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决战中途岛》

(本文写于2019年11月11日)

关于本片的文化内涵等等,也许下回单写一篇。本文只简单写写最直观的观影感受。

一上来,片中就出现了一处常识性错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本五十六与后来的太平洋舰队情报参谋莱顿在日本会面,山本说他不愿意美日开战,但是要求美国不要把日本“逼到墙角”。在这一情节中,画面上的山本,领章上的军衔为海军大将(三颗樱花);但是实际上,全面抗战爆发时山本担任日本海军省海军次官,军衔为中将。山本晋升海军大将是在1940年11月15日,他在联合舰队司令官的任上。

本片与40多年前的那部同题材电影(1973年的《中途岛》)相比,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和近年来历史、战争题材影片对于细节的日益重视与考究,在这些方面进步了很多。比如,片中准确地再现了南云舰队四艘航空母舰中“赤城”号与“飞龙”号舰岛在左舷的细节(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海军史上绝无仅有的舰岛在左舷的两艘航空母舰);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美机俯冲轰炸的镜头,而几乎每一次都清晰地展现了俯冲轰炸机炸弹挂架(为避开机头的螺旋桨)向前伸出投弹的细节;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由美国海军部航海局局长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时的军衔为海军少将,上任后直接晋升为海军上将(这个现象涉及到美国军队在二战前的所谓“临时军衔”与“永久军衔”问题),影片对这一细节的表现非常准确(尼米兹在接任前和接任时佩戴两颗星的少将肩章,而在接任后佩戴的是四颗星的上将肩章);再比如,片中还原了尼米兹的太平洋总部在海战中通过截听日舰的通讯判断战役进展的细节(1942年6月4日上午11点多,美军截听到南云舰队发出的电报,电台呼号是南云的,但是发报人已经不是“赤城”号上那个“按电键就象用脚踹一般”手重的一级准尉,罗奇福特手下熟悉日军报务员指法的监听员从发报人的指法判断,发报人是“长良”号的报务主任。美军太总部由此判断,南云生死不明,“赤城”号已经失去了对外通讯联络的能力)。

至于音响效果与计算机动画(辅助拍摄)方面,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摄制技术与今天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这部新片当然在这些方面碾压那部老影片。

这部影片中没有插入与主剧情无关的、烂俗的男欢女爱情节,没有凭空编造历史上不存在的人和事,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总之,本片给人的印象是编导、剧组希望尽量准确、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

但是,本片剧情从“七七事变”写起,2个小时多一点儿的影片主要剧情涉及了偷袭珍珠港、美军在太平洋上“打了就跑”的反击战、杜立特奇袭东京、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所造成的实际效果就是处处顾及、而处处不细(包括作为主要情节的中途岛战役本身)。在写作上,这种“到处撒胡椒面”式的没有重点的创作方法,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大忌。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看过本片以后,依然会对那段历史糊里糊涂;而且,由于本片情节在时间上的跨度过大,还会将不同时期的事件搞混淆——根本原因,就在于编导希望在不到150分钟的影片里表现如此大跨度时间范围(从1937年到1942年)内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它们中的每一个几乎都可以单独摘出来拍摄一部这样长度的电影),就造成了影片的“时间资源”根本不够用,结果就形成了本片这样处处提及、而处处不细的尴尬局面。

就中途岛战役本身而言,有很多可以细写的地方,从宏观方面的双方战役构想、排兵布阵,到微观方面的战役准备、进展细节;从大人物的战略决策,到基层官兵的战役经历。而本片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应该提及的东西完全没有涉及。试举一例: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舰载鱼雷轰炸机部队为战役胜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从三艘航空母舰上出击的三个中队、41架美军鱼雷机,最终只有6架返航,美军3个鱼雷机中队长、30名飞行员、35名通讯射击员战死(鱼雷机机组由飞行员和通讯射击员各一人组成,41架鱼雷机上总共有82名机组成员,作战中牺牲68人);而正是美军鱼雷机视死如归的前仆后继,将南云舰队的战斗机和防空炮火集中吸引到低空,才为美军舰载俯冲轰炸机从高空“偷袭”南云的航空母舰创造了绝好的战机。而本片对这一点几乎完全没有提及,与此有关的情节仅仅是林赛少校(“企业”号鱼雷机中队长)的带伤出战,和美军鱼雷机攻击日舰时的一场混战。甚至于在影片最后对战役史实和历史人物进行相关介绍时,对这一重要战役细节也是只字未提。

本片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动画(辅助拍摄),因而使得很多画面看起来有一股浓浓的电脑游戏既视感。比如在日舰抗击美机攻击时,那些画面不仅一看就知道是计算机合成画面(CG),而且显得很不真实。比如,在影片最后那位美军飞行员攻击“飞龙”号的情节中,为了突出他的英勇无畏,导演生生把俯冲轰炸描绘成了下滑轰炸——实际上,俯冲轰炸机进入攻击俯冲后的俯冲角度一般都在70度甚至更大,从侧面看近乎于垂直向下冲(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高命中率,同时使自身更难以被对方的高炮击中),而象电影中那位美军飞行员从舰艉到舰艏高速掠过“飞龙”号投下炸弹的场景,在俯冲轰炸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俯冲轰炸是从高空向所瞄准的投弹目标点俯冲,到一定高度投弹后拉起脱离),其姿态更象是战斗机的俯冲扫射——再如,在日舰被击中后起火燃烧的镜头中,“蓝幕拍摄”后计算机效果合成的印记明显到可以轻易被观众看出来,那些日舰官兵完全不象是身陷火海、危机四伏的样子,一看他们周围的那些火焰和各种东倒西歪就是后期由计算机产生、再将包含人物、动作的实拍画面与之合成在一起的,其效果不仅比起20多年前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中的灾难镜头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甚至还不如用传统手法拍摄的老版《中途岛》中相同情节的镜头场景。

再有一点,作为一部涉及历史题材的影片,在本片中的扮演重要历史人物(大人物和小人物都算)的演员,就没有与其所扮演的对象在外貌上比较相似的,都差得很远。在这一点上,老版《中途岛之战》要好得多(《中途岛之战》中的尼米兹、罗奇福特等人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外貌上很相似)。

总之,我个人观点,《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除了大量应用新的电影音响效果和计算机动画合成技术之外,总体来说,不如1973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岛之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