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斡旋,杨坚以和平方式改朝换代

对于一些朝臣对自己的提防和加害,杨坚心知肚明,但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报复,而是更加小心谨慎行事,不给人挑起事端的机会。与此同时,杨坚在不断升迁之际,也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利用各种机会广交朋友,不断积累着自己的政治资本。

如他在随州担任刺史时,就认识了骠骑将军庞晃,两人关系甚密。庞晃也曾说杨坚有帝王之相,将来一定可以做皇帝,并在杨坚升任为毫州总管时就劝他起兵,成就帝业。但杨坚却说:“时机还未成熟。"这句话表明了杨坚的确有想夺取北周政权的意向,可见当初负责看相的赵昭私下里对他说的话,他虽然没有作出回应,但却牢记在了心间。

500

同时杨坚拒绝庞晃起兵的建议,也体现出了他处世的沉稳,似乎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贸然行事。经过一番暗中的努力和等待之后,杨坚终于等来了时机。周武帝去世后,周宣帝登基,杨坚的长女成为皇后,而杨坚则被升任为大司马,即军事主管。周武帝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昏庸、荒淫不说,还喜欢滥杀无辜,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杨坚见此情形,觉得时机已到,再加上他在宫中的威望已经不可低估,拥有了好多的亲信,于是他开始着手为自己的称帝大业做准备。同时他与好友宇文庆一起,对自己取代帝位之后可能出现的动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做好了应对的策略。周宣帝虽然昏庸,但对杨坚的所作所为却并不是没有察觉,他也曾设法想要除掉杨坚,并对皇后说:“我一定要灭了你们全家。”之后,周宣帝将杨坚召入宫中面圣,他认为如果皇后将自己所说的话告诉了杨坚,那么他在见到自己时一定会有不自然的神态,于是便提前吩咐下人说:“如果杨坚神色异样,你们就立即将他拖出去斩了。”

500

结果杨坚在见到周宣帝时,却神态自若、毕恭毕敬,没有让周宣帝抓到把柄,最终全身而退。公元580年,周宣帝计划出兵攻打陈国,杨坚在他的老同学郑译的帮助下得到了率兵出战的机会。郑译是周宣帝的亲信,杨坚曾对他提出过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外调的机会,这个想法一方面出于要避开周宣帝的责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杨坚想到地方上去积累一些势力。不过,攻打陈国的计划还没有得到实施,周宣帝就突发急病去世了,临死前原本打算召大臣们来交代后事,但当大臣们赶到之时,他却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周宣帝死后,其年幼的长子宇文阐继位,称周静帝。

随后,杨坚便在大臣郑译和刘防的全力协助下,以皇帝的外祖父,以及朝中重臣的身份得到了辅佐幼帝执政的权力。紧接着,他又在亲信李德林的支持下,以巧妙的方式打消了郑译和刘防想要和他分享政权的念头,自任丞相,设丞相府,在给这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加官进爵的同时,也将他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

正如杨坚所预料的一样,其独掌大权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皇室的各个王爷,绝对不会允许自家的权力落入外戚的手中。不过,对此,杨坚早有防备他软硬兼施,逐个排除了皇室内部的威胁。然后又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对周宣帝练治时期的一些昏庸政策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民众的支持,使其在京师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

500

稳固了京师的政权后,杨坚又开始设法平定地方势力的不满情绪。此时,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为了反对杨坚的霸权,都纷纷起兵。杨坚采取了逐步分化瓦解的策略,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军事权力大举出兵,最终平定了地方势力的军事反抗。在杨坚排除异己、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也在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自称王,并将妻子独孤氏封为王后,而其子杨勇则为世子,并负责监督和管理国家东部的地方势力。

公元581年,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杨坚派人代替周静帝撰写退位诏书,以皇帝主动禅让帝位为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并以长安为首都建立7隋朝,故史称其为隋文帝。这一年,杨坚40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