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的落寞—是社会剥“圆葱”的同时在孵化一个世俗功利的“蛋”
陈果,女,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12年陈果在获得首届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后,接连在 2014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17年上海市最美思政课教师、2017年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和称号。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逐渐掀起一股陈果热,她曾一度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被称为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2010年7月,陈果讲课的视频被复旦大学学生传上网络后被热捧,从而迅速蹿红网络。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许多大学生感慨,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大家看看当时网络对陈果的赞誉:
最有型的女大学教师,请叫她陈果博士(网易女人评)
老师把课讲得这么美,当她的学生很幸福!
听陈果老师讲孤独和寂寞,网友直呼“一语惊醒梦中人”。
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
她曾是女博士,也是复旦校园里著名的“模特姐姐”。
比起貌美,高知女的智慧更值得叫好。(网易女人评)
一、陈果的突然“被落寞”是公平的吗?
然而,正在此期间,北大学生却突然给了她一次“不礼貌”的拒绝,于是,“黑蝴蝶”效应迅速扩散,社会上负面评价也开始流行,直至现在她被“不应该”的冷落、“落寞”了。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有误传“她被复旦停课了”。当然,事后复旦大学出面发文证实这是谣言。
但是,无论如何,陈果老师的迅速“蹿红”又迅速“冷却”这件“事件”,的确是社会的一些“非正常”现象的又一次典型展现,这不得不让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我首先申明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我充分肯定陈果老师对自身学业及教学工作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充分肯定陈果老师对大学思政课——这门不太“受学生喜欢”的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产生的效果。
其次,这事,社会舆论对陈果有点儿不公平!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从这一点上说,陈老师是敬业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这是毋容置疑的,其进取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是应当受到全社会特别是学子们尊重的。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这正如同是大学思政课老师的杨金桥所说的:
无需赘言,尤其是思修教师,授课的立场和内容在实际上有着更加严格的限制——而这种“难以爆点”的问题也正是让很多当代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按照教材讲学生可能不满意,不按教材讲领导可能不满意”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都面临的尖锐矛盾。所以,每一个想把思修课“讲出彩”的老师,几乎都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自己的授课内容如何能够在“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中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跟学生探讨过,为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在学生群体中评价这么低?因为这本教材只告诉你“是什么”,却几乎从不以大家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样”……反观陈果老师的思修课。她看似改变甚至颠覆了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
对于中国的教育教学(不限于大学,也不限于思政课),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一直在赞扬其质量高的同时,也殷切期待其能割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求取“兴趣引导、素质涵养、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式展现。无疑,陈果老师在进行努力。我们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从这个方面来讲,官方机构不应该充作“旁观”,任由社会随性评判!
当然,彼时的复旦也是想正向推动这样的努力的。彼时,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但是,此时,面对滚滚世俗舆论洪流,复旦却“哑然”了。为什么?复旦也不敢顶社会某时就滚动的舆论洪流。因为,谁顶“潮流”谁可能就会陷入网络世界的“万千征讨”。
探讨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原来在这件“事件”后面藏着的是一个令人可怕的“裁判官”——随时一边儿倒的,“见风就大”的“社会舆论潮”。
既然如此,我不得不问:这个随时一边儿倒的,“见风就大”的“社会舆论潮”是正确客观的吗?或者说是“一贯正确的吗”?
我个人观点:显然不是!
二、社会在“剥圆葱”的同时,也在孵化一个“世俗功利”的蛋。
我两句话概括这“陈果由红到落寞事件”:一是陈果自身的确存在不仅完善的地方,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对陈果老师剥圆葱”的“终局埋怨”;二是,陈果老师被“落寞”,其实也是社会在孵化一个“世俗功利”的蛋。
(一)我们先看看社会剥了陈果什么样的“圆葱”:
也正如那位杨金桥老师所言: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跟学生探讨过,为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在学生群体中评价这么低?因为这本教材只告诉你“是什么”,却几乎从不以大家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样”。……可遗憾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并没有提供让人眼前一亮的方式和方法……反观陈果老师的思修课。她看似改变甚至颠覆了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
看到这位杨老师说到这里,我本来满心希望能看到陈果老师“颠覆”的良好效果,然而,杨老师笔锋一转却道:但仔细琢磨,她在本质上改变和颠覆的,依然只是一个个的“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和“怎么样”,她同样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推理和策略。
——这让我不免懊丧。
为了求证这位杨老师的结论,我看了几个陈果老师讲课的片段,证实杨老师所言的确不假,陈果神采飞扬的演讲之中并未给出“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也难怪社会上也冠给陈果老师一顶头衔“心灵鸡汤”。
为了立体地了解陈果老师的“圆葱”,我们再选取陈果老师的几段“名人名言”,也可见一斑:
一、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样也没有。
二、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传说中神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他造出了人来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能与之亲近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三、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的确够“鸡汤”的!是“思想者”言。但,可惜这思想者并未给出什么现实答案。
在此,我不得不套用一下小品演员蔡明的名言:“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睿智的陈果也讲不出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呢?
有道是:老师欲教学生“一碗”,个人必须得有“一瓢”,我们不妨反过头来看看陈果老师这几年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2005年7月,陈果老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出版书籍:《懂你——论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与秘密——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
等等,陈果老师的研究著述不可谓不丰硕。
然而,以我鄙人的观点:这些洋墨水有点脱离中国当前的国情和中国当代大学生实际。也可以说,她缺乏的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所倡导的“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缺乏了“洋为中用”的关键一步,她没有结合西方的学术展开对中国思想、哲学直至中国文化、中国人价值观念的研究行动,当然也就奇缺了此类成果。
所以,鄙人真切的且遗憾的认为:
陈果没有或者是我们没看到,她很好地认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也没有或者我们也没看到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现实境况下,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新使命、新机遇,当然也有新挑战和新考验。
陈果老师的思政课真的没有在这个方面下好功夫。这并非是不接地气的大话,这其实是真正的中国现实、中国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
在这样的新的时代现实际遇下,如何融入并投身这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在贡献于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体价值,才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最需要、最渴望、最迫切解决的课题。恰恰在这个方面,陈老师是缺乏接地气的现实解答或者探讨。
在此,我还不能随意下结论说,陈老师的深造内容过时,我只是说陈老师最近几年下的功夫脱了中国实际,或者说“洋未为中用”。
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大学生们在欣赏陈果华丽的讲课的同时,也在怀着迫切的希望在剥陈果老师这颗“圆葱”,结果剥到最后,没有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硕大的“硬核”,看到的依然还是一层层的“皮儿”,直到最后也是“皮儿”。于是,希望破碎就是“失望”,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结局就是有些“气急败坏”的“恨屋及乌”,连带着,连陈老师期间所作出的探索和创新也否定了,甚至连老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否定了。并且产生了“黑蝴蝶”效应,结局就是陈果老师的“被落寞”。
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或者以成败论英雄,或者因有不足之处就否定其努力的全过程。我还是赞成陈果为改革思政课所做出的的尝试和取得的起码是“形式”上的成就。
(二)我们再看看,为什么学生们就这样“冷酷无情”,其实也有他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为什么大学生们会突然给陈老师其实很精彩的课堂这样的冷落,就算是陈老师讲的都是“鸡汤”,我认为既不应该也不应当受到这样的“冷遇”啊?毕竟陈果的“鸡汤”还是个人真正思考所得,并非曲解曾经的名著,而且,红了后的陈果并未出现“过狂”和“不知天高地厚”的不当言行。
这里面有学生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长久的浸润功利世俗的氛围,有些学生太急功近利了,太急于求成了。根源上是“逐金逐利逐官逐势”思想在部分大学生中太深入,而且作风浮躁不堪深入,不愿意持久努力,不愿意从长计议。有些学生想要的是立于这个世界百战百胜的“锦囊妙计”;有些学生想要的是“战无不胜的万能武器”,还有的甚至想要“为人处世”的“经世哲学”。我觉得,这样现成的“救命灵药”,不光陈果老师给不了,就是比尔盖茨也给不了!
这样的心态就导致了学生们失去了学术包容性和宽容心,也丢失了最起码的对老师的礼貌和尊重,更缺乏了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的观念。
说到底,这其实是当今的社会世俗在孵化的一个“功利”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