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两极之间:今天的年轻人到底要什么? | 文化纵横

500

《文化纵横》2019年12月新刊上市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全球危机背景下的当代青年

——2019年12月新刊手记500

一百年前,是世界性危机集中爆发的时代,也是新一代青年涌向历史前台的时代。邮轮、铁路、汽车、电报,实现了大规模人群的跨地域流动;大学、工厂、政府、企业,促进了多元化人员的复杂化组织;教育普及、大众传媒扩张、政党运动兴起,推动了意识形态理念与集体抗争运动的深度结合。这些新的技术条件、组织结构和政治理念,伴随着资本主义浪潮从西方向全球扩张,塑造出更具雄心或更加不满足于“父辈的秩序”的年轻一代

一百年后,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原本对21世纪的乐观展望正在消退,而对世界重新走向动荡的忧虑情绪日益普遍。20世纪末期以来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进程,尽管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却没有为21世纪的世界带来一种更高层次的全球协作和更具理想的生活方式。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没有走出危机,贸易争端凸显、社会撕裂加剧、极端主义情绪蔓延;而2008年以来各种“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与“追求平等和民主”的激进抗争运动,由于缺乏对物质生产过程的深刻理解,没有提供应对策略,因此无法真正地给出“替代性方案”。

这些不确定性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青年群体,不仅激发了青年群体对现实的焦虑与不满,也制造出青年群体在多元化认同结构中的相互区隔与复杂对立:当欧洲与美国的青年们为“环保少女”桑伯格的号召而激发道德激情之时,来自越南的女孩范氏茶梅却在追逐“欧洲梦”的路途中失去生命;当智利的青年们为反对政府长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走上街头之时,玻利维亚的青年们则在反对左翼总统的浪潮中显露身影;当印尼的青年为反对政府推行保守教法而持续抗议之时,波兰的青年则因为反对移民和呼吁保守主义聚集到一起……

如何准确理解新一代青年群体的结构性特征和多元化诉求,进而避免当代世界与新一代青年重新陷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仇恨泥淖,是这个时代所有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必须面对的历史命题。

一百年前,在彼时的中国尚未解决“救亡图存”的危机之时,李大钊先生就对中国的青年们发出过这样的呼吁:“我们的‘少年中国’观,决不是要把中国这个国家,作少年的舞台,去在列国竞争场里争个胜负,乃是要把中国这个地域,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们居住这个地域的少年朋友们下手改造,以尽我们对于世界改造一部分的责任。”一百年后的今天,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全球性的阶级分裂问题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危机需要全球性的集体行动和团结协作来加以克服。因此,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命运已经与世界的命运更为深刻地交织到了一起,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势必需要承担实现“民族复兴”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

因而,在当前若隐若现的全球危机中,我们更应该以百年为视角,理解全球危机下的当代青年问题;在当下的中国,讨论“青年问题”也绝非只是将青年群体视为“研究对象”,而应当将其作为当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项思想实践,进而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协作的可能性。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9年12月

500

—  2019年06期目录  —

▍封面选题:新青年与新个人主义

我们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文化重建进入关键时期,一种值得重视的“新个人主义”正在勾勒新一代青年的心灵图景。这种在解决了基本生存困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个体,这种在市场严酷竞争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个体,这种被现代分工与网络技术困顿在自我狭小领域的个体,正在生成一种崭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既充满自信,洋溢着民族国家上升期的特有朝气;又极度不安,蕴藏着一个社会内部深刻的焦虑。

01.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

02. 当代青年的新个人主义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起  

      陶庆梅

03. 互联网生存的内在张力

       朱 迪

04. 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   

      钱理群

05. 新中产的孩子们

——读《娇惯的美国心灵》

      田 雷

▍中国发展模式再讨论

06. 东北新经济如何破局

      张 强 高 柏

调研发现,目前的战略在推进中面临着四个难以绕过的主要矛盾:在当前阶段,东北到底是把主要投入用来发展新产业,还是用来维持旧产业?东北到底是应该等着在发展中解决老问题,还是马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到底是企业还是政府?“走马灯”式的官员任期能否支撑政府推动任务艰巨的改革?

▍新发展知识

几百年来,西方国家经过殖民主义与战后的后殖民主义,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理论化的发展知识。它主张选举式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竞争性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是西方在全世界实施发展援助的理论框架,也是战后无数后发国家所能选择的唯一发展道路。然而,战后的发展援助实践显示,这一套西方中心的发展理论远离受援国的实际情况,且带有强烈的垄断性、不平等性和强制性。21 世纪以来,一些新型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为国际发展知识提供了新的叙事话语与实践经验。新发展知识的兴起,使后发国家得以逐渐摆脱西方的殖民与后殖民霸权,在发展道路上掌握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同时也在无声中撬动着国际权力格局的新变化。

07. 援助外交的世纪之变

      王 钊 黄梅波

08. 从殖民主义到共同发展

——大国海外铁路建设的演变 

      钟 准

▍历史观

09. “三代”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形成

      张志强

 

“三代”历史,历史上的“三代”,经由孔子之损益,经由“六经”之价值提炼和义理化,成为中国文明历史的开端,为中国文明奠立了价值根基和根本定向,是中国文明既久且大的内在原理。中国历史中的人们总是能够“贵约六经之旨,随时撰述以究大道”,通过不断地创新和转化而保持和延续着中国。三代的原理,使得历代的圣贤总是有气魄、有能力使发生在中国的历史最终成为中国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至今仍然存续在以“三代”为开端的中国历史中。

▍县域研究

10. 被抽空的县级中学

——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

     林小英 杨蕊辰 范 杰

当教育改革越来越以优势地区的优质学校为蓝本倡导和引领“拔尖创新”式的精英教育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处于最底层的县域教育状况。中国的2000 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 以上的学生,它们就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和普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11. “土地扶贫”与县域发展模式困境

——评土地增减挂钩扶贫政策

     夏柱智

贫困县仅是为发达地区提供土地指标而获得土地收益,其角色完全是被动的,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性。贫困县越来越不关注内生发展能力,转而依赖外部帮扶,被套牢在“虚拟的”土地指标市场上。

▍社会结构变迁

12. 重启社会改革:改革关键期的三个群体

      郑永年 游海洪

保卫社会,重建社会秩序、开启中国的社会改革是唯一的选择。在中国的社会改革中,如何改变知识分子的现状、匡正定位,形成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发动年轻人的力量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何让中产阶级获得更强的安全感,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使得中国社会改革的基础更加稳固,这些问题并非是这三大群体内部能够自己解决的,而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如果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改革,也必然要通过改革来重建社会。

▍学术评论

13. 地缘政治:大国战略背后看不见的手

      高 程

▍在民间

14. 国际小商品贸易中的信用体系建设:义乌的实践

      温美珍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