拥有大量补给储备的美军那个基地和中心机场,那会使盟国部队不再可能守住他们在突尼斯的阵地。
不过美军是非常善于学习和总结的部队,而且不光会认错,还会总结经验及应对之策,这是美军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能力强大的又一大优点。
所以我们会看到,美军一旦吃亏之后会立即对对手的作战特点进行总结,并在装备及战术层面找出应对之策。
相对来说吃了亏的日军就比较头铁了,指挥过瓜岛作战的百武中将在新布干维尔岛之战时,又是猪突式打法,把第6师团也基本搞残。而在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屿防守战中,无脑猪突搞了N回,也才只有贝里琉和硫磺岛的日军总结了经验,改进了战法。
而回到本文的主题,新老兵交手的话题上。
物质层面的因素我们就不谈了,因为这是国力原因,就部队人的层面来说,无论老兵打新兵还是新兵打老兵,都不要轻敌。而且作战中不求大胜,但求慎重,因为经验是可以慢慢刷出来的,等自己成熟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但要是一波送了,那就没辙了。
另外我们客观评价下美军,其实这支军队的毛病很多,但是优点也是不少的。尤其是吃了亏后转变会很大,比如越南战争吃了亏,回家老实了十多年。
这十多年干嘛了?修炼去了。空军搞了红旗军演,陆军弄了欧文堡对抗,新兵不打仗,那就搞实战化训练。
到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兵员中没打过仗的居多,毕竟越战都过去快20年了,期间美军也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伊军倒是“百战之师”。
又是一出新兵打老兵,美军很慎重,光是运物资就运了小半年,非得等联军70万大军集合完毕才下手。
最后到开战了,先狂轰滥炸38天再说,结果地面部队出兵不过4天,萨达姆就不打了——没法打了,部队损失达到了六位数,对方才挂了三位数,还怎么打?
技术加成加人力加成,这新兵打老兵,也能打出花儿。但前提必须是不能轻敌,而且新兵最好用系统性、正规化‘、实战化的训练,另外,最好有技术装备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