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位国民党将领在国共两党都能有极好的人缘?(凤凰网)

500

原题:他为什么在国共两党都能有极好的人缘

父亲曾说:“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

一有人提及“张治中”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想起“和平将军”这个词,也会说,他为什么在国共两党都能有极好的人缘,都能吃得开,靠得是什么?

的确,父亲一生与国民党、与蒋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蒋介石的八大亲信之一,两人交往可以说有上下级关系也有朋友之谊,父亲能够向他多次上“万言书”,遇到极为不平的事情甚至去当面质问,连邓演达[1]都说“你真胆大”!父亲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跟随蒋介石20余年,从未参加一次反共内战,而是以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伯伯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周伯伯[2]“文革”中保护父亲免于迫害。周伯母也说过:“我与文白先生自1925年在广州相识以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至于为什么会让国共两党都会倚重他,我后面会讲。

我想先说的是,父亲追随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让人看起来似乎是一帆风顺。其实,父亲的早年经历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所经受的痛苦挣扎,在多次的安庆、扬州之行中极其痛苦地谋出路,终于在多次失意中磨砺而出,找到工作,最后机缘巧合,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相比之下,我出生的时候,父亲虽然还在上军校,但是随后父亲可以说逐渐身居要职。我的成长经历可谓一帆风顺,读名校、随父亲辗转各地继续学业,所以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事情。

父亲1890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与很多中共革命者从此不归故乡不同的是,父亲在此后的人生中,故乡洪家疃成为他人生的拐点处和心灵的栖身之所。每逢人生不如意处,他就会回来休养,在爷爷奶奶的墓庐里静坐思索。

父亲深爱桑梓,非常重视乡谊。他敬重故乡的父老,每次回乡碰到父老们时,他都要先打招呼。他特别想了解乡亲们生活得怎么样,与乡亲们在一块谈心。

父亲那时候也敬重老人,他还请周围10多个村子60岁以上的老人喝酒吃饭,还与他们玩掷骰子,以“赌”取乐。他主持的“赌”,方式独特,“赌”资由他出。他预备许多铜板,每位一份,每人只准押一注。输的归他贴,赢者都可带走。

有一件事情,让周围的乡亲们对他更加敬重起来。有一年,我们洪家疃村与邻村发生争斗,村里人向“做大官的张文白”求援,希望父亲出面教训下邻村的人。父亲非但没有壮大宗族势力的意思,而是写信劝双方族人“和为贵”。他倡导村里人都去植树造林、挖塘养鱼。

我的爷爷张桂徵是个篾匠,靠编制箩筐之类农具糊口。现在,在农村已经没有篾匠这个手艺了,都是工业化生产了。那时候,篾匠编制箩筐,装水稻、棉花很重要。爷爷虽然念过几天书,但是也就只能写写信会记记账而已。

父亲的私塾读书岁月,吃饭是与两位同学共同“起爨”,即出米合伙做饭,小菜自理;睡觉,就在睡板上铺稻草当垫被,上盖一床烂棉絮。见富家孩子吃肉,父亲嘴馋想吃肉,话传到曾祖父耳里,曾祖父说:“肉嘛,除非从我身上割下来!”父亲听了很后悔。

在长辈们相继过世以后,父亲将他的祖父母、父母、叔父安葬在离家不足百步远的坟庄里,并修建了三间小屋子,作为墓庐。每次回到故乡,父亲都要去毕恭毕敬地瞻仰凭吊,而且经常一个人静幽幽地呆坐在坟庄里。看到父亲在那里,我也没有去问他在想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想的是早逝的父母和革命的形势。

晚年父亲回忆童年生活时候感慨地说,那是“我认为最受磨难而同时最有进益的时代”。

父亲14岁考秀才时名落孙山,由于家境十分清寒,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一家篾器店当学徒,他偶然看见一张包杂货的《申报》上刊登“安徽陆军小学招生”的消息,惊喜若狂去报考。

父亲拿着奶奶七拼八凑筹来的24块银元,独自外出闯荡。临行前,奶奶让他咬口生姜喝口醋,寓意是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要能够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只有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这年,父亲16岁。

“咬口生姜喝口醋”是父亲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教育我们子女常说的话。父亲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无论是青年时遭遇不公落榜,还是后来当“备补士兵”和“备补警察”食不果腹,以及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靠的都是这种尝遍苦辣酸甜的坚韧。

后来,父亲请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将这句话写成一块横匾,以省身心。父亲对我说:“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他们的伟大的奶奶,我愿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记住这一句格言和遗教。”

父亲对奶奶怀有深厚的感情,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改变了父亲的人生。从篾器店学徒毅然出走到安庆报考陆军小学,爷爷并不赞同,但是奶奶费尽心机、举债筹资支持父亲离乡求学,否则,父亲也许像爷爷一样终其一生在农村以篾匠为业。父亲说,他自小一切得到奶奶的培养,她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我还记得他说,按照当时的环境,如果没有奶奶的支持,他要迈出第一步也是不可能的。

[1]邓演达(1895-1931),广东归善(今惠州)人。与恽代英、高语罕和张治中在黄埔军校共事,一起被黄埔军校右派分子攻击,被称为黄埔四凶。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邓演达被通辑,流亡欧洲。邓演达与宋庆龄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主张东征讨蒋。1930年,邓演达回到上海,秘密组织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号召黄埔学生起来推翻蒋介石的统治。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在南京被杀。

[2]1924年,张治中参与筹建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结识了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自此,“周张之谊”即便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武装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从未中断过。张治中的子女们总称周恩来为“周伯伯”,称邓颖超为“周伯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