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题材作品是毒草还是良药?
反乌托邦题材作品是毒草还是良药?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 "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无)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制度横行、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从现在热销及被拍成电影的作品看,此类作品的写作套路一般为:
1、故事发生在未来,多与科幻题材相结合,或属于伪科幻题材,借科幻题材的壳;
2、科技异常发达;
3、人类因某种原因发生了核战争或常规战争,或者气候出现问题,或者星球发生撞击、或者出现外星人入侵;
4、上述灾难发生后,出现一个集权统治者,基本才用吃食堂、共同劳作类似于人民公社的管理方式,并进行言论管控;
5、出现一个或几个少年并身怀绝技;
6、这一个或几个少年发现统治者存在阴谋,然后通过传达所谓“民主、自由、爱”之类的口号,号召更多的少年一起通过暴力方式反抗;
7、通过反抗最后推翻了统治者的统治。
这类反乌托邦题材作品以青少年文学作品居多,这类作品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毒草还是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