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最好的性别教育,是“没有性别”教育

500

△今天这篇文章的配图来自《性爱自修室》

“女孩子数学就是不行”

又是在电梯口,听到两个妈妈在聊天,谈论的是才刚刚上小学的女儿,孩子上一年级了,数学不太好。一个妈妈说:“女孩子嘛,数学本来就是不好一点的,没关系的”,另一个妈妈附和着说,是呀是呀,随她了。

孩子不过才上小学,一门科目暂时不太好可能有很多原因,却被女性这个原因简单的归纳了,可以想见,在未来每一次她在理科受挫的时候,她会听到多少劝她放弃的言论,心里有点愤愤不平,犹豫着要不要加入陌生人的辩论之时,妈妈们已经走进了电梯。

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也很差,数学老师教课很无趣,我常常在课上睡着,到了高一的时候,尤其严重,几乎睡掉了全部的数学课。那时候我的文科挺好,唯独数学一门特别差,差到什么程度呢,150分的卷子,我可能只能考出四五十分的成绩。全靠还不错的文科,勉强维持在前十左右的成绩。

当时也听到过很多女孩子就是数学不好的言论,数学老师也差不多对我放弃了。但是到了第二年分科,我换了新的数学老师,他没有放弃,而是连续几次数学课把睡着的我叫醒,并不断告诉我,如果数学能有提升,对我的未来会是多大的帮助。

也是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了要上大学的心,开始真的抛开外界的声音学习。等到快要参加高考的时候,150的卷子,我已经可以考出130的成绩了。

所以,到底为什么说女孩子就是数学不行呢?

500

“女孩子坐有坐相”

前段时间,带着家人一起出去旅行。打车的时候,女儿叉开了双腿,整个人霸占了很大的位置。我一直让她坐好,说的是“不坐好很危险,也影响别人坐好”。奶奶也在一旁劝说,说着说着,话就变成了:“女孩子不能叉开腿坐”。

第二句话还没有跟上之前,我马上制止了她,“不要说女孩子坐好不坐好的,男孩子就不需要坐好吗?如果需要坐好这件事,没有男女的区别,为什么非要在描述的时候在前面加上女孩子这样的称呼呢?

这样的争论经常出现在我们家里,奶奶很好,在帮忙育儿这件事上,尽心尽力,只是这样无意识的话还是控制不住会说,但正因为会有这些无意识的言语,我才要尽可能有意识控制这些话。

女儿今年两岁多,这样的克制从她还没有出生我就已经在全家反复告知和实践。

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她因为女性的身份,而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什么没有道理的预判。我不想那些无意识说出的话,左右了她的人生。这些话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无足轻重的,“女孩子就是胆小一点”、“女孩子要听话一些”……

500

“她和想象的不一样呢”

人的无意识言语有时候是很可怕,也很有影响力的。更糟糕的部分是,一旦认定了,几乎很难改变。

有了孩子以后,我发现一个很妙的现象。

如果在同一个场合里,既有男孩,又有女孩,假使他们表现出了和刻板印象里完全不同的行为,比如男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女孩子闹腾地爬来爬去,人们也绝不会认为原本的刻板印象可能是错的。

言论会变成“好奇怪啊,这个男孩子倒是很安静呢”、“这个女孩倒是很闹,不像个女孩子”。

而如果他们表现的正好符合期待,对话就更理所应当了,“女孩果然是安静很多呀”、“男孩真的是太闹了”,用言语的方式,加上偏见的认同,对闹腾的男孩“理所应当”不做任何管教。

就像我的女儿,当她胆小的时候、当她表现出哭哭啼啼的一面的时候、当她乖巧听话唱歌跳舞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不厌其烦的说“女孩子如何如何”,不断去加深她作为女性应当如何的形象,而当她喜欢玩飞机、赛车,当她很闹腾,当她很勇敢,怎么没有人会在旁边说什么其他的话。

人们在心里仿佛有一个男孩模板和一个女孩模板,合适的部分,不断夸大,不断强调,不合适的部分,视而不见,或是干脆强行扭转。

有一段时间,因为反感这样的认定,我甚至很焦虑女儿喜欢玩芭比娃娃、喜欢穿公主裙这样的事。理智告诉我,她可能不是因为是女孩才喜欢,她只是刚好喜欢,就像她喜欢飞机一样,但我还是花了好长的时间,才能坦然接受她抱着芭比娃娃睡觉这件事。

同时我又质疑,她真的只是因为喜欢才喜欢吗,还是她出门去玩的时候,发现其他的小姐妹穿着公主裙,拿着芭比娃娃,于是也想要呢。

500

“女孩子才会哭”

就像在我这么努力地避免给她任何性别标签的情况下,前两天,在她因为一些事情哭闹着,我安抚她的时候,还是听到了3岁不到的她说:“女孩子才会哭”。

我忍不住问她:“谁告诉你女孩子才会哭呀?”

“XX姐姐跟我说的。”

“不是这样的,女孩子也会哭,男孩子也会哭,大家都可能会哭,不是只有女孩子才会哭。”

我只好再一次跟她强调,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不知道我的话和那句话,到底哪一句才能留在她心里。

但我知道,我无法永远将她放在我为她打造的小环境里,她一天天的长大,结交越来越多的朋友,未来还会上学,她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暴露在外面的世界里,而那个世界,我无法控制。

那我努力打造的小环境,可不可以为她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呢?虽然微薄而看似无望,但我相信这些努力是有意义的。

500

“没有性别”教育

因为专业的关系,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实验调查,性别往往会作为一个变量出现,时不时的,确实可以得出一些显著差异。好像男女真的有多么不同似的。

可是看着女儿一天天长的,我忍不住一直会想,等到她上了大学,如果再有类似的研究,将性别作为变量去调查的时候,那些显著差异的数据,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显著的呢?

从出生就显著了吗?还是从出生开始,一直听着那些男孩女孩如何的话,长到了成人的路上,不断走到了显著的那一刻呢?

这几年,性别观念的话题很热,也有人开始讨论性别教育,讨论如何教导孩子树立所谓的“性别观念”,但在我看来,最好的性别教育,其实是“没有性别”教育。不因为对方的性别,而将美好的品德作出区分。

如果你认为坚强是好的品质,就不要说女孩子就是要柔弱一点,如果你认为表达情绪是好的生活方式,就不要跟男孩说“男子汉不可以哭”,如果你相信公共场合应该保持安静,就不要说“男孩子就是闹一点”、“女孩子不可以这么闹”……

不因为她是女孩而放弃在教育上的要求,不因为他是男孩,而提高工作上的压力,把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事情教给孩子时,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性别,相信孩子无论是什么性别,都可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