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打击群弱点的讨论

                    500

航母是美国海上力量的中坚,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支撑,是美国国力的象征。航母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要到美国无法承受失去航母的代价,甚至美国人认为航母的沉没意味着美国国家的失败。在航母打击群中,航空母舰是首要打击力量,同时,水面作战舰艇、潜艇和舰载预警机等加强了整个航母打击群的多层次纵深防御能力,尤其重点提高了目标探测识别以及抗饱和攻击能力,反潜作战体系也得到完善发展。即便如此,在颠覆性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以及打击武器日新月异的背景之下,航母的生存风险将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航母脆弱性的讨论一直是美国军方持续讨论的焦点之一。

500

作战编成

美军有现役航母11艘,包括10艘尼米兹级航母(CVN68~CVN77)和1艘福特级航母(CVN78)。一艘航母大约10万多吨,3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甲板面积,全船可容纳6000多人,搭载70多架舰载机。在11艘航母的基础上,美海军组建了9个航母打击群,每个航母打击群的标准配置为1艘核动力航母;1个配属舰载机联队(每个舰载机联队包括4个攻击机中队、1个电子战飞机中队、1个预警机中队、1个保障飞机中队、2个直升机中队);配属水面舰艇(包括1个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中队和0~3艘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执行作战任务的航母编队中还将加入攻击型核潜艇、两栖攻击舰和补给舰。航母打击群的作战用途主要包括:威慑、突袭打击、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及兵力投送等。战时,美军航母打击群的编成根据任务需要、对手的能力、威胁环境和其他条件,对舰载机、攻击核潜艇、水面舰艇和支援舰艇的数量进行增减。

在作战对手能力较弱、威胁程度低或在和平时期显示力量存在时,美海军通常只派出以1艘航母为核心,2~3艘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2~3艘防空巡洋舰或驱逐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以及1~2艘后勤补给舰规模的航母编队。面对中等强度的作战对手或受到的威胁程度较大时,美海军通常动用双航母编队,这也是美军用于实战十分典型的编队形式,包括2艘航母、4~6艘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7~8艘防空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2~4艘核潜艇以及2~4艘后勤补给舰。2017年10月,在朝核危机敏感时机,美国“罗斯福”号和“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同时出现在西太平洋地区,外界几乎一致认为,这是美国在为武力打击朝鲜做战备部署。在高威胁地区进行大规模、高强度作战时,美海军通常动用3艘或3艘以上的航母编队,具体包括3艘以上航母,同时伴以12艘以上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9艘以上防空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5艘以上核潜艇、3艘以上后勤补给舰。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就分别派遣了至少6支航母编队参与作战。

多层防护

美海军航母打击群通常采取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系模式,形成大纵深、多层次、阵位疏散、火力集中的攻防配置。其中,第一、二层攻防配系主要用于对敌攻击和保护整个航母打击群的安全,第三层则主要是航母打击群内各作战单元的末端防护和自卫。

第一层。外层攻防区,又称远程纵深攻防区,距离航母打击群核心--航母约185~400千米。在此攻防区域内,主要依托军用侦察卫星、舰载预警机和侦察机,负责对500千米内的海域、700千米内的空域实施连续监控。航母上的舰载机是航母打击群的主要作战兵力,负责夺取并保持舰队制空权。电子战飞机主要配合攻击机和战斗机出击作战,进行电子干扰和压制,为战斗机和攻击机实施电磁掩护。打击群内各平台所携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可对460千米以内的水面舰艇或2500千米以内的敌地面目标实施常规或核攻击。航母打击群的外层反潜主要依赖固定翼反潜机和攻击型核潜艇,打击群中的攻击型核潜艇在1000千米舰队活动范围内的海域实施反潜作战,通常呈弧形部署在航母打击群航行序列的前方和侧翼,距离航母100~180千米,可发现距潜艇60千米以外的低速航行潜艇。

第二层。中程攻防区,或称区域攻防区,一般距离航母45~185千米。在此攻防区域内,主要依托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远程对海对空预警搜索雷达进行探测。舰载区域防御武器和舰载直升机是主要作战兵力,担负舰队反舰任务。各护航舰艇主要对来袭战机和导弹进行中程拦截。电子战飞机在配合执行防空、反导任务时,可部署在航母航行编队前方约100千米处,主要对来袭的飞机和导弹实施电子干扰和压制,以及对未能及早发现或突防的来袭导弹实施电子干扰。航母打击群内的20余架直升机,通常部署在航母前方20~30千米处,最远作战范围能达到200~300千米。反潜直升机主要使用吊放声纳、声纳浮标和磁探仪以及机载、舰载鱼雷和反潜导弹,实施中程反潜作战任务,兼顾执行目标指示和搜索救援任务。

第三层。核心防区,或称点防御区,防御纵深距离航母0.1~45千米。在此防御区内,主要探测设备为各种舰载雷达,主要作战兵力为舰载点防御武器。战斗群中各护航舰艇所携的防空导弹,可有效拦截来袭飞机和导弹。当目标接近至距舰队约15千米时,可使用点防御导弹和舰炮进行拦截。最后一道防空反导防线由“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组成,“密集阵”可对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标实施末端拦截。战斗群内各舰所携的反潜导弹,可对10千米内的敌潜艇实施攻击。

弱点讨论

价值太高

首先,航母超乎寻常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是其本身最大的弱点。航母不仅仅是海上飞机的起降平台,更是舰队数据搜集与指挥控制中枢。在美军的作战体系中,航母处于美国海空网络战的中心节点位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福特号航母的建造成本超过了130亿美元,如果把舰载机、护航舰队、运行成本以及防护航母打击群的投入都计算在内的时候,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惊人到航母不可以被击沉,航母打击群不可以失败,甚至航母的失败即意味着美国国家的失败。正是因为失去航母的代价太大,美国国会和军方在讨论航母脆弱性的时候,都会毫无缘由地将航母脆弱性无限放大。发生冲突时,特别是遇到强力对手的情况下,由于航母的脆弱性会被过度关注,美国海军乃至是美国总统都不能做到坚决、果断和有效地使用航母,导致航母只能在远离战争核心区域发挥辅助作用,致使航母的作战效能大为降低。如果航母不能在美国面临最严峻的冲突时有所贡献,就无法证明建造和保护其所需的巨大投资是合理的。

目标太大

福特级航母,超过10万吨的排水量,甲板长超过300米,面积超过3个足球场面积之和,20多层楼高的上层建筑,这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因此,发现航母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一个航母打击群中舰艇少则7、8艘,多则10几艘,展开后遍布水面、水下和空中,覆盖几十甚至上百海里海面。打击群内各个作战平台的雷达发射体多,发射截面大,红外、电磁和声响等物理场十分强。航母打击群一旦开始部署,就是明明白白地向对手宣示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军事意图,无须隐藏也无法隐藏。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航空母舰就是活着的靶子和浮动着的钢铁棺材、死亡棺材。”,因此,在他的任期内拒绝发展航母,转而大力发展航母的对手--潜艇和巡航导弹。未来的航空航天技术、侦察卫星技术、侦察飞机、无人机等方面的技术还将持续进步,清晰地查看航母及航母编队不是问题,问题是需要看多仔细。也正是基于目标太大的原因,美军规定航母必须在距离敌国海岸200海里以外的区域执行作战任务,在深海中的航母还要持续保持移动,以避免被对手锁定。

易攻难防

潜艇攻击。根据美军评估结论,安静型潜艇鱼雷攻击被认定为航母面临的首要威胁。美国航母编队的探潜能力从编队外围向中心逐级增强,然而由于水下探测受到水文、地理等多种条件影响,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理论上安静型潜艇仍然有机会突破航母编队的反潜警戒圈,甚至进入航母打击群的中心地带,实施攻击。潜艇降噪技术不断进步,先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候的噪音很小,几乎融入到了海洋的背景噪音之中,令航母编队难以探测与攻击。水下潜航的潜艇借助海水的庇护,能够有效躲避侦察,实施突然袭击。一艘基洛级常规潜艇可以携带至少18枚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携带的鱼雷可达60枚以上。一旦潜艇突破航母打击群的反潜警戒圈,到达攻击阵位,将对于航母实施致命性的打击。鱼雷技术持续进步,美军评估尾流自导鱼雷对航母威胁最大。因为尾流是船舶航行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艘船的尾流可以绵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形态也可以保持很久,没有办法消除或遏制。航母的舰艇尾流很大,难以隐蔽。尾流制导方式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制导方式,虽说鱼雷只能从尾部开展攻击,但对于这种鱼雷确实没什么更有效的干扰方法。

导弹饱和攻击。美国评估航母面临的第二大威胁是来自于海基、空基和陆基导弹饱和攻击。前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提出了饱和攻击的理论。饱和攻击理论主要是利用飞机、水面作战舰艇和潜艇等展开大密度连续攻击,在短时间内向同一个目标发射超初期抗击能力的导弹数量,进而使敌方舰空系统无法应对,最终达到提升导弹突防率和击溃目标的目的。通常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绝对的火力优势,高密度、不间断地发射数倍于敌方防空系统处理通道数量的导弹和其他制导投放武器,对敌方重要目标进行攻击,以压迫敌方防空系统多目标处理能力,进而使敌方在有限的对空防御火力通道“撑不下”,防御体系难以支撑,达成突破敌方防空火力网,命中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战略战术目的。以数量的优势来弥补质量的劣势,或利用数量的优势形成绝对的火力密度,用绝对的优势火力打击对方。即便天网恢恢,终有一漏,让对方防御体系难以支撑。1艘伯克级驱逐舰导弹拦截数的理论最大值是96枚,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导弹拦截数的理论最大值是122枚。倘若编队内有1艘提康德罗加级驱逐舰和3艘伯克级驱逐舰,那么理论上展开饱和攻击则需要发射410枚导弹。实际上,美国海军发射的导弹不可能每枚都能拦截到目标,考虑到精度和弹种配置等问题,只需要大约200枚反舰导弹,即可实施对美军航母的饱和攻击。

弹道导弹攻击。随着弹道导弹打击精度的提高和新型弹头的发展,弹道导弹打击低速大型目标已成为可能。航母作为低速大型目标的典型代表,成为首选目标。反舰弹道导弹对于航母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方式为“灌顶攻击”,针对的是航母防御网最薄弱的地方。二是拥有5倍音速以上速度的弹道导弹,实施有效拦截在技术上十分困难。尤其是弹道导弹的末端突防速度甚至超过了15马赫,这几乎是无法阻挡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了2000公里,远超一般意义上反舰导弹的射程,使美航母远离敌方本土规避敌方导弹攻击的战术彻底失效。机动变轨加上多种弹头诱饵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了弹道导弹对抗拦截导弹的能力,末端制导技术将使弹道导弹打击精度接近巡航导弹。

颠覆性技术。近年来以高超声速武器和智能武器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进步给航母打击群带来了新的威胁。据公开资料,高超声速滑翔器弹道高度较低,而速度极快--5马赫以上,现有的反导雷达很难探测,只有很短的时间窗口能够及时发现和进行拦截。现行的一般反导导弹或近程防空武器,均很难对付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一旦后者直接命中目标,则即便是常规弹头,也足以让航母丧失战斗力,这可能直接导致目前航母打击群的空防系统成为摆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智能无人机群、智能鱼雷、智能水雷都将对航母防护带来挑战。

击中航母并不容易

多年来,美海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增强航母打击群的防御能力,并针对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改变了航母打击群的作战策略。美海军指出,美航母打击群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具有较高的生命力,敌人若想击中美军的航母仍是十分困难的。

打击航母的步骤包括发现航母、确定位置、建立连续运动轨迹、瞄准航母、穿透多层防御、击中航母。该杀伤链的每一步必须依序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导致整个过程崩溃。打击航母最大困难在于锁定航母,即发现并持续跟踪航母。发现航母需要用到雷达、电子监听装置、光电传感器、水声传感器等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存在高成本、容易被抢占、无法精确识别等缺点。实现持续跟踪航母还需要有侦察飞机能够保持与航母足够的接近,而这在拥有密集防御圈的航母打击群面前,实在是太困难了。为了击中航母,打击武器需要穿透航母打击群的层层防御。通常情况下,立足于防守是美军航母作战使用的首要策略,航母编队防御范围大于进攻范围。美军航母编队的防御纵深大概为14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该防御范围不完全以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而定。目前美军航母编队的防御体系非常复杂,从水下到水面,再到空中,都是三维立体多层次的防御模式。为了应对饱和攻击,美国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至少有八九层拦截网。

从成本角度看,几百万美元的一枚导弹就足以毁掉一艘几十亿上百亿成本的航母,即便是成本极其低廉的传统武器--水雷(一枚水雷成本几千至上万美元,今天已经有智能水雷出现),依然能够对航母产生威胁,对比之下的成本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在进攻性武器和颠覆性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航母编队的防御难度将越来越大,而为了保护航母投入的成本只能是越来越多。

※ ※ ※

创新体系工程基础理论和方法

推动系统工程理论再发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