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闹腾繁体字了?

韩方明委员:呼吁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

近日教育部对这个《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作了答复。

这位委员倒也含蓄,不提恢复繁体字,只说要中小学生识读繁体字。教育部倒也四两拨千斤,指出大部分人识读繁体字是没有问题的。具体新闻大家随便搜搜就知道,我也不重复了。

我只想说,别看什么“委员”名头大得很,繁体字这事情,只有天天跟古籍打交道的中文系师生才有发言权。至于说什么“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因简害义”,以后是不是不要用“一”,改用“壹”了?“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以后不如用小篆?“不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我想说,你读过几本古书?

“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这两条,其实就是一位现代书法家,对汉字的演变发展不甚了解而发表的“高论”,你说艺术美吧,你临摹《兰亭集序》的时候,你这是要批判王羲之的“一觞一咏”当中的“一”字没有艺术美了哦?至于规律性,不好意思,书法家不是文字学者,您还真不懂汉字的规律性就是由繁到简。说到底,人总是想偷懒的,汉字的规律性,就是人性的反映。能横平竖直就不弯弯曲曲,能少两笔就少两笔。当然科学地说,汉字的规律性也包括某些情况下,由于功能分化,通过繁化产生新字。比如“受”是即是施也是受,所以分化出“授”专门表示授予,而“受”只表示接受。

这个小文,最想说的就是“不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这一条。这其实是众多想要恢复繁体字的人,最喜欢提到的一条。关于这一条,我就想说说我的经历。

作为中文系的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一上来就是上古代文学课。我当时就对任课老师极为不满,心想,中文系教古代文学的老师,居然板书用的是简体字!!!后来呢?自己翻《左传》、背《诗经》、点《段注》,再以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什么都摸过了,与同门交流,噼里啪啦打字,输入法自然调成繁体输入。但是此时心态反倒是宽容了。文字不过就是一个载体,我们用繁体字写论文,其实只是不想出现“丑(醜)”以“酉”为声符这种尴尬的情况。这行当里的顶级刊物《古文字研究》,其实用简体字排印也是多年了。

​大家小时候就背了“离离原上草”、背了“鹅鹅鹅”,那时候就已经懂得“離”和“鵝”这些繁体字了么?并没有。传统文献是有传承的,大量的基本古籍都有简体字版本,像《唐诗三百首》这种读物,简体字的版本应该都有上百种之多,用简体字从来就不曾“不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至于说要读个十三经,要看唐宋的古注,非得要掌握一些繁体字不可,这种就是相当专业的技术活了。这就好像,你要给家里拧个灯泡,普通人随时上手,你要给核潜艇拧个灯泡,恐怕得要拿个证才行吧?同样的道理,必须掌握繁体字才能去读一些专业的书籍,这本来也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上手的事情,不管是专业学生,还是业余爱好者,学繁体字本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本来各种知识,都是由浅入深,掌握的人越来越少,呈金字塔结构。真正需要用到繁体字去搞“文化的历史传承”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普通民众,大家如果都能随口而出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句“鹅鹅鹅”,就已经给“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不能再过多强求。

所以,在我真的用繁体字用了那么多年之后,其实回过头来,才明白大一时的老师为什么要用简体字作板书。不过就是把文字当作一种载体,写板书能快一些,每节课能多讲一些内容。这位老师的古体诗词可是写得极好,用繁用简,真不是什么大事。反过来再来看,鼓吹恢复繁体字的,都是什么人物呢?这位韩委员,搜过简历,反正不是中文系出身的。我在网上也见过各种喜欢繁体字的理由,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理工科毕业的人士,说去了港台看到繁体字,觉得很美,所以回来之后就要推繁体字。我只能说,这就是一种猎奇和文化不自信,也包括对汉字的历史和功用的无知。在这么多鼓吹繁体字的人里,大家可以瞅瞅,跟繁体字打交道最多的中文系,尤其是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这样的“两古”专业,有没有一个教授也在鼓吹恢复繁体字?

最后只想再说一句,我读书不多,但是经史方面的基本典籍,即便是没读完也是经常翻的,而我对什么恢复繁体字真不感冒。识繁用简,需要的人、愿意学的人,学起来一点都不难。至于说什么繁体字关涉文化传承的,说这话的人,如果读的古书还没我多,我想似乎也没什么资格说这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