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9:天行者灭门》为什么是个糟糕电影
最近看到某个“才女”在微博上评论说,自己看的第一部星球大战是前传的第二集,克隆人的进攻——所以看了9以后觉得唤起童年回忆,泪流满面……巴拉巴拉……
当时就有位喜欢打比方的朋友说,可怜啊,这孩子一生下来就没吃过饭,现在认为“这东西”也好吃啊……
没吃过饭的可怜孩子(右)
这说法或许有点过于毒舌,但是,列车长觉得他的比喻,还是挺贴切的。因为这位才女的星球大战童年记忆和大部分经历过1983到1999年间星球大战官方正传作品空白期的老粉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其实要说的话,我觉得星球大战的前传和后传系列电影本身都是很难搞好的,毕竟从1976年星球大战上映开始,卢卡斯本人,后来的卢卡斯公司,再加上全球亿万粉丝,已经共同把星球大战扩展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故事体系。近20年后才姗姗来迟的前传,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所有粉丝——比如,我就不太喜欢前传系列过于“古典”和华丽的视觉风格,和感觉比较“冷峻”的正传三部曲差距就很大。客观来讲,除了那些少数曾被卢卡斯吐槽“最恨星战”的极端粉丝,前传三部曲最终,大致来说,还是得到,一定程度认可的。
从星战前传1开始,星球大战粉丝圈就出现了严重的撕裂——当然在那之前也没少因为不同流派而互相开除粉籍
而到了后传三部曲……它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没有采用任何此前已经得到粉丝群体广泛认可,卢卡斯公司官方也曾经承认的续作小说或漫画的情节,而是完全续写新的故事——讲真,如果编剧水平至少和“黑暗宇宙”漫画的水平拉平,那也不至于引起那么多反弹。可是在我看来,在星战7中,迪斯尼选择了一种很糟糕的做法,就是完全推翻以前那么多衍生宇宙设想的剧情,全新创作,但编剧的文字水平和在《星球大战》框架内创作新故事“带着镣铐跳舞”的功力又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野心。
而且,限制编剧的镣铐又不止是《星战》的基本框架,还有很多别的,比如,符合现在好莱坞关于性别、种族的政治正确的限制,要插入一系列纯粹只是因为肤色、性别、长相,而不是因为性格,能力而存在的人物。另一边,宣布彻底推翻衍生宇宙已经得罪了一大批老粉丝,又想着要从衍生宇宙作品中拿出一些单独的元素来用……
衍生宇宙小说中人气很高的索龙元帅在后传三部曲中没有出现
索龙元帅基本上就是银河帝国版本的杨威利,差点凭一己之力翻盘,然后被刺杀了……图为笔者小时候超喜欢的游戏“钛战机”(1995)过场动画中的索龙元帅——这样一个智商碾压的大反派对于延续星战的故事线非常重要,相比之下,3部电影后传中几乎没有这类人物存在……
要在带着四五套镣铐的前提下跳舞,还跳得好看,你得成为胡迪尼和迈克尔杰克逊的结合体……可惜,本片的编导水平可差远了——星战9的编剧就是能拿“老妈重名”当做蝙蝠侠和超人矛盾爆发点的那个家伙,我又忍不住要呵呵了呢。
后面口碑彻底崩盘的第8集……真的我都无力吐槽了,这部影片的核心内容其实是对星球大战基础设定的解构。艾布拉姆斯的第9集,实际上不是在一座大楼上加盖,而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加上第7集已经展示了艾布拉姆斯的功力也就那样,所以第九集,无论如何是好不了了,这是影片上映前笔者就有的基本猜测。
但是毕竟是老粉,9出来还是拉着星战迷友一起去看了。影片结束后,我觉得有一肚子的槽要吐,但又觉得简直无从说起。
整理一下心情,让我们从人物说起。
在后传三部曲里面,主角蕾伊除了不断增强使用原力的技能,你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在哪里?前传三部曲里我们看的是小小少年阿纳金如何变成达斯·维达,正传三部曲我们看的是卢克、汉索罗和莱娅公主这经典三人组的成长故事。
而在后传三部曲,唯一有变化——都谈不上成长,只是变化的——是凯洛伦……有句讲句,虽然他连续两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感觉过于轻佻,但整个后传三部曲里,他仍然是唯一能给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主角感觉的人物——几乎就要让人喜欢他了呢,但每次想到本·索罗一刀捅了自家老爹……所有从正传开始看的观众……无论如何……从理智上和感情上,都已经无法喜欢这个长了一张马脸,来回横跳的二五仔了。
蕾伊这个角色,就和龙傲天文的主角一样,从一开始就强,一直到最后,这个人的性格、脾气、小缺点……什么都没有,我们对她的印象只有一个字:强,没了……
因为她从头到尾没有对光明产生过动摇,那她坚持正义的难度就只有通过咬牙切齿的表情来表现了……你说这样的坚持有什么价值呢?就和来自瑞典,生活优渥的小女孩喊我们为了环保可以不要经济一样,有什么说服力呢?
另一个衍生宇宙中的高人气设定,“日蚀”级歼星舰——当然相关漫画中复活的帕尔帕廷就是在这艘战舰上被卢克和莱娅合力消灭,有点像9里面的场景,但是……这玩意的B格可比一堆普通无畏舰随便就能装一门死星炮高多了呀
有位youtube的up主说,星战9当中最人性化,让人感动的一个镜头,是楚巴卡在听说莱娅公主去世后的仰天长啸……回头想想,好像确实如此。
接下来再说剧情,星战9的剧情感觉就是从头到尾在超空间跳跃,拉着所有的人赶场子,观众和角色被导演强行拉着飞奔,还没等你体会到什么,导演已经举着大喇叭喊:“下一场!”了……
最近迪斯尼投资的电视剧集《曼达洛人》受到了很多追捧,这部片子是个典型的太空西部片,我们回顾一下前传和正传,其实里面也有大量这样的西部片情节。而在后传三部曲,它也想要学这种风格,但是因为剧情赶得太急,所有场景走马观花,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整个后传剧情都是这样,每一集都要弄出一次惊天大反转,然后解决坏人的一个惊天大阴谋——甚至没有类似帝国反击战这样留下大悬念的一集……
这甚至都不如隔壁《复联》了,至少他们还没有在复联3结尾加五分钟戏,抓住灭霸,重打响指,直接把所有人复活;然后在复联4一开始,告诉你奥创复活了,还有16小时就能再集齐5个宝石打响指……
其实回顾历史,《星球大战》之所以今天回忆起来大家都说这是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是因为啥呢?在它之前的好莱坞科幻片,要么是超级“硬”的太空漫游2001,要么是软的没谱的《50英尺高的女人》啥的——哦有一位阅片无数的哥们提点说,1968年的科幻片《芭芭丽娜》更加典型,本片中,导演让自己老婆简·方达穿上性感惹火的衣服表演各种近乎于色情的场景,而剧情完全是三四十年代的街头小漫画风格……
当年的商业科幻片基本是这个套路
而《太空漫游2001》则完全是另一个套路,虽然特效非常精致震撼,但少了一些商业元素(图为“太空漫游2001”中的钱学森号)
因为这两种类型片,硬科幻是追求艺术和理想,表达思想……“软”科幻呢,基本上是以提供感官刺激换取金钱,比如《芭芭丽娜》这种……当然了,你别问,问就是我也艺术,我这是追求人性,追求自由,解放……
而《星球大战》当时是一个很独特的影片,它其实是两边不靠,但又兼有两边的特色。
而星球大战在有类似太空漫游2001中那种重视重量感,真实感和光影效果的特效制作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刺激感——游戏《钛战机VSX战机》宣传图,这是当时人们没想过的制作方式
可以说当时的《星球大战》对好莱坞的冲击,和今天《流浪地球》对中国影坛的冲击类似——而且因为好莱坞的市场化更加深刻,它的影响力更大,最后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这些代表人物等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和艺术两开花的新的科幻电影的坐标系。
《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一边有着娱乐电影的所有要素——莱娅公主甚至成了美国好几代青少年共同的性别认知启蒙对象……
然后片中的视觉效果又和《太空漫游2001》这类影片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就《新希望》一开始歼星舰的那个镜头,就足以让它在影史留名了。
所以它在视觉奇观,感官刺激方面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
莱娅公主的这个镜头成了一代欧美青少年性别认知的启蒙
另一方面,它有一套硬科幻特色的完整的设定,这是它能够扩展,并成为一个“宇宙”的基础。
这种完整的设定,对于影片的“扩展性”和“沉浸感”非常重要。
尽管庞大的设定在影片中真正表现出来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它水面下的部分非常庞大,仔细想想,水面下的部分,又能从冰山一角看得出来——比如,X战机能超空间跳跃,而钛战机不能,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设定,但背后就有很多故事。为什么这么设计,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考量。还有,银河帝国的白兵和共和国时期的克隆人,为什么帝国不用克隆兵,而是招募普通人当白兵?这背后也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意识形态的因素。
星球大战正传系列的视觉效果有感觉总体更沉重,冷峻
相比之下,前传的的画面感觉更华丽和“古典”,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这些很有深度,又没有在影片里直接说的东西,给了粉丝极大的深入挖掘的余地,也提供了很多额外的乐趣。
这种设定的深度,能够让用户产生“沉浸感”——因为它是符合逻辑,可以解释的一个自圆其说的设定体系,以这个宇宙为“舞台”,可以无限的构思与之相关的故事,只要符合作为“舞台”基础的一些原则和规定,它们都能符合《星球大战》的总体氛围。
现在的星战后传三部曲——已经让人完全无从“沉浸”了,因为它是一个难以用逻辑解释的世界。最简单的,第九集一开始,钛拦截者和千年隼连续短距离超空间跳跃,已经完全推翻了之前关于超空间跳跃的设定——而且完全没有解释,而类似的“吃书,吃设定”在之前几部影片里还算是可以捏着鼻子强行无视的点缀,到了本作已经……呵呵了。
再比如原力,在正传和前传当中,对于原力到底有多强都是云山雾罩,让你产生神秘的感觉。星球大战宇宙设定就是这个特色,一方面原力可以毁天灭地,但它不能逆天改命,这是一个逻辑能够说得通的世界。
在衍生宇宙中,得到较多认可的最强一次运用原力也就是从行星轨道上把一艘歼星舰拉到地上——当然了也有卢克成神,用原力撕裂星系这样的故事,但那个就不怎么被认可了,你都成神了,还让人怎么说呢。
而在这次的天行者崛起,好么——遇事不决,原力搞定啊……皇帝空手闪电灭舰队了,让人怎么说呢?在“黑暗帝国”漫画里皇帝还要用“日蚀”级歼星舰来增强自己的发功的效果,而且每次发功就得死一次,换一具克隆的新身体,而这回电影里……不好意思,我又要呵呵了
我就想说,皇帝这么强的原力,第6集的时候怎么不用啊,就算那时候你还没有阴阳结合神功大成,有一半威力也足以把义军灭个七七八八了呀……然后电影里也没解释,算了,编剧说,“你有科学我有神功”,你还能怎样?
更不用说蕾伊和凯洛伦俩人——看我度你一口真气——就复活了……这已经如同儿戏了,我看这个场面真的是根本感动不起来——这和香港武侠电视剧里大家来回发送真气有啥区别嘛?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从视觉效果角度而言,后传三部曲也缺少创意,没有一场光剑打斗和战斗场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大家已经熟悉了好莱坞的视觉奇观了嘛。
这段又臭又长的光剑打斗看得我都睡着了
换句话来说,后传三部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当年被《星球大战》打破的好莱坞陈词滥调的典型了。
那说到这儿呢,笔者想起一句话:“在虚构故事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弹幕里肯定有不少人已经在说这句话了吧。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品才能让受众有动力去在里面寻找真实感,因为这本身就是只有优秀作品才能给观众提供的额外乐趣。
宫崎骏老爷子说了一段话:“动画也许是描绘一个虚构的世界,不过我仍然坚信,其核心必定要包含着部分的真实,即使这个所描绘的世界是基于一个谎言。”我觉得已经够打脸的了。
而老的《星球大战》其实是有这方面的潜力的,我下面读一段2017年美国海军新闻网发表的安纳波利斯学院“海军动漫节”的新闻内容:
这是一场十分严肃的演讲,一位海军军官正在认真分析军事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一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损失,这一失败的直接诱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允许其控制区内很大一块地区对于恐怖分子和违法犯罪分子“成了无法无天的避风港”,“这对于叛乱者来说是最理想的环境。”
美国海军阿姆斯特朗中校总结道:“尽管海军控制了海权,但是那些来自岸上的抵抗从未停止。因为缺乏小型舰艇执行拦截检查任务,失败是很难避免的。”
而马克·范德夫上校,一位海军舰艇采购领域的军官指出,对于帝国来说,如果建立一支庞大的警察舰队,可能导致帝国财政破产。他认为,帝国对于银河系政治环境和造船的供应链存在错误理解,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这导致他们毫无节制的把资金投入到死星这样的无底洞中——甚至在连续两次失败之后还继续建造。“如果你的战略不对,那么买什么都没用,”他说。
美国海军明显是把自己代入帝国一方了呢……呵呵
海军学院校长波尔鲁博总结道:“我们一直在尝试着研究未来的舰队应该是什么样。我们知道许多幻想作家其实是在历史里寻找未来的点子。今天我们就是在讨论这样的话题,这是当代最好的思想者们在讨论。”
为什么《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是优秀的科幻作品,我相信安纳波利斯学院的这个研讨会已经很有说服力了。
这也说明啊,《星球大战》作为一部美国国民级科幻电影,其剧情设定,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影射现实政治的因素在里面。
1983年,里根总统借当时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战的名字,给自己的战略防御计划命名,从此“星球大战”上升到了国际政治层次。
尤其是当年的星球大战,喊着自由主义口号的义军战胜了代表“独裁专制”的银河帝国而告终,更是正好符合冷战的口味。
而到了后传三部曲,前两部里,马放南山多年的义军居然被帝国的残党“第一秩序”揍得找不着北。
这就让人想起了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18年终总结的文章里说的一句话:“苏联解体后,俄国的军事力量遭遇了断崖式的下降,但是与同期欧洲相比,俄国的优势反而比冷战时期更大了。”……
黑暗势力虚假的舰队(吐槽,这个画面表明导演根本没有能力把握大场面,这一群歼星舰看着跟一群小渔船一样)
来了老铁,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然而,在一个“宇宙阴暗角落”里,一支“比我们强大一万倍”的超级太空舰队正在打造之中,等待着机会……
这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些“不当联想”啊。
这次《星战9》在国内票房非常惨,居然还赶不上《上海堡垒》,我想这本身也是观众态度的一种表现了吧。
所以,我们不妨就忘了这令人不快的三部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