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兴衰

大明帝国的兴衰

 

李非

 

 

大明帝国万历年间,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说  “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征服邻国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人民,竞从来没想过进行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完全满足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渴望征服”。利马窦做为一个基督徒,对此很不理解。

 

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是大秦帝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在这种制度下传承若干朝代后的一个朝代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首都为北京的元帝国。附属的四大汗国领土几乎占了整个亚欧大陆。最终不到百年时间,四大汗国解体。解体后的许多地区被伊斯兰教教化。公元1368年,按中国国家体制运行的元帝国被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所率农民起义军推翻,大明帝国建立。

 

明帝国传12世,经16帝,享国276年。无外戚,无藩镇的大明帝国,其典型特征就是建立了基本符合现代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国家情报机构,有官僚文人组成的内阁制。皇帝可以当甩手掌柜,十几年不上朝治国。这在当时的全球政治体制中,已经是佼佼者了。

 

其时穆斯林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全球化。控制了当时的已知海洋航线,基本垄断了全球贸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明帝国基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明代皇族与伊斯兰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明代铜器和瓷器大量印有回文。但该教终规没有成为中国国教。中国无国教,这是中国上千年世俗传统。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真正体现。中国宗教信仰自由,但任何宗教在中国都不可能左右世俗中央集权,并进而左右社会。大明帝国时期,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从上层普及到民间,世俗文学大量出现。

 

明设内阁制,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中枢,内阁首辅相当于旧朝代的宰相。这样的制度导致文官参政决政,皇帝可以无所事事,十几年不理朝政。犹如当今君主立宪国家的君主。这就是现代国家体系的一个雏型。

 

中央集权稳定成熟结构导致永乐帝后再没有出现政权内部发生的叛乱事件。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这就是士人文官集团以当朝骂皇帝为时尚和荣耀。皇帝对此没脾气,只能躲。1408年,《永乐大典》出版,该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7亿字。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明永乐年间,在陆地向西派陈诚五次出使帖木儿帝国等地。在海上,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派郑和组织庞大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

 

而在几十年后的1492年到1504年,在亚欧大陆西边的另外一股势力出现了,这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刚刚崛起的海上势力。这两个国家的封建王室为避开穆斯林的海上封锁,寻找到东方中国的捷径,开始资助冒险家的海上大探险。结果发现了新的大陆美洲。

 

从明初开始,实行纸质货币“大明宝钞”,禁止民间金银流通。最终,这种纸币信用度越来越差,到正德年间废止。明中叶以后,货币逐渐白银化。到万历九年(1581年),首辅张居正实行税务改革,重新清理丈量土地和人口,计入田册(鱼鳞册)和人丁册(黄册),实行“一条鞭法”。该税法改过去的按人丁交实物税为按田亩交白银税。税收的增加导致白银需求扩大。此时正好是欧洲人大航海运动之际,基督教徒开始夺得原先穆斯林的海上霸权。在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得到巨量的白银,通过易货贸易大量进入中国。

 

大量白银流入帝国,相当于资本主义的良性通胀,刺激了明帝国百业兴旺。中国也成为全球白银的“黑洞”。新的全球贸易提振了中国,但产业结构也悄然发生转变。外贸商品生产的扩大,占用了大量劳动力。中国基于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严重失衡。一旦外贸额降低,甚至阻断,经济结构的失衡可能产生崩溃性的后果。

 

西方人在对华贸易中挖到第一桶金,大明帝国的稳定结构却出现裂痕。而这一切,当时的中国人自己却缺乏认知。最终,这个裂痕的扩大导致中国基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社会失衡,农业凋蔽,粮食不足,流民四起。最终,大明帝国和前面很多朝代一样,在土地资本主义的下行周期中,亡于流民的起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