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三部曲之二:房地产是面照妖镜

500

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成就了现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房地产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能动摇这个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的基本盘。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日本即便是在出口经济末期遭遇了巨大的经济泡沫问题,但其依然由此一跃而成为了世界上少数的发达国家之一。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为什么又会呈现出如此僵持的局面?

因为经济永远只是政治的一部分,房地产作为中国过去数十年当中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实就是一面照妖镜,通过房地产这面照妖镜,过往十数年的经济发展大潮之中,政府官员、权力掮客、民间资本等形形色色的存在,其实都能由此看得一清二楚。在过去几年之中,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反腐工作,整个房地产行业无疑给予了纪检方面大量的支持与帮助。

即便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没有产生利益纠葛,通过对政府官员在房地产所涉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方式与拿捏手段的考究,也能对一个人的执政能力,有着一个准确的判断,例如与房产基建所息息相关的拆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考验政府官员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所以,房地产问题在过去几年之中所呈现出的僵持状态,只是因为对于政府而言,在房地产这个蓄水池里闹得欢的只会是王八。因此在过去几年间,在政府着力于解决自身内部所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房地产的问题只要不存在扩大化,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

500

    而且不同于政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房地产的问题之中还涉及到大量的民间资本,在一定前提之下,政府并不希望用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力量,从而给房地产问题预留了一段时间,给予了双方和平解决问题的空间。因为,从本质上出发,房地产背后资本力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过去十数年间利用货币刺激经济发展的举动,从这一点出发,政府也会尽量对这股资本力量负责。毕竟,我们如此不惜代价的发展这么多年,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中国人能过上一个更好的生活。

但是这个耐心,并不是无限的,习总书记在过去几年执政过程中,其实一直都将重心放在党政、军政所存在的问题上,对于经济面上的发言表态其实不多。而当他在会议上对房地产做出批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时,其实就已经是在给中国房地产背后所牵扯的资本力量提出警告了,当今年四月份的“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其实就已经是中央政府所发的最后通牒了。

“雄安新区”表面上只是以解决京津冀的城市拥堵为目标,但地位上却被定义为中国的千年大计,便是因为,京津冀拥堵的本质上,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所形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而所导致的。“雄安新区”的提出,就是要以解决京津冀地区的拥堵为切入口,进而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现今所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已经给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局定下了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蛋糕做大,然后再通过分蛋糕的方式,让先富带动后富,形成共同富裕”。

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完成了将蛋糕做大的既定目标,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深化改革,做好分蛋糕的工作,解决分配问题,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而“雄安新区”之所以被定义为中国的千年大计,就是因为他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解决现今所存在的分配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完成民族复兴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将“雄安”比之“深圳”的原因,两者都是中国要实现全民小康这个目标过程当中开启新篇章的一环。

所以,政府对于房价的态度,其实都已经包含在了“雄安新区”这个概念之上。

房价涨跌的问题,其实正凸显了国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的贫富差距,双发所处不同立场而产生的不同态度,一个房子所折射出的是社会之中的两种人生。

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不同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房价在地域上所呈现的千差万别也是源于中央在全国资源分配上是有所侧重的,北上广的高速发展模式,离不开全国各地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将“雄安新区”规划在京津冀地区,拿首都北京来开刀,其实就是为了彰显中央深化改革,解决分配问题的决心,改变过去尖子生的发展模式。

而房价的问题,其实也是源于过去重点优先发展某些地区,从而形成了大量资本往少数几个地区集中造成的资本拥堵现象,因此要从本质上解决房价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这种分配不均衡而所产生的资本拥堵现象,这也是“雄安新区”的意义所在。

在这里,房地产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其实更像是一个中央为了考察地方官员党性跟悟性的考题,反腐只能解决表面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还是要能使得更多有能力同时又能保证党性的官员能出现在中国的政治平台之上,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所以当广州宣布租购同权,成都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北京推出共享产权,我倒是一点也不觉得惊讶,无论这些方案是否合理,最后的结果如何,最起码作为地方干部,通过对于房价问题的表态,把自己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给喊出来了。

 

 转自公众号“蒙学社”

站务

全部专栏