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与蓝玉:路怎么走,你们自己决定

不谈时事,只说历史,对比一下蓝玉和沐英这两员洪武开国时军功卓著的大将。

这两位名将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与徐达傅友德等相比,都算是年轻一辈的将领,而且与同辈的太子朱标关系亲密。其次,他们起初都在老一辈的徐达傅友德麾下效力,崭露头角之后开始独当一面,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大破北元,沐英平定和经营云南,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影响了华夏后来的战略格局。再次,他们只隔一年相继离世:沐英死于洪武二十五年,蓝玉死于次年即洪武二十六年。

然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人生的结局。

虽然朱元璋对蓝玉优礼有加,蓝玉却在徐达常遇春死后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对他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这一年,蓝玉被告发谋反,最终被剥皮实草,夷三族,受株连死者约一万五千人。蓝玉军功不可谓不高,可以说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洪武四年(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今四川成都)。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中,蓝玉隶属徐达之中路军。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官,开始先出雁门关,在野马川(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又打败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的军队,扩廓逃去。洪武七年(1374年),蓝玉又亲自带兵攻克占领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获元国公贴里密赤等59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动乱。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的军队大胜,班师还朝。同年,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王师30万,向南征讨云南 ,蓝玉、沐英率领东路军一部分兵将,没有攻打就拿下昆明,元朝右丞观甫保出城投降,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也被消灭。同时,蓝玉又攻占大理,在曲靖擒获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滇地全部平定。 战后评功,蓝玉功劳尤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而且蓝玉之女被册封为蜀王朱椿妃。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被明太祖拜为征虏左副将军,以征虏左副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冯胜北征元太尉纳哈出。二月初三日,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今北京),当得知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有元兵驻屯后,于是派遣蓝玉率领轻骑冒着大雪出兵,杀元廷平章果来,擒果来的儿子不兰奚,并得到了元廷的人马。后率军乘胜追击,当军队到纳哈出巢穴金山(今吉林双辽),纳哈出来假装投降,蓝玉等将领看出他的计谋并将其生擒,同时,纳哈的军队都归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大军出大宁,进至庆州,探知元主在捕鱼儿海,蓝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赶到百眼井,下令军队穴地而居,不见烟火,乘夜赶到捕鱼儿海南边。当时敌营还在海东北八十余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率军突然冲至敌营前,元军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蓝玉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捷报奏传至京,皇帝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蓝玉又攻占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

500

《明史》这样评论蓝玉的结局:“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论者每致慨于鸟尽弓藏,谓出于英主之猜谋,殊非通达治体之言也。夫当天下大定,势如磐石之安,指麾万里,奔走恐后,复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遗余力哉?亦以介胄之士桀骜难驯,乘其锋锐,皆能竖尺寸于疆场。迨身处富贵,志满气溢,近之则以骄恣启危机,远之则以怨望扞文网。人主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亦出于不得已,而非以剪除为私计也。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如果说蓝玉一生中最耀眼时刻是捕鱼儿海之战,那么沐英最大的功绩无疑是平定云南。沐英的才华不仅限于军事,在体现在镇守和治理云南上。云南民情复杂,地方土司和豪酋降叛不定,时有反复。沐英一方面征讨不臣,另一方面令守军屯田,并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耕种,使边疆粮食自给,稳定了局势。此外,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在沐英的治理下,云南兵精粮足,文教大兴。更为可贵的是,沐英病逝后,其后代世镇云南,民间尊称沐王,与国同休戚,为明朝社稷奋战到最后一刻。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形势,自战国末期的庄蹻开始,一直是割据自立的好地方,而沐氏一族的努力,使云南永远成为华夏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00

与蓝玉的跋扈骄横不同,沐英为人宽厚好学,《明史》记载沐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明史》对沐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黔宁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蓝玉和沐英这对好战友和小伙伴迥异的人生结局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像蓝玉同学“志满气溢,以骄恣启危机”,做得太过分了,你就算立下天大的功勋,国家也“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你只能逼得国家出于不得已而剪除你,自坏君臣大义而取灭亡,像沐英同学这样,谦逊亲厚、好学不倦的人才能保富贵而全大义呀!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